雷蘇睿
關鍵詞:德孝文化;鄉村振興;效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鄉村振興離不開鄉風文明建設,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綻放新的活力。虞舜德孝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們要立足鄉村實際,挖掘德孝文化價值,讓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從古至今,人們對舜有著極高的評價。舜帝是集三皇五帝文化之大成者,舜帝身體力行創造了道德文化。在最早記載歷史的《尚書》中記載:“德自舜明”。虞舜德孝文化的豐富內涵,從核心上把握,可以將其分為孝、德、和三個層面。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在古籍《二十四孝》中,舜帝被列為第一孝,首先就是舜孝感動天的故事。舜從小生長在一個復雜的家庭中,父親糊涂愚昧,后母及弟弟處處想加害于舜,在這樣的的情況下,舜卻始終堅持孝順父母,友愛弟弟。舜之至孝的事跡啟示我們,孝道是從人的最親近、最自然的情感出發,來感化人、教化人,通過弘揚孝道,不僅可以樹立良好家風,同時可以在社會中形成良好風氣,進而達到治理一個國家的目的。我們要正確理解傳統孝道的精髓實質,不斷傳承下去,為社會治理營造良好氛圍。
德,即為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以善惡為標準,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這種德行文化,源頭就來自于舜的“明德”思想。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寫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2]舜主張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治理一個國家,都要把德治擺在首要位置,要重視道德在教化人民中的重要作用,提倡重倫理、講規范,這為我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道德準繩。
首先,舜主張在家庭生活中“以和為本”。舜孝順父母,友愛弟妹,成為孝祖;其次,舜主張在社會行為中以“和”當先,主張以“和”為貴,在舜帝看來,武力征伐不能服眾,行德喻教,終以化民;第三,舜主張在自然中以“和”為規尺,實現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宇宙道德,追求“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理想境界。當前,我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都蘊含著和合文化的精神特質。
總之,以孝、德、和為核心的虞舜德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之源,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影響,對于當前社會治理、營造良好風尚更加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德孝文化作為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內在文化基因,在鄉村發展中具有深厚根基,這成為它得以傳承弘揚的現實基礎。在我國鄉村中,人們普遍從小就接受著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的傳統教育,對德孝文化耳濡目染。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結構的調整,村莊里留下的更多的是小孩、婦女和老人群體,在這樣的人員結構特征下,弘揚德孝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更有必要進行傳統德孝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將其作為促進長幼和諧交流、鄰里有睦共處的精神支撐。
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單元。在鄉村中,由于地理空間的獨特性,人們之間便于互相幫助、相互關心,形成了緊密的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不僅能夠促進信息的傳遞和資源的共享,同時也能夠提供安全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促進鄉村居民的凝聚力和穩定性,德孝文化是重要粘合劑。德孝是一種感情的表達,凝結的是一種鄉愁情懷,通過弘揚德孝文化,可以激發鄉村居民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當前,在鄉村建設中,許多鄉村居民能夠主動參與到鄉村建設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積極投身于農業、農村旅游、鄉村文化等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形成了推動鄉村發展的向心力。
當前,鄉村治理模式體現為政府指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在這一模式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治理效能,民眾參與程度至關重要。通過弘揚德孝文化,讓廣大村民從文化認同達到政治認同,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自覺性,實現自我管理、共創共建,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更有利于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農村基礎治理現代化水平。
總之,德孝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激發廣大鄉村居民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促進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和穩定性,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基礎,使得鄉村振興得以全面發展。
學習虞舜德孝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推動這一文化展現時代價值,從而更好服務于鄉村治理。讓傳統德孝文化賦能鄉村治理,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感悟文獻中所記述的舜帝生平業績,聚焦鄉村發展實際問題,結合鄉村特點,找到傳統德孝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性,從理論高度進一步認識堅持“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引導人們從思想上自覺接受并信仰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激活傳統文化,提高對文化的認同感,成為自身內在精神素養,夯實深厚的文化基礎、價值基礎和實踐基礎。
弘揚傳統德孝文化,必須要適應時代發展,以守正創新的態度實現更好發展。具體是要找到傳統與現代生活的切合點,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傳統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生活,達到讓文化“活起來”的目的,用文化之光開啟美好生活之門。運城曾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區域,在河東大地誕生的虞舜德孝文化已經成為運城孝文化的精神標識。當前,運城在創新德孝文化傳播方式和渠道,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實踐。比如,開展德孝大講堂和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解決了數千名獨居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問題;打造“六位一體”德孝文化苑,創造性地建設了一批包含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德孝大講堂、德孝文化墻、農家書屋、文藝宣傳隊伍和志愿者服務隊伍“六位一體”的德孝文化苑[3];形成了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老年協會、新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協會、民調理事會,即“一約七會”的鄉村治理體系;在鹽湖區評選出全區“十大孝順媳婦”和“百佳孝順媳婦”;自2010年開始,運城堅持每年舉辦一屆舜帝德孝文化節,目前已經舉辦了十四屆。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宣傳了虞舜德孝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聯系,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傳遞唱響了德孝文化“好聲音”。
在弘揚德孝文化的過程中,應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注重用身邊的人和事來示范引導身邊的人。首先要以村干部隊伍素質培養為重點,加強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將傳統德孝文化與新時代干部政德建設統一起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村干部人才隊伍。同時還要著力發揮市縣鄉村鄉賢文化研究會的職能作用,通過建立當今知名鄉賢數據庫,吸引鄉賢回歸農村,用智慧和熱情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讓鄉賢成為鄉村德孝教化的楷模。通過典型示范,以古賢感化今賢,以前賢影響后賢,以老賢培育新賢,促進德孝模范不斷涌現,德孝隊伍成長壯大。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與行動,彰顯著對歷史、對文化的敬畏之心與責任擔當。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們要賡續深入骨髓的虞舜德孝文化基因,繼續傳承和發揚德孝文化,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社區,為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10-17.
[2]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
[3]趙卓菁.文明源自河東 文化盛于河東[N].運城日報,2019-05-05.
(作者單位:中共運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