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合,有助于教師更精準地了解學情,為教學方案的設計提供支撐。當今時代,數字化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的必然趨勢,為教育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促進評價方式改革,還可以拓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渠道,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一、輔助學情分析,為教學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情分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信息獲取途徑更加多樣化,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不斷更新,學情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必要時借助信息技術,充分分析和把握學情,依據學情科學設計教學方案。
二、融入課堂教學,拓展核心素養培育渠道
學生個體存在差異,例如,根據學習風格的不同,學生可分為聽覺型學習者、視覺型學習者和動覺型學習者;根據認知風格的不同,學生可分為場獨立型學習者、場依存型學習者;等等。
此外,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應尊重學生存在的具體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能更好地輔助教學,豐富教師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讓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現形式更加多元化。
1.豐富教學形式,促進空間想象能力發展
空間想象能力、運算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三大基礎能力。例如,在教學“讓畫出的圖形轉起來”一課時,教師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畫出的圖形旋轉了起來。在這堂課中,信息技術并沒有取代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是融入了課本知識,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
采用這種教學形式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幫助學生驗證其在腦海中想象的圖形旋轉畫面是否與真實情況一致,因為每個學生畫出的圖形各不相同,所以這項技術更加便于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教師只需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即可;二是輔助部分空間想象能力不足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其能夠更好地在腦海中建構出完整的空間旋轉的立體形象。
2.豐富課堂體驗,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發展
數學知識的形成通常要經歷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半抽象—抽象的過程,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學生的認知方式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的發展還處于起始階段。數學教學通常需要借助實物操作來輔助學生理解知識,但完全依賴實物操作又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此時,數字化教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既支持學生操作驗證,又給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提供了條件,讓數學推理過程更加嚴密,減少了一些與本節課重點內容無關的機械操作,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開展拓展性課程,促進創新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的影響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學更加靈活多樣,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因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智慧,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拓展,局限于書本知識的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需求。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開展拓展性課程,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升。
三、改革評價方式,促進評價方式多元化
1.前置性學習,培育創新思維
前置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思考,這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筆者認為,學生在進行數學前置性學習時所產生的想法,可以借助一些線上交流平臺,通過文字、圖畫、視頻等方式上傳,以此展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創造性的思考過程。
例如,在一次期末測試中出現了一道題,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字母和數字表達平面圖中的座位。最終,本題的得分率僅為68%。其實,在學習用數對表示位置之前,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沒有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表達二維空間,在答題時學生表現出的問題,實則是他們創新能力發展不足的體現。如果教師能夠借助網絡平臺收集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并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相信學生的創新思維之門就會被打開。
2.多元化評價,豐富學習體驗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繪本、數學史等數字資源融入數學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诖耍處熆梢越M織學生開展小組微項目研究、自創繪本故事、編創情景劇等,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體驗。例如,學生以視頻、音頻、數學故事、數學手賬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展示,不僅可以表達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在這一過程中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同時,教師也應借助信息技術使教學評價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評價有以下幾點作用:其一,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找到適合的方法,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其二,有助于教師把握更為全面準確的學情信息,為后續教學做好準備;其三,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其四,便于學生課后交流學習成果。
綜上所述,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以數字化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便于教師掌握學情,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改革教學評價模式,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教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使其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