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媛,郭連峰,王 赟,周 楠
(鹽城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鹽城 224002)
土地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各項生產活動賴以實現的重要基石,也是調控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2011 年2 月22 日,國務院第145 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土地復墾條例》,明確了土地復墾的定義、責任主體和“誰損毀,誰復墾”的原則。搞好土地復墾工作,對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鹽城市黃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1]的主要任務是對鹽城市黃河故道干河沿線險工、擋洪建筑物進行處理,對地涵以下段中泓進行拓浚,以實現《江蘇省黃河故道地區水利建設專項規劃(2012—2020 年)》提出的防洪、排澇、灌溉標準(排澇標準采用故道10 a一遇降雨與渠北抽排311 m3/s組合;防洪標準采用故道10 a一遇降雨與渠北抽排311 m3/s、楊莊閘分洪200 m3/s組合;灌溉保證率采用80%)。工程設計臨時占地約706 hm2,其中耕地約380 hm2(含水田150 hm2、水澆地0.23 hm2、旱地230 hm2)。
項目區地處黃準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起伏較小,最大高差8 m 左右。項目區地貌以廢黃河決口為頂點,呈扇形分布,西南部為廢黃河,地勢較高,海拔6~8 m;中部為黃泛坡地,海拔5~7 m;東北部為早期黃泛沖積平原,地勢較低,海拔2 m 左右。縣境東北灌河入海口主航道南側孤懸在海中的開山島,海拔36.4 m。
項目區屬暖溫帶南緣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天氣特點是溫和暖濕、雨水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雨水稀少,春旱多發;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光照充足;秋季降溫快,雨水少,常有伏旱發生;冬季天氣干冷,雨雪較少。
項目區內土壤以砂土、粉砂、粉土為主,砂粒含量一般在60%以上,黏粒含量很少,一般在10%以下,土壤保水和保肥性能差。
本次擬復墾棄土區[2,3]坐落在廢黃河北岸,呈長方形分布,東西長約762 m,南北長約260 m。對土地的損毀主要是淤泥壓占和機械碾壓,使土壤板結、理化性狀發生改變,損毀類型屬壓占,壓占永久基本農田18.54 hm2。
根據地形測量和現場踏勘,將棄土區劃分為東西2個地塊。其中,東部地塊地勢相對平坦,海拔在3.92~5.91 m,東南低、西北高;西部地塊尚有大量河道淤泥堆積,多為5~7 m的土丘,海拔約3.70~10.63 m。
棄土區東部地塊規模10.28 hm2,地勢相對平坦,區內土壤為砂壤,該地塊日前處于閑置休地狀態。西部地塊規模9.53 hm2,尚有大量砂土堆積,土地損毀嚴重,無法進行種植。經檢測,土壤有機質含量為0.12 g/kg,水溶性鹽總量<3 g/kg[2]。
西部地塊和東部地塊現狀及土壤照片,如圖1所示。

圖1 西部地塊和東部地塊現狀及土壤照片
按照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綜合效益最佳、便于復墾的要求,綜合考慮征用耕地前現狀和當地耕地實際情況確定復墾的目標和技術標準。
恢復原有耕地地貌,全部為水田,恢復永久基本農田的耕作功能,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土地復墾率達到100%。
復墾技術標準如下:①地形坡度<3°;②有效土層厚度≥50 cm;③侵入體含量:50 cm 厚土體內2~70 mm 侵入體小于10%,≥70 mm 侵入體不得出現;④水溶性鹽總量<3 g/kg;⑤土壤質地:砂粒≤85%或粉砂粒≤90%或黏粒≥10%;⑥田間灌排設施:達到當地農田排灌設施基本要求;⑦土壤有機質含量:0~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6 g/kg。
從總體上講,土地復墾應滿足棄土區內田面平整、田塊規則的要求,土體和耕作層無礫石等雜物,復墾后不產生水土流失狀況,不產生污染和損毀。復墾時,應充分利用土地現狀條件,耕地的田面平整應符合水稻或小麥等精耕細作的要求,有利于灌溉水流合理推進。
棄土區復墾措施總體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棄土區復墾措施總體布置
土地平整是復墾工作的主要工作內容。首先,應對棄土區表面進行初步整平,回填坑凹,減少表面的地形起伏,使地面高程達到設計值;然后,采用耙犁方式剔除表層礫石,50 cm 厚土體內2~70 mm 侵入體小于10%、≥70 mm侵入體不得出現[4]。
整體而言,棄土區內部地勢有高有低,東低西高,需將西部地塊內部分砂土運至東部平整,多余土方外運。棄土區內田面高程調整至5.0 m,為方便灌溉,整體地勢南高北低,地面坡度不超過3°,田面高差不超過±3 cm。棄土區地下水位為3~3.5 m,設計排漬深度0.8 m[4],則田面最低高程為3.8~4.3 m。客土回填后田面高程5.3 m,滿足要求。
表土富含有機質、土壤酶和微生物等物質,具有較好的營養和環境條件,能夠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表土是地球上多數生態活動進行的地方,植物也在此吸收養分,而它們的根大部分也長在這里。
復墾區土壤質地為砂質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計劃從外部購置厚30 cm 表土層(熟土)。土地初步平整后,將表土攤鋪、平整,覆土后土層有效厚度不小于50 cm。然后通過人工整平,平整后田面坡度不超過3°[4]。
項目區屬于沿海平原工程類型區中的脫鹽平原工程類型區[4]。條田宜為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置。條田長度應滿足提高農業機械效率、節省土地平整工程量和灌水均勻的要求,同時與溝、渠、路的布局相協調。條田長度宜為300~800 m。條田寬度應與農溝間距及溝渠布置形式相一致,還應滿足農業機械作業要求。
通過設置農溝、田梗和田間道路等措施,因地制宜合理劃分格田大小。條田南北向布置,條田平均長度200 m,平均寬度75 m,灌排相間布置[4]。
棄土區復墾為耕地后,客土平整,在運輸和平整過程中遭到一定破壞,其初期地力不穩定,可以通過施用成品有機肥的方法快速提高和穩定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
耕作層計算厚度0.2 m,土壤密度1.3 t/m3,則667 m2耕層的重量為173.4 t。經統計,客土平均有機質含量不低于3‰,而有機肥中有機質含量農業部標準為≥45%,若以50%計算,則土壤要想平均增加3‰的有機質所要的施肥量為15.0 t/hm2。
由于土地平整和培肥過程中施工機械碾壓,土壤團粒結構差,持水、保肥能力減弱,短期內耕地很難恢復到原地表土地生產力。因此,在培肥后進行深耕翻土,翻松深度為50 cm[4],以擴大作物根系體積,促使農作物根系生長健壯,向土層縱深發展,增強其吸收養分的能力。
棄土區西邊界以西300 m 處現有1 臺12 吋混流泵,運行良好,為本棄土區提供灌溉水源。規劃新建斗渠、農渠、中小溝、生產路等設施,以滿足灌排要求[8]。
棄土區斗渠沿地塊分界線東西方向布置,農渠沿斗渠北側布設。農渠每40 m 設置1 處放水口,分兩側灌溉。斗渠南側耕地直接由斗渠進行灌溉,使得棄土區內部耕地都能灌到水。其他配套建筑物按需設置,共設U80 渠道970 m、U60 渠道1 030 m、U80×3 m 跨渠橋5 座、D120×6 m 小溝過路涵2 座、DN400×6 m 過渠涵4 座、DN400×7 m 過路節制涵10座、U80 節制閘1 座、中溝疏浚3 120 m3、2 m 寬土路2 190 m、3 m寬混凝土道路500 m。
農田防護與生態整治工程是為了保護棄土區土地利用活動的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而采取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各項工程應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保護、修復、改善農田生態系統。
棄土區保留了河邊防護林,并沿河口設截水溝,在坡面上設狗牙草防護。此外,通過采取農溝、田梗和田間道路等工程措施,均可以提高復墾區的水土保持能力。
農田防護典型斷面,如圖3所示。

圖3 農田防護典型斷面
棄土區現已投產運行,通過對復墾后實施效果調查,認為復墾后耕地田面平整,生產道路、田埂布設合理,地力恢復快,作物長勢良好。
河道治理工程特別是拓浚項目,一般工程棄土量大、棄土場選址困難,工程建設中不可避免地臨時占用耕地。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按照“統一規劃、源頭控制、防復結合”的要求,應采用必要的預防與控制措施,盡量控制或減少對土地資源不必要的損毀,做到土地復墾與生產建設統一規劃、預防與復墾相結合。土地復墾的質量不僅與規劃、設計和施工水平有關,更與復墾后的管護有關,加強土地復墾項目后期管護是進一步改善土地質量,促進土地增產、農民增收的關鍵。
本文通過對黃河故道干河治理響水縣6 套中心社區新條段棄土區復墾措施的分析,研究了棄土區復墾的目標和標準,總結了復墾措施的具體要求和經驗,對同類工程棄土區復墾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