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意。秉持“三全育人”理念,促進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能夠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形成“引才”“聚才”“用才”新優勢,形成留學中國的品牌效應。要各盡其責,凝聚育人合力,打造專業化的留學生輔導員隊伍,提升專業課教師“創新課堂”優勢,發揮“一站式”留學生社區的協同作用;要鉚緊節點,鏈通育人進程,構建特色鮮明的國際化課程體系,豐富“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形式;要同向同行,奏響立德樹人協奏曲,促進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三全育人”;來華留學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1-0064-0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新時期教育工作實施方案。“三全育人”旨在整合人員、資源和各類平臺優勢,打通育人各環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完整的人”終極目標是讓其全面地實現自我,使自己不斷在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融為一體。來華留學生應融入所處學習環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使自己不只受益于所學的知識,不只是學習的機器,而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這方面,“三全育人”理念和來華留學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內涵是一致的。
一、來華留學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實現來華留學教育事業新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已經從“零散化”“無經驗”向成熟化體系轉變,該種轉變必然使得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結構特征發生部分變化,為后續發展埋下重要“伏筆”。新時代留學生事業進入了新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開辟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推進來華留學生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打造中國留學品牌的有力之舉,也是破除留學生教育管理粗放等問題的現實需要。高質量的留學生教育不僅能將留學生塑造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也會多角度地向他們呈現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模式,在講述中國故事中,使來華留學生成為知華、友華、愛華的使者。
(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形成“引才”“聚才”“用才”新優勢
隨著留學生群體的不斷擴大,各地區教育主體在深化交流合作中培育出凸顯地方特色的留學交流項目或活動品牌,例如,“方言民歌我來唱”“中心血站的洋雷鋒”“我和我的中國故事”,從講好中國故事到切身體驗中華文化、實踐感受“奉獻、友愛、互助”的中華傳統美德,留學生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果顯著。據統計,2020-2021學年,我國在冊國際學生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學歷生占比達76%,來華留學生教育層次提升顯著,結構逐步優化。來華留學生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來華留學生工作高質量發展對策
(一)各盡其責,凝聚育人合力
《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指出,高等學校應當為來華留學生教育配備充足的工作人員,能夠針對來華留學生特點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服務,滿足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和推動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要求。
1.打造專業化的留學生輔導員隊伍
目前,留學生輔導員多由中國學生輔導員或留學生管理人員擔任。雖然能夠按照不低于中國學生輔導員配比進行設置,但留學生輔導員的專業化路徑還不明晰。一方面,要基于留學生個體、留學生管理的特點,加強留學生輔導員招錄、培養、實踐、考核評價以及晉升制度一體化建設。另一方面,創新留學生輔導員工作方式方法。例如,北京大學留學生輔導員項目融匯多文化背景優秀人才,使留學生管理更有柔韌性。
2.提升專業課教師“創新課堂”優勢
專業課教師要基于來華留學生發展和成長的規律“因材施教”,積極構建“創新課堂”新模式,以“探究式”“研討式”的教學思路為指引,嘗試實行輔導結合、學生講壇、成果展示、案例推演等多模態課程樣板,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主體性、創造性,讓體系化的理論課堂更有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以“數字化賦能”為抓手,提升課程內容與前沿領域的穿透性、交互性。
3.發揮“一站式”留學生社區的協同作用
“一站式”留學生育人平臺整合了校內、校外資源,集學生思想教育、學術指導、師生交流、心理咨詢、就業創業等指導于一體,旨在充分調動各類人力資源和服務保障功能,形成聚合育人效應。從流動課堂到數字實驗室,從學生公寓到學生服務中心,從“心靈客棧”到勤工助學工坊,來華留學生在感受各環節全面周到服務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和愿景追求,并在自我完善中提升本領、增長才干,為將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打下堅實基礎。
(二)鉚緊節點,鏈通育人進程
1.構建特色鮮明的國際化課程體系
課程國際化, 即將國際跨文化內容引入教學、研究、社會服務,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大學教育的基本趨勢之一。目前,來華留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多為本土教材的英譯版本,或是中國學生高校教材框架下的同類課程,專業內容限于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專業領域,缺乏對國際理論與應用環境的探討。因此,在培養架構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既能體現中國實踐成果,又融匯國際思維的課程體系。在國際課程師資方面,要為任課教師的職業專業化提供保障,借鑒國際化教師發展計劃的先進經驗,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在職教師,適當引入專兼職外籍師資,加強中外“友誼學校”教育資源共享,為國際化課程培育和發展提供智庫支撐。
2.豐富“第二課堂”實踐育人路徑
一是拓寬文化感知基地渠道,高質量開展多維度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文化感知基地也是來華留學生“讀懂中國故事”的“第二課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以文化基地建設為抓手,將文化之旅與國情教育緊密融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江南大學與無錫博物院聯合打造“文化感知大課堂” ;浙江科技學院發起感受城市綜合治理的“獨特中國行”;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使來華留學生在汲取文化知識、體驗文化元素、感受新時代中國城市治理和鄉村振興成果的同時,了解中國以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
二是共建實踐創新基地,打造符合來華留學生特點的產學研合作樣板。教育的高質量不僅體現在管理的閉環,更表現在人才培養全周期生態鏈的閉環,即“進得來、出得去”。一要以協議的方式與適配平臺企業以及中小微企業簽訂來華留學生實習實訓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協議企業給留學生提供實習實訓、人員交流、跟班學習、配套設施體驗的機會。二要分類施策,創新校企直連培養模式。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項目,高校應發揮主動創新精神和學科優勢,探索來華留學生培養的新模式。例如,常州大學發揮機械、軌道交通專業特色優勢,創新性地探索開設“老撾班”,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為中老鐵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企業輸送了大批專門人才。三要加快建立產學研合作人才資源共享數據信息庫。秉持教育數字化理念,實現人才數據庫一生一“畫像”,一生一檔案,全面對接企業用人需求,以數字化建設推動實踐教育的創新發展。
三是回應來華留學生就業關切。據調查,62.32%來華留學生有明確的留華工作意愿。目前畢業季的就業宣講基本是針對中國學生,針對來華留學生就業的宣講會卻存在一定的空白。2020年,司法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也預示著政策環境越來越有利于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長期發展。要將來華留學生就業納入各高校培養計劃,在入學教育中對他們的就業意向進行調查,借助學校、社會平臺,給來華留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就業路徑。借助雙創平臺資源優勢,以各級別“一帶一路”商創活動、挑戰杯為抓手,調動來華留學生就業積極性,給他們創造“留得下”的就業氛圍。
(三)同向同行,奏響立德樹人協奏曲
全方位育人強調各守其則、協同聯動,發揮育人合力與凝聚力,高效協調各部門分工職責的工作。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來華留學生的人才培養和管理服務工作。明確國際交流處、教務處、研究生院等在留學生招生入學、教學管理、課程資源開發維護、師資隊伍、學生教輔等環節的職責和對接人員,讓教育教學工作在各環節順利開展。在管理和服務支持方面,高校要明確各個主管以及協調部門的職責,明確教學單位、后勤部、財務處等方面的留學生管理細則。在外部管理方面,落實專門對接部門和人員與出入境管理中心、保險機構、教育主管部門進行事務協調。同時,制定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和管理方面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全方位保障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切實做好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工作。
參考文獻:
[1]涂源安.指向理解教育中“完整的人”的認識模型建構及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88-92.
[2]周其星.教育要培養人格完整的人而非機器[J].快樂作文,2022(Z7):96-97.
[3]陶金虎,郄海霞.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政策演進、結構特征與優化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10):52-58.
[4]教育部關于印發《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的通知[EB/O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9).
[5]毛海婷.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育人平臺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0):25-27.
[6]董皓,顏庭星,黃愷.石油工程類特色專業留學生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石油教育,2015(01).
[7]苗綠,曲梅.國際學生來華留學與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王義祥)
作者簡介:孫小軍(1992—),男,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來華留學生教育與管理。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Sun Xiaojun
( School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Engineering, Changzhou University )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s essential for the overal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dhering to the "Three-Pronged Education" philosoph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an deepe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is approach creates new advantages in talent attraction, aggregation, and utilization, forming a brand effect for studying in China.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be shouldered collectively, fostering the synergy of education. This involves establishing a specialized team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s, enhancing the advantages of innovative classrooms for subject teachers, and leveraging the collaborative role of the "one-stop"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munity. It is crucial to tighten the nodes, connect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build a distinctiv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enrich form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work together towards a common goal. This symphony, echoing the harmony of moral education, aim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 Three-wid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