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銘,王曉培,陸 駿,郁 煒
(1.泰州市中醫院眼科,江蘇 泰州 225300;2.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眼科,江蘇 無錫 214000)
白內障是臨床常見眼科疾病,而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因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導致DM患者晶狀體腫脹或渾濁,使其患白內障的概率大大增加[1]。糖尿病性白內障(diabetic cataract,DC)為DM常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為眼內房水滲透壓增高,黃斑視網膜變厚、晶體纖維腫脹,進而導致晶體完全混濁,對患者視力造成極大影響[2]。現臨床治療DC 患者伴有黃斑區水腫多使用康柏西普藥物眼內注射,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黃斑視網膜厚度,從而提高視力并減輕炎癥[3]。中醫藥在治療DM 黃斑水腫中已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尤其是黃芪、枸杞子、石決明等中藥可有效改善視網膜病變情況,提高患者視力,但是對于DC 治療方面研究較少[4]。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比探究化瘀明目飲對DC 患者黃斑視網膜厚度及視力等方面的臨床作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眼科于2021 年7 月-2022年6 月收治的180 例DC 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 例。觀察組,男46 例,女44 例,年齡38 ~46 歲,平均年齡(43.86±2.74)歲,體質量60 ~75 kg,平均體質量(69.64±2.95)kg,病程3 ~8 年,平均病程(6.73±1.73)年;對照組,男43例,女47例,年齡37~47歲,平均年齡(44.14±2.05)歲,體質量61 ~74 kg,平均體質量(69.84±2.77)kg,病程3 ~8 年,平均病程(6.84±1.67)年。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批件號(2023)AF/SC-08/04.1。2 組患者均了解研究內容且同意加入,2 組患者在年齡、體質量、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選患者均符合糖尿病[5]的診斷標準,且符合《眼科臨床指南解讀:白內障》[6]中對白內障的診斷標準;2)首次確診為DC,且未接受治療;3)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4)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5)對研究中的康柏西普等藥物均無過敏史。排除標準:1)有藥物、酒精濫用史;2)合并其他眼科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藥物治療 2 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給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自擬化瘀明目飲,組方:黃芪、黃精各30 g,石斛、沙參、牡丹皮、地龍、生地黃、石決明各20 g,赤芍、丹參、薏苡仁、澤瀉、枸杞子、草決明各15 g,三七、甘草各5 g,每次1 劑,水煎分早晚溫服,1 個月為1 個療程,連續服用3 個療程。
1.3.2 黃斑視網膜厚度和總容積檢測 2 組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 個月進行相關檢測,檢查觀察患者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及黃斑總容積變化情況。
1.3.3 眼壓及視力檢測 囑患者取坐位,下頜稍抬高,避免面部傾斜造成檢測有誤,指導患者兩眼向前方凝視(指示燈或手指作固視點),采用CanonTX-20 非接觸式眼壓檢測計檢測2 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 個月的眼壓水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開被檢眼上下瞼,著力于上下眶緣(切勿加壓于眼球)。指導患者取站姿或坐姿,對數視力表檢查裸眼視力,驗光后檢查最佳矯正視力,采用MODEL740j 視野計檢查2 組治療前和治療后3 個月視力情況。
1.3.4 實驗室指標檢測 2 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采集清晨空腹肘靜脈血15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 抗 凝 管中,以離心半徑15 cm 速度3 000 r/min 進行離心處理10 min,留取上層血清并分裝,標記置于-70℃冰箱中保存待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1.4 療效評價標準 對比2 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白內障情況減輕,血糖水平處于正常區間;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白內障情況減輕,血糖控制效果較明顯;無效:無上述基本癥狀,或出現癥狀加劇。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2組治療數據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內治療前后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 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 90) 例
2.2 2 組治療前后黃斑視網膜厚度、黃斑總容積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黃斑視網膜厚度、黃斑總容積變化比較(± s,n = 90)

表2 2 組治療前后黃斑視網膜厚度、黃斑總容積變化比較(± s,n = 9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中心凹處視網膜厚度/μm周邊部視網膜厚度/μm 黃斑總容積/%觀察組 治療前 387.63±5.93 484.97±5.63 6.97±1.58治療后 235.84±5.72# 368.54±5.81# 6.32±1.76#對照組 治療前 387.78±5.36 484.96±5.82 6.98±1.21治療后 286.68±5.25# 407.55±5.58# 6.75±1.43#
2.3 2 組治療前后眼壓及視力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眼壓及視力變化比較(± s,n = 90)

表3 2 組治療前后眼壓及視力變化比較(± s,n = 9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眼壓/(mm Hg) 視力觀察組 治療前 8.42±1.22 0.47±0.13治療后 21.35±2.73# 1.12±0.53#對照組 治療前 8.63±1.13 0.46±0.22治療后 17.63±2.25# 0.81±0.36#
2.4 2 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n = 90) pg/mL

表4 2 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n = 90) 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IL-6 VEGF觀察組 治療前 15.63±2.73 769.57±41.63治療后 6.11±1.74# 441.42±1.15#對照組 治療前 15.64±2.51 772.58±41.89治療后 9.72±1.36# 521.97±1.63#
2.5 2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見表5。

表5 2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 90) 例
DM 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刺激狀態下,可導致體內蛋白質發生非酶糖基化,促進多種高分子量的糖基化終產物形成,而糖基化終產物可與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加快DC 的發生和發展[7]。DC 患者大多易產生黃斑水腫,主要原因與視網膜病變程度有關,直接影響患者的視力恢復[8]。中醫學認為黃斑水腫屬“視瞻昏渺”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患者長期消渴,導致陰津虧虛,內源性燥熱,氣陰兩虛,致血瘀阻塞,目珠得不到血液的滋潤而發病,故主要治療原則為化瘀通竅、益氣明目[9-10]。
國內研究團隊指出化瘀明目飲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臨床療效,與本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得知治療后觀察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口服化瘀明目飲可有效改善DC 患者臨床療效[11]。分析其原因為化瘀明目飲具有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利水清肝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視網膜微循環,促進黃斑水腫恢復,達到提高患者臨床療效的目的[12]。
黃斑中心凹處視網膜厚度、周邊部視網膜厚度可直觀體現視網膜出現結構改變引起的增厚或者變薄,診斷該部位發生病變情況[13]。黃斑總容積與黃斑視網膜厚度呈正相關,也可以體現視網膜病變程度[14]。本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孫慧悅等[15]也得出相同結論,提示黃芪、生地黃等藥物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黃斑視網膜厚度。分析其機制為化瘀明目飲中的三七可化瘀止血,且具有止血、祛瘀的功效,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改善視網膜微循環,加快視功能恢復[16]。通過中藥改善可以有效改善視網膜毛細血管狹窄及閉塞的狀況,從而改善患者黃斑視網膜厚度[17]。
馮曼莎等[18]指出中藥類可改善IL-6、VEGF 等血清指標,提示化瘀明目飲具有改善炎癥與調控血管生成的作用,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EGF、IL-6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為化瘀明目飲組分中生黃芪養陰益氣,枸杞子補腎益肝,可加強患者益氣養陰,而生地黃明目清熱,可共達健脾氣、化血瘀、涼血熱之功,黃芪、赤芍、牡丹皮、三七、地龍、澤瀉等有改善血液微循環的功效,可有效減輕視網膜微血管病變程度,延緩病情進展,提高視網膜缺血缺氧損傷耐受性,促進微血管周圍滲出吸收,達到改善患者VEGF 的目的[19-20];另外化瘀明目飲方中當歸、熟地黃、黃芪、白芍可益氣養血、祛風利水,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缺氧、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同時可減輕致炎癥因子的分泌,降低炎癥反應發生的作用[21]。
雖本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納入例數較少、治療時間短等問題,其在全國范圍內的應用價值還需進一步的大樣本量證明該結論。
綜上所述,化瘀明目飲可有效減輕DC 患者炎癥反應,改善黃斑視網膜厚度、黃斑總容積指標,從而提升療效并促進視功能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