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耘華 朱科
[摘 要]隨著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驗式教學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能優化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大學生人文情懷,有效實現師范專業培養方案畢業指標點。針對當前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的特點,可以采用情境體驗、角色表演、讀寫結合、繪制導圖、實踐輔助等多種方法,進行體驗式教學授課,促使大學生積極地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
[關鍵詞]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1-0106-04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其切身經歷作為體驗和感悟的基礎,通過認知、實踐和反思來建構學習經驗,從而形成“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1]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體驗式教學模式已經在我國中小學逐漸展開。隨著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驗式教學終將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針對當前高校教學現狀,以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為例,探討體驗式教學方法。
一、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的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實施,高校師范專業教授古詩詞課程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加關注大學生的獨特情感經驗與知識構建。教師在授課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引入或創設與古詩詞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和古詩詞文本中的情感相融合,培養學生在親身歷練的體驗中汲取知識、生成意義。其主要目的在于彌補傳統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個體道德涵養和文學素養,激發生命活力,確保其實現師范專業培養方案的畢業指標點,將來做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
但目前,依然有一部分教師在授課時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并沒有將體驗式教學方法融入課堂之中,引導學生探究文本、體驗文本,也不鼓勵學生用心靈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少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雖然加入了體驗式教學,但也僅僅是局限于語言層面、插圖制作、音樂播放等的介紹,并沒有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古詩詞的意象意境,理解詩人所使用的典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沒有為學生創設想象的畫面,來培養學生進行情境想象或與文本對話,使學生無法享受到學習收獲的充實感和愉悅感,更不會引導學生對未來教師職業的憧憬與努力。
學生方面,有很多學生對古詩詞課程的體驗式學習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在學習目的方面,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古詩詞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應付考試,只有極少數學生對古詩詞有正確認知,認為學習古詩詞能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在學習方法方面,只有少數學生運用自主體驗,采用積極建構具有個性化的文本體驗,以感受作者創作情境的方式進行學習。
(二)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教學的問題分析
1.課程難度較大
高校師范專業的古詩詞課程如“唐宋詞研究”“陶淵明研究”“唐詩宋詞人文解讀”等,是在初高中古詩詞基礎上的深入研究,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專業性。與初高中的古詩詞相比,難度大大增強。這些古詩詞一方面離我們的現實生活較遠,另一方面在語言上具有高度凝練性、思維上富有跳躍性,所以有些大學生難以讀懂其內容,進而對其望而生畏。有些教師授課時不注重學生這些心理反應,忽視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導致學習效率不佳。長此以往,學生對古詩詞課程毫無興趣可言,不僅無法形成語文技能和人文素養,更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
2.功利思想較嚴重
高校的期末考試是檢查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讓大學生考出較理想的成績,一些教師常常把總結好的答題模板教給學生,直接讓學生背誦。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對學生的知識感受、學習興趣、情緒體驗做出正確分析,而且也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會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大打折扣,認為學習古詩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存在較大的功利性,因此無法培養師范生對古詩詞的文本解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和鑒賞能力。
3.教學方法較簡單
有些教師缺乏對體驗式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理解。他們認為體驗是無所謂的,是費事費時的,如果真的實踐起來很容易完不成教學計劃。所以他們在授課時以完成教學計劃為主,對大學生的審美情感、價值觀目標忽略不見,不作深究;還有一些教師,雖然有一定的體驗式教學理論基礎,但只會照搬理論上提供的方法與策略,缺乏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不會在課堂上采用資料搜集、合作討論、調查訪問、動手寫作等形式,因此不能有效地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一)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
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的體驗式教學包括教師體驗教學與學生體驗學習兩個方面,二者相互結合,形成師生雙向互動。在古詩詞課程的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大學生對古詩詞的內心體驗,并借助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進入文人的創作情境,使學生體會作者創作思路,品讀文人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與作者產生共情,從而獲得知識、認識事物,擴展和彰顯生命意義;學生在體驗學習過程中,感受文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省察分析、驗證評估,對自己原有的各項經驗進行調整與改進,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反思自己的德行修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深化自身體驗,并根據師范專業特點,引發學生思考,使其轉化為師范生應該具備的從師素質。
(二)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1.個體性
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屬于自己的體驗模式。教師通過音樂、繪畫、影視、朗讀、寫作等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民主自由的氛圍,使學生將自身已有的古詩詞知識與新的情境進行聯系建構,得到不同的知識、不同的情感體驗。學生們互相分享、彼此碰撞,獲得個體精神的滿足、思想意志的獨立,產生自身的獨特體驗。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平等的、個體的、個性的,為以后成長為個性化教師做鋪墊。
2.親歷性
體驗式教學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新三中心”的以“經驗為中心”。杜威重視直接經驗的獲得,他認為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和反思之上,[2]而且他認為“從做中學”是學生經驗獲得的重要途徑。所以,親歷性是古詩詞體驗式教學最核心的特征。教師通過音樂、圖畫、寫作、競賽等教學手段,為大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了解時代背景與文人的思想經歷,獲得新的情感和體驗,形成自己的理念和價值,提升自己的從師素質。
3.情感性
體驗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之一是施塔、卡拉特等人的情緒心理學理論。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有著一定的影響。古詩詞本身也是文人情感的抒寫,學生學習古詩詞,實際是學生和文人、文本的情感溝通和融合。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營造的氛圍,培養學生形成健康情感和正確認知,這也是高校師范專業大學生未來就業的先決條件。
4.生成性
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古詩詞課程的體驗式教學倡導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在體驗過程中,學生結合自身古詩詞經驗,即時生成不同的認知與感悟。教師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創設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情境,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在過程中生成觀點、獲得經驗,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為學生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做準備。
三、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方法
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與當前的高校教育改革相適應,體現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基礎教育改革的一致性。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沉浸其中、深入體會,深刻感受作品的情感意蘊、風格特色,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情感、產生感悟,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促進人文情懷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促使學生更加熱愛教師職業和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
(一)情境體驗
美國教育家杜威倡導“情境教學”,教育家克伯屈“設計教學模式”更是指出了“創設情境”的重要性。[3]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情境”的作用:“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4]情境體驗對高校師范專業學生學習古詩詞非常重要,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情境,引導和促進學生體驗活動的進行。常見的情境體驗法有以下幾種:
1.問題情境
“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問題情境”,他們把思維理解為主體對問題情境的“再構造”過程。[5] “問題情境”法可以聯合故事導入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生動的語言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遭遇、寫作背景等編成小故事,身臨其境體會詩人創作時的心情,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例如在教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由于相隔年代較遠,學生無法體會陶淵明塑造的精神家園,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學習小組把詩歌內容編成故事,并設計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學習小組的同學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在學生腦海中導入情境,讓其思考“為什么陶淵明在詩歌中會寫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為什么陶淵明會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樣既能快速了解陶淵明的處境,進入詩詞情境,同時又鍛煉了師范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2.音樂渲染
古典詩詞大多富于節奏感、具有韻律美,配樂誦讀也是帶領學生進入古詩詞情境的一種方式。例如在教授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由于這首詞的整體情感基調是慷慨激昂的,教師可以選用《十面埋伏》這段激昂起伏的旋律配合學生誦讀,使“看劍”“沙場秋點兵”“的盧飛快”等情境都能通過音樂的渲染變得更真實,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受戰爭的激烈,以及詩人強烈的報國之志,最后以二胡曲《二泉映月》營造出“可憐白發生”壯志難酬的情感。通過音樂的渲染促使學生心入其境、心悟其情,不僅提高學生文學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成為教育情懷深厚、具有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中學語文骨干教師。
3.視頻(VR、AR)再現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古詩詞的學習提供了眾多的便捷。眾多豐富的視頻使學生進入沉浸式體驗式學習,使教材上靜止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能夠更直觀地展示詩詞的內容,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在講授范仲淹《漁家傲》時,可以利用VR的虛擬現實技術呈現邊塞秋景圖,讓學生感受“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壯觀景象以及邊塞的艱苦環境,再配以樂曲進行誦讀,學生邊聽邊看即可在頭腦中展開聯想、構建畫面,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情境體驗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配合完成。教師根據不同的詩詞題材選擇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情境感受,給學生不同的感官刺激,讓學生身臨其境完成體驗,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享受古詩詞帶來的樂趣。
(二)角色扮演
角色表演是指在古詩詞體驗式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分別扮演作品中的不同角色、體驗文本內容及情感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真實地走進文本,了解古詩詞語句語義和語境,了解語句間的感情色彩與人物關系,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對話,感受自主體驗的快樂與自由。例如,晏幾道的《鷓鴣天》這首詞,體現了對戀人小萍的思念,情感真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畫面感,很適合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把這首詞由文字變成劇本,自行設計服裝、安排角色,采用學習小組表演比賽、學生之間進行互評的方法,把這首詞呈現出來。這樣,不僅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同時也鍛煉了師范類大學生的組織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又如,杜甫的《石壕吏》這首詩構思巧妙,每個情節銜接緊密。學完這首詩歌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聯想與想象,把《石壕吏》改編成短劇,由學生分小組完成、自定提綱、編寫劇本、分配角色、撰寫臺詞等,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演出,教師給予評價。在古詩詞體驗式教學中,通過這類演出體驗加深大學生對故事主題的理解,真切感受到作品人物的情感,使學生放松身心,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
(三)讀寫結合
在開展古詩詞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體驗,思考如何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讀寫結合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誦讀可以使學生深入文本,感受詩篇的情韻,體驗詩詞字里行間的意境,深刻地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寫作則是古詩詞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使學生體會到學好古詩詞的樂趣,實現從感受情感到抒發情感的飛躍,從而獲得獨特、深刻的古詩詞體驗。教師在古詩詞授課時可以根據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讀寫結合方法。例如,學生在學習《歸園田居》這篇田園詩時,可以在涵泳誦讀的基礎上,根據想象描寫文章中田園鄉村寧靜安詳的場景,體驗詩人陶淵明身處于田園之中的寧靜、祥和的心態。在創作古詩詞的過程中,作者往往會運用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多種寫作手法,學生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可以加深對這些手法的理解與運用,體味古詩詞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例如,在學習《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冥然澄靜之心、凝思靜慮之態潛心朗誦。在此基礎上,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寫一篇抒情小文,深刻體會詩人思鄉的情感。
(四)繪制導圖
思維導圖是古詩詞體驗式教學中一種很好的教學工具,它不僅展現學生的形象思維,更能使教師直觀地了解學生的抽象思維。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會更加完整、豐富。古詩詞中常有“移步換景”“定點換景”的寫法,這一類內容的詩詞更適合學生做思維導圖。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詩詞內容和情感進行創意想象,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從而繪制出多樣化的思維導圖,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學習《錢塘湖春行》這篇古詩詞,學生可以根據老師講述的內容描繪出詩人白居易的行走路線,整首詩以“行”字作為線索,從孤山寺開始,一直行至白沙堤,并將“春”字作為落腳點,描繪出早春美景給游客帶來的喜悅之情。學生學習過這篇詩詞后,可以繪制出能體現詩人行走路線的思維導圖,并標注詩人情感,這種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理清詩人的行走路線,感受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與喜愛之情,也能促使師范專業大學生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提高從師素質。
(五)實踐輔助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也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這說明,任何學習都要將理論付之于實踐,古詩詞體驗式學習更是如此。體驗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古詩詞實踐的目的在于激發、促成、延伸學生對詩詞文本內容和情感的體驗。大學生實踐活動包括參與學校所組織的校園內各項實踐活動,如詩詞接龍、詩詞朗誦大賽、詩詞寫作競賽、詩詞書法比賽等,這些校內實踐能激發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同學之間互相點評、互相學習,能夠共同進步,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大學生實踐活動還包括參加社會組織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體驗“做中學”,感受實踐出真知的重要性;大學生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去感受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寧靜的鄉村田園。親眼看到的風景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在這個印象的基礎上構建畫面、展開聯想、完成體驗,享受古詩詞的樂趣。
四、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優化教師的教學理念。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實施代表了高校教學改革的課程趨勢:以學生為主導,回歸生命體驗,注重人文情懷,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統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顯示這種趨勢:教師只對作者生平及詩詞的寫作背景作簡要介紹,帶領學生誦讀古詩詞,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詩詞。這種學習模式使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只留于表面,無法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長此以往,學生會因古詩詞枯燥乏味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也會對教學產生倦怠心理。體驗式教學則可以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實現古今勾連,實現文化的傳承與更新,在領略古詩詞美感的同時叩問心靈,達成生命的自我理解。
高校師范專業古詩詞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能幫助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古詩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學習、體驗古詩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愛國主義、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學生通過古詩詞閱讀、寫作、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能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思想水平,有利于在將來的教師工作中形成正確的思想和信念,更好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蔡珉慧.體驗式教學在生活語文課堂中的運用策略——以人教版五年級《一分鐘》教學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3(11).
[2]彭慧慧.茶文化體驗課教學設計[D].安陽師范學院,2023.
[3]焦文秋.漢語課程體驗式教學初探[D].閩南師范大學,2018.
[4]劉麗英.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教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15).
[5]A·H·列昂節夫,桑柔.思維[J].外國心理學,1982(04).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課程體驗式教學改革實踐研究”(GJB1422673);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文科古代文學課程體驗式教學改革策略與實踐研究”(2022JY2-30);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OBE理念下師范專業學生培育策略研究”(2021JY1-31)。
作者簡介:舒耘華(1973—)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詞;朱科(1982—)女,學士,講師,研究方向:中文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