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流課程建設是提高普通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改革舉措,明確其建設目標與效能是課程建設成功的首要前提。實踐表明,一流課程的建設目標必須定位于思想信念、結構體系、質量追求、應用匹配、管理設計等方面,建設效能必須滿足形式多樣性、全面創新性、技術先進性、立德樹人性、示范共享性、融合發展性、管理高效性,才能確保課程建設方向明確、道路正確、措施得力,取得理想的成效。
[關鍵詞]普通本科院校;一流課程建設;目標具化;效能定位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1-0078-04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開始實施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簡稱“一流課程建設”)的“雙萬計劃”[1],面向全國所有普通本科高校,擬用3年左右時間分別建成一萬門左右的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逐步建成線下一流課程等五類課程[2]。“一流課程建設”與“一流專業”建設合稱“新雙一流建設”,與此前普通本科院校實施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雙一流”建設緊密呼應,旨在建立起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的完整的“一流普通高等教育”發展體系,促成普通本科課程類型、課程形態、課程資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管理手段的深刻變革,提高課程立德樹人和人才培養的功效,夯實本科教育根基,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加速推進高等教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一流課程建設是嶄新的教育改革實踐,與普通課程建設相比,其鮮明之處與特色亮點在于“一流”性,而“一流”又取決于其建設目標與實踐效能的最終達成。建設目標,是一流課程所要達到的境界與標準;建設效能,是一流課程實際的成效與作用。一流課程建設至今,在國家政策層面設定了宏觀性、指導性的建設目標,實施時必須明晰與重構;對于建設效能,相關政策側重于高瞻性和指示性,實施中尤須具化與落實,因此,明確建設目標與效能,成為一流課程建設的首要前提。
一、 一流課程建設目標的具體化
一流課程建設強調以目標為導向,總體戰略目標為:“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科學的課程評價,嚴格課程管理,夯實基層教學組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3]。該表述內涵豐富,涵蓋了諸多具體目標,規定著課程建設的方向和追求,應予明確解讀與合理定位。
(一)樹立崇高的課程建設新理念
一流課程建設強調“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因此,必須首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要求樹立“‘三個不合格,課程思政,及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等理念[4]。一流課程建設作為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建設一流本科、做強一流專業、推出一流課程、打造一流師資、實施一流質保、培養一流人才”六個“一流”攻堅戰的重要一環[5],為本科院校的超越發展、促進高等教育公平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通過政策引導與實際建設,一流課程建設將會成為發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礎工程,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嶄新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世紀工程。師生員工必須遵從這樣的崇高信念,樹立新發展理念,保持思想認識和行動的高度一致性,不畏艱難,銳意進取,促進課程建設戰略目標的如期實現。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結構新體系
一流課程遴選于校級優質課程,其建設包括培育、申報、確定、建設、驗收、發展等環節,最終形成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一流課程層級結構和體系;同時,涵蓋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通識課等獨立設置的本科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等全部課程。通過融入新理念、新目標、新內涵、新技術、新方式等新業態元素[6],形成優于傳統課程類型及其樣式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社會實踐等5類一流課程。截止到2021年底,這5類被認定為國家級的一流課程將依次達到4000門左右、4000門左右、6000門左右、1500門左右、1000門左右[7],總體達到1.6萬門左右國家級、1萬門左右省級及更多校級的一流課程。該建設將實現普通本科院校及其課程的全覆蓋,建成完備的一流課程體系,促成傳統課程結構、內涵和業態的蛻變與躍升。為普通本科課程高質量發展樹立了新標桿,建構新格局,推動課程建設的高速發展。
(三)追求卓越的課程質量新標準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一流課程建設突出質量導向,質量追求成為重中之重,包括課程建設質量、教育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師資建設質量、課程管理質量等方面,必須明確其具體的建設標準。
1.課程建設質量做到“高、專、深”
一流課程建設強調“讓課程優起來”。“優”,體現于課程目標設定上“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立意高遠,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內涵建設上做到專深與精益,課程內容具有廣度和深度,體現思想性、科學性與時代性,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突破習慣性認知模式,培養學生深度分析、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課程設計上強化研究性、創新性、綜合性。通過上述舉措,使得建成的一流課程質量上乘,優勢顯著,特色鮮明,教育教學效果優異。
2.教學實踐質量做到“新、先、本”
一流課程建設要求“效果實起來”。“實”,要求教學內容上必須銳意求新,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及時地將學術研究、科技發展的前沿成果融入課程;教學方法上必須著力領先,體現出先進性與互動性,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個性化的學習;教學組織實施上必須以生為本,突出學生中心地位,據其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創新教學模式,因材施教,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知識生成,推動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3.人才培養質量做到“實、真、能”
一流課程建設強調“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除了大力加強課程思政育才外,還要著力強化課程教學、教學評價與教學管理。首先,讓教學“實”起來,大力充實課程內涵,加大學習投入,科學“增負”,讓“學生忙起來”;加強研究型、項目式學習,豐富探究式、論文式、報告答辯式等作業評價方式,提升課程學習的深度;強化閱讀量和閱讀能力考查,提升課程學習的廣度。其次,評價“真”起來,嚴格考核考試評價,加強對學生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習的評價,完善過程評價制度,實現全程評價的規范和精準。最后,凸顯能力本位,通過扎實有度的增負加壓,增強學生經過刻苦學習獲得能力、提高素質的成就感,激發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促進學業有成,盡快成才。
4.師資建設質量做到“穩、合、范”
一流課程建設特別強調讓“教師強起來”。一流課程建設依賴于一流的師資,一流師資取決于穩定的團隊、高度的合融和崇高的風范。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組織;實現教師職業培訓、終身學習全覆蓋,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組建優秀教師團隊,實行課程建設的集體化作業,加強教學梯隊建設;強化教學研究,實施集體備課、研討課程設計;大力弘揚和養成獻身教育矢志奉獻的精神。通過上述措施,使廣大教師普遍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豐富的教學經驗、過硬的教學技能和較高的學術造詣,積極投身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四)形成適用的課程配置新格局
一流課程建設按照不同類型院校分賽道、分類進行,注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雙一流”建設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率先建設一流本科課程,重點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其中,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將聚焦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建設一批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課程。教學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將重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重點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流課程。通過上述建設,使得以一流課程為核心的本科教育課程既能適應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又能接地氣充分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
(五)建立高效的課程管理新機制
一流課程建設要求“強化管理,制度嚴起來”。一流課程的管理職責包括教學制度、師資質量、課程質量、教學質量、課程資源、課程監審、課程評價等的確立、監審、評價、考核、驗收等,強調“課程管理與評價科學且可測量”。為此,必須建立和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嚴格執行授課資格制度,滿足生師比要求,完備師資隊伍;嚴格執行課程準入制度,發揮校內教學指導委員會課程把關作用,拒絕“水課”進課堂;嚴格考試紀律,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嚴格課程質量評估,將課程評價結果作為專業認證、教學評估的重要條件和依據;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形成可回溯的過程評價機制。為此,必須創新管理機制,讓“管理嚴起來”,做到管理職責與領域明確、管理技術與方法先進、管理活動持續有力,實現管理的制度化、技術化、人本化和持久化。
二、 一流課程建設效能的卓越化
按照一流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國家級、省級一流課程獲批后必須達到一定的建設成效,才能符合一流課程要求,真正提升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具體而言,建成后的一流課程必須取得以下成效。
(一)形式多樣性
5類一流課程的認定和付諸建設,將會形成本科教學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使得課程的功能分工更為明確,學科與專業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的效率更高。5類課程以其充分的數量和廣泛的覆蓋面構筑了本科課程的宏觀格局,推動專業理論課、基礎課、公共課、實驗課、社會實踐課等課程的全面發展。課程類型方面,不僅有線下的課堂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還有線上的在線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在課程文獻方面,不僅有紙質教材和傳統的電子課件,而且還有數字課程、在線課程和平臺課程;課程內容表達上,不僅有傳統的WORD文本,還有音頻、視頻、PDF、MP3等多種文本,形成不同功能模塊的課程群文獻,極大地提升課程的學習效率,充分滿足個性化、超時空、超文本的課程學習需求。因此,每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僅要實現國家級、省級、校級一流課程的合理配置,同時,更要實現5類課程在本校的全覆蓋,并加大一流課程在全部課程中的比例。
(二)全面創新性
一流課程突出創新性,要求在多個方面進行實質性創新與突破,體現出知識創新、內容創新、形態創新、方法創新、管理創新等新發展態勢與模式,形成一流發展新局面。例如,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出前沿性與時代性,及時地將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融入課程中;在教學方法上,體現出先進性與互動性,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
(三)技術先進性
一流課程建設是教育信息化1.0時代發展到2.0時代的新產物,大力推進現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形成“互聯網+教育”的新業態,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5類課程均突出和強調先進技術在課程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以嶄新技術去創建新的課程類型、內容形態、教學手段和管理方式,不斷地對課程進行賦能、增能、提質和增效。抗擊新冠肺炎期間,全國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實施在線教學,充分展示了新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促成一流課程技術應用的廣泛性和深入性。總之,一流課程技術必將有效地創新教學模式,建構起學生中心的學習模式,實現教與學的超時空、自主化和個性化,開辟出本科課程教學的新時代。
(四)立德樹人性
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宗旨和目的是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和有用人才。當前,“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戰略任務[8]。為此,一流課程建設必須深入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9]。例如,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通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等活動,有效地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因此,立德樹人成為一流課程建設的戰略重任和歷史使命。
(五)示范共享性
一流課程是繼精品課程、精品開放課程、在線開放課程逐級演進后遴選與發展起來的頂級課程類型[10],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高質量內涵和價值旨歸鑄就了其示范性和共享性的特質,尤其是高水平的在線教育教學平臺以及在線課程為其傳播推廣創造了優越便捷的條件。作為課程建設的樣板,一流課程必須發揮其以點帶面的積極作用,對本科課程建設肩負起引領、指導和帶動的作用;其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必須充分廣泛地推廣,彌補非一流課程的不足,整體提升本科課程的質量和水平。目前,作為線上一流課程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著力突出優質、開放、共享,形成了中國慕課體系和品牌,為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抗擊新冠感染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一流課程的示范共享作用和價值[11]。
(六)融合發展性
一流課程集最新的學科知識、先進技術、崇高的思想信念、優質的課程資源于一身,體現了高度的融合性、漸進性和完善性。獲批的一流課程僅是準一流,具備了相應的建設資格,還需在規定周期內完成各項任務,經考核、驗收合格后,才能成為真正的一流課程。因此,在課程建設中,必須不斷吸取學科和專業的前沿知識,借鑒先進的課程建設經驗,充分運用先進的技術為課程賦能和增效,吸收優秀教師組建課程團隊。只有充分做到人才融合、資源融合和知技融合,才能使課程建設達到一流的質量和水平。
(七)管理高效性
科學嚴格的管理是一流課程建設成功的根本保證和重要標志。一流課程是不同于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的新業態課程,課程形態新穎化、教學手段先進化、職能要求高效化使得建設與發展任務繁重艱巨,課程管理難度空前加大。為此,必須嚴格執行課程準入制度;嚴格課程質量評估;充分利用課程平臺的技術和數據服務優勢,監控和打擊不良的教、學行為,完善線上教學的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發揮課程把關作用。只有充分實行課程建設的動態管理、過程管理和終極管理,才能使課程管理的重任落地生效和圓滿完成,課程建設質量才會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結語
一流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為其建設發展確定了宏偉的藍圖,在實際建設中,必須充分理解和貫徹其具體目標,才能使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并取得理想的成效。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礎性改革戰略和工程,一流課程建設必須追求并實現其卓越的社會效能,充分履行新時代社會發展的神圣職責,才能使課程建設形成一流的特色、凝聚一流的內涵、賦予一流的功能、完成一流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31號)[EB/OL].(2019-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23_379238.html.
[2][3][4]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EB/OL].(2019-10-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5]高教司司長吳巖.2019年,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EB/OL].(2019-01-28).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901/t20190128_368232.html.
[6]李瑛,丁明剛.出版企業服務一流課程建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出版發行研究,2021(3):39-46.
[7]“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EB/OL].(2019-10-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8][9]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10]張長虹.我國高校在線課程的回顧與展望[J].傳播與版權,2020(9):163-166.
[11]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主動求變?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20(4):4-16,60.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2020jyxm1260)階段成果;安徽省、巢湖學院一流專業項目“學前教育專業”(ch21ylzy01)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李瑛(1971—),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研究、高校教育管理。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 and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First-clas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 Ying
(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Chaohu College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reform measu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actice shows that the goal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ust be located in the ideological belief, structural system, quality pursuit, application matching, management design and so on.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versified forms,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dvanced technology, virtue and humanity, demonstration and sharing,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sure that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has a clear direction, a correct path, effective measures and ideal results.
Key words: Gener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First-class course construction;Goal concretization; Effectiveness positi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