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倩 謝曉娜
關鍵詞:音樂傳統;現代轉型;金秀;瑤族
引言:音樂是伴隨人類社會活動而產生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是一種表達人類思想情感的符號,包含了創作者的思想情懷和生活體驗,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在當前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項目運用數字化傳播金秀瑤族音樂文化,要基于當前形勢下,注入更多的文化情感、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探索也是廣大用戶對藝術的自我追求。
瑤族傳統音樂的創生背景
中國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和江西與海南等地。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是在1952年成立的,它是全國范圍內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其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豐富多樣。其中有花藍瑤、盤瑤、坳瑤、山子瑤和茶山瑤5個支系,是瑤族支系最多的縣份和瑤族主要聚居縣之一[1],據載,廣西金秀瑤族是由于明朝官兵鎮壓導致大藤峽瑤民起義,起義失敗后,瑤民由南而北進入大瑤山各山嶺河谷,擇地而居[2]。
費孝通先生曾贊金秀為“世界瑤族文化研究中心”。金秀大瑤山是瑤族支系的聚集地,擁有豐富多樣的歌謠文化,體現了瑤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如“香哩歌”“大聲歌”等多種瑤族民歌。這些歌謠不僅是他們表達生活、勞動和情感的特殊載體,更是逢年過節時不可或缺的慶祝元素。在逢年過節,人們匯聚歌堂,人們以歌舞的方式進行情感交流,傳遞美好愿望,載歌載舞成為節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金秀瑤族民間舞蹈在每個支系之間都有不同的舞蹈表演,這種獨特的民族舞蹈的藝術結構鮮明,舞蹈內涵豐富,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中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但是,伴隨著新媒體的誕生,舞蹈傳播環境發生了變化,舞蹈在創新推進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環境的變化。本項目立足于瑤族舞蹈的藝術審美,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在傳播瑤族歌舞的過程中,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瑤族歌舞的發展路徑發揮文化傳承的創新職能,促進瑤族歌舞音樂的繁榮與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要推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并構建現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本項目對金秀瑤族音樂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從中提煉出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傳遞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瑤族民歌是歷經歷史長河形成的藝術形式,其獨特發音技巧展現了魅力。“和合共生”的審美追求在瑤族民歌中表現為對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望,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于研究瑤族歷史甚至中華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多元文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傳播優秀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種子,不僅能讓人們在精神價值領域找到傳統文化之根,更能使個體的精神深處得到療愈,這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的文化教育價值和時代意義。
在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及現代化發展中,我國民族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依靠口頭相傳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面臨著發展和傳承的挑戰。據調查發現,目前了解和熟知瑤族歌舞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群,老一輩對民族文藝飽含深厚的審美情感,青年群體接觸的文化元素日益多元化,使對其缺乏了解、缺乏情感基礎,對瑤族文藝日漸疏遠。
瑤族文藝發展需要社會教育支持,良好的社會環境能促進民族文藝的延續,目前學校以主流文化學習為主,民族性的東西并未得到系統地學習,缺乏對民族文化內涵深層次的了解與認知,對民族文藝持有一種漠視的態度,文化傳承主體的流失給瑤族文藝的傳承發展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民族傳統文藝要走創新的道路,在不喪失其核心思想的前提下,應與現代整體的大環境,與人們的審美結合起來豐富民族文藝的樣式與內容。每個民族的繁榮復興都繞不開現代化這條道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現代轉型給民族文藝帶來挑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民族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23年8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76億人,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8%[3]。人們離不開媒介感知客觀世界,在互聯網普及率快速提高的時代,數字化的復合型媒體是當前社會進步和個體生活的關鍵動能,成為社會與個體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
新媒體技術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手段,能夠打破傳統非遺文化推介的藩籬。微信公眾號不占用大量系統資源,減少用戶手機配置需求,擴大受眾范圍,并增加用戶使用頻率,其高效低頻的使用特性填補了移動應用中的一部分空白。自媒體的去中心化傳播模式能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高傳播速度和靈活性,具有文化傳承、交流和文旅應用的潛力。
數字化傳播的初步實施僅僅是工作的起點,其持續發展的后續支撐顯得尤為關鍵。其中涵蓋了多個層面的考量,例如線下非遺文化的深入挖掘與活化利用,確保運營活動的穩定推進所需的充足資金支持,以及通過與各類媒體平臺的緊密合作,實現傳播內容的廣泛覆蓋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
因此,在數字化傳播的全過程中,對這些后續支撐的有效整合和持續優化,無疑將對其長遠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一是線下非遺文化的發展需要傳承人與技術人員支持,運用專業優勢,數字化傳播才更有意義。二是足夠的運營資金支撐是非遺傳播的重要保障。在政府、企業、團體的支持下,確保傳播平臺的運營和發展。三是要注重公眾號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其長期、穩定地發揮非遺傳播的作用,不斷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教育,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起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4]。在數字媒體發展多元化浪潮中,使國人缺乏對瑤族文化的理性思考,未能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和創作靈感,也沒有結合瑤族文化的發展態勢對作品進行內容創新和時代表達。金秀瑤族歌舞文化的傳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形成多元行動主體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其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秀瑤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金秀瑤族自治縣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2]張有雋.瑤族歷史與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25.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05):13.
[4]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課題項目:廣西科技師范學院2023年度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瑤族音樂傳統與現代轉型——以金秀瑤族為例”(項目編號:S202311546119)。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