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偉
膽源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胰腺炎類型, 膽源性胰腺炎的病因與病理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其與膽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 主要表現為膽汁淤積引起的胰腺炎癥反應。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目前膽囊疾病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成為標準治療方法[1,2]。然而, 膽囊切除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膽汁反流等并發癥, 進而導致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據統計,膽源性胰腺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因此,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源性胰腺炎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被認為是膽道系統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 但是對于膽源性胰腺炎的切除手術時間和治療措施尚無明確的標準, 仍然存在較大爭議。為了制定更具參考價值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選取了本院收治的80 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采用早期腹腔鏡切除術和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 并比較其臨床療效, 旨在為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更有參考價值的意見, 現將研究內容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80 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5 例, 女15 例;年齡31~60 歲, 平均年齡(44.7±5.1)歲。研究組男26 例, 女14 例;年齡 29~60 歲,平均年齡(43.7±8.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颊呔ㄟ^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等檢查, 明確診斷膽源性胰腺炎?;颊咝枰谑中g前仔細了解手術風險,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胰腺炎診治指南中膽源性胰腺炎的相關診斷標準, 同時參與本研究的對象均為認知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的個體。
1.2.2 排除標準 近期有腹部手術史;缺乏必要的臨床資料;過度飲酒或暴飲暴食;患有高脂血癥;有手術禁忌證;患有膽管炎癥。
1.3 方法 研究組行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①術前準備?;颊咝枰谑中g前進行全面的體檢和檢查, 如血常規、肝功能、胰腺功能等檢查, 以確?;颊呱眢w狀況適宜手術?;颊咝枰谑中g前6 h 禁食禁水,并按照醫囑服用鎮靜劑和抗生素等藥物。②麻醉。將患者置于靜脈麻醉下, 定位后進行全身消毒, 將手術區域罩住。③手術入路。在患者腹壁上制作小孔, 一般需要3~4 個小孔。然后將腹腔鏡器械插入腹腔, 用于觀察膽囊和膽管情況以及進行手術操作。④確定膽囊位置。在腹腔鏡器械的幫助下, 將膽囊和膽管暴露出來。使用器械抓取膽囊, 檢查其位置、大小和形狀。⑤切斷膽囊系膜和膽囊管。使用器械和電切割器將膽囊系膜和膽囊管切斷。此時需要注意不要損傷膽囊管和膽總管, 以免引起膽汁外溢和出血。⑥切除膽囊。將膽囊從肝臟組織中剝離出來, 用器械將膽囊取出。在取出膽囊之前, 需要檢查是否有結石殘留, 如有需要清除干凈。⑦縫合傷口。在手術后, 用縫線將小孔縫合, 恢復皮膚的完整性。通常情況下, 手術切口很小, 不需要進行縫合。⑧術后恢復。胰腺炎治愈后出院,一般時間為3~6 d。需要注意的是, 整個手術過程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進行操作, 操作過程需要非常小心謹慎, 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和器官。手術結束后, 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 進行適當的護理和康復訓練,以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對照組行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與研究組手術步驟類似, 但在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后再進行手術。兩組的手術器械和操作方法一致, 唯一區別在于手術時間的選擇。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失血量。②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調查, 該表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情感恢復4 個模塊,每個模塊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③記錄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恢復至正常時間, 生化指標包括尿淀粉酶、白細胞計數、肝功能及血淀粉酶。④記錄兩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膽道出血、胰腺復發、腹腔積液、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 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 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比較與對照組相比, 研究組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更短,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 但差異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對照組 40 24.75±4.26 63.14±7.39 42.03±2.66研究組 40 14.43±2.04a 53.21±7.42a 41.14±2.59 t 13.819 5.997 1.516 P 0.000 0.000 0.134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情感恢復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生理功能 情感恢復對照組 40 62.52±4.25 64.25±4.00 61.17±5.27 62.47±4.31研究組 40 82.47±5.72a 80.45±5.12a 83.55±4.58a 85.20±4.18a t 17.706 15.769 20.272 23.94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研究組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細胞計數及肝功能恢復至正常時間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s, d)

表3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s, d)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尿淀粉酶 白細胞計數 肝功能 血淀粉酶對照組 40 3.14±0.71 2.84±1.08 0.82±0.68 2.77±1.08研究組 40 2.91±0.52 2.53±0.64 0.71±0.33 2.63±0.55 t 1.653 1.562 0.920 0.731 P 0.102 0.122 0.360 0.467
2.4 兩組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的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00%,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n(%)]
在臨床實踐中, 膽源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胰腺炎類型。該疾病是由于膽囊結石等膽道梗阻導致膽汁反流所致, 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但大多數患者具有類似的表現, 如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臨床觀察表明, 膽石癥、膽道感染等因素可能是其誘因。膽源性胰腺炎病程長, 早期癥狀輕微, 晚期則可出現明顯的腹痛、發熱、嘔吐、黃疸等癥狀, 治療難度大[3]。目前, 對于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癥治療、營養支持治療和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方面,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 成為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常用手術方法。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兩種手術方式, 然而兩種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備受爭議[4]。為探討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于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的影響, 作者進行了臨床研究, 即研究組采取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對照組采取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并針對研究結果進行探討和分析, 以期為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
對于膽源性胰腺炎患者, 通過早期手術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膽囊疾病對膽道系統造成損害, 從而減少膽汁反流, 避免引發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5]。此外, 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 可以顯著減輕患者痛苦和縮短恢復期。因此, 在治療膽源性胰腺炎時,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最近的研究表明, 對于膽源性胰腺炎患者而言,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明顯優于延期手術治療[2]。進行早期手術治療可以緩解疼痛、縮短住院時間, 同時還能減少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 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可見, 對于患有膽源性胰腺炎的患者, 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機。研究表明, 對于無膽石癥的輕度膽囊炎, 早期手術干預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已經發生膽管結石或膽石癥的膽囊炎患者,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以減少膽管結石和復發性膽汁管炎的發生[6]。因此, 在選擇治療時機時, 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以便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很次研究中作者先比較了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 發現研究組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明顯更短, 而且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這可能與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較高的效率和安全性有關。與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比,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通常在炎癥尚未發展到嚴重程度時進行, 因此手術難度和風險較低, 操作時間和恢復時間也相應更短。在進行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因疾病已發展至較難控制的階段, 由此就會增加手術難度, 然而, 如果在疾病早期采取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則手術難度會降低。這是因為在疾病早期, 膽囊和周圍組織的病變程度較輕, 手術操作相對簡單, 同時也可以減少手術對周圍組織的傷害。加之,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手術, 所以手術時間較短, 住院時間也相對較短, 通常只需要住院2~3 d 即可出院。相比之下, 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需要更長的住院時間,因此,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和醫療系統都具有經濟效益。此外, 早期手術可以更早地清除膽道內的結石和膽汁淤積, 緩解炎癥癥狀, 有助于縮短住院時間。可見,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僅能夠更快地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還能夠減少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 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然后, 作者比較了研究組和對照組在術中失血量方面的差異, 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術中失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一結果也可能對手術的效果產生影響。雖然失血量的差異不顯著, 但是手術中的失血量仍然是需要關注的。手術中大量失血會導致術后感染、肺部炎癥等并發癥的風險增加, 延長住院時間并增加治療費用。此外, 失血過多還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7]。本次研究比較了研究組和對照組在生活質量方面的差異, 發現雖然膽囊炎癥會導致患者出現胃部不適、腹部疼痛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以及時清除炎癥部位, 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和不適, 提高生活質量。研究在比較白細胞計數和肝功能恢復時間時, 同樣沒有觀察到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在這些方面的差異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本身對肝臟和血液系統的影響較小, 且患者一般在手術前接受一定的藥物和支持治療, 有利于恢復和調節身體功能[8]。但是, 這也可以部分地歸因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樣本量過小, 導致統計學分析的敏感度不足。此外, 還有一些可能會影響這些結果的因素, 例如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健康狀況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對術后恢復時間和白細胞計數產生影響, 需要在未來更大規模的研究中加以考慮。④關于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 在進行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 由于疾病已經進展到晚期, 手術難度和手術時間都會相應增加, 因此手術創口也會相應增大[8,9]。但是,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以降低并發癥的風險。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以避免患者在發病后出現膽囊炎, 進一步避免了更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如膿腫、膽囊穿孔和膽囊腺癌等[10-12]。此外,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優勢可能在于更早地清除膽道內的結石和膽汁淤積, 減少炎癥的擴散和嚴重程度, 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以降低并發癥的風險,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3-16]。總體而言, 雖然在某些方面沒有觀察到顯著的差異, 但是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于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研究組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都明顯短于對照組, 而且總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雖然術中失血量沒有顯著差異, 但早期手術可能會降低手術風險和困難。此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細胞計數和肝功能恢復時間方面的差異可能不足以影響手術效果。這些結果表明,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能會成為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首選手術方法。此外, 雖然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 但結果仍然有足夠的統計學意義。建議進行更大規模的隨機對照研究來驗證這些結果, 并深入探討早期手術的機制和影響因素。最后, 需要注意的是, 雖然本研究的結果表明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比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更好,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患者都適合進行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決定采用哪種手術方法時, 仍然需要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 并根據患者的需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對于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為何要采取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 從病因學的角度來看, 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是由于膽道梗阻導致膽汁反流進入胰腺, 引起炎癥反應。若膽汁長期停留在胰腺內, 會引起胰腺細胞壞死, 導致胰腺功能減退, 嚴重的還會引起胰腺癌。因此, 在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療中, 及時清除膽汁梗阻, 防止膽汁反流, 成為重要的治療目標[17-20]。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清除膽道梗阻, 使膽汁通暢, 預防并減少膽汁反流, 從而起到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作用。
綜上所述, 在膽源性胰腺炎治療中, 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比延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更多的優點,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風險、減少醫療費用、緩解疼痛和不適等, 但是需要將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考慮在內, 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