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杰 李暢昌
針對慢性淚囊炎的手術治療方式以淚囊鼻腔吻合術為主,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 淚囊鼻腔吻合術也在不斷優化調整。但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 慢性淚囊炎患者接受淚囊鼻腔吻合術后雖然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但會對患者顏面產生一定的瘢痕, 且無法在治療期間同時處理其他鼻內病變。部分醫生在淚囊鼻腔吻合術中置入硅膠管, 然而硅膠管會導致患者出現局部不適現象, 甚至還會促進肉芽組織增生影響預后質量。此外, 該手術發展初期因醫療水平受限, 醫生難以有效觀察患者的鼻腔結構, 致使患者鼻黏膜往往在手術期間因創傷出現出血或過多損傷現象。隨著科學技術與醫療領域的融合發展, 現階段針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的治療方式在原有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融合了淚道引流管和鼻內鏡的優勢, 依托鼻內鏡能夠為醫生提供清晰明亮的光照環境, 為手術開展提供支持。淚道引流管的植入在避免患者術后局部組織出現感染或淚道分泌物堵塞淚管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文重點探究淚道引流管留置的應用價值, 現將數據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 資 料 選擇2020 年3 月~2021 年9 月期間收治的慢性淚囊炎患者70 例(70 眼),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 各35 例(35 眼)。對照組男女比為18/17, 年齡62~70 歲, 平均年齡(66.09±3.24)歲。觀察組男女比為19/16, 年齡62~70 歲, 平均年齡(66.13±3.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可比。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 2%利多卡因注射液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鼻丘黏膜下浸潤麻醉以及眶下及滑車神經阻滯麻醉處理, 利用濃度為1%鹽酸腎上腺素棉片填充鼻腔黏膜, 輔以鼻內鏡以溝突為后界以中鼻甲下部附著處為上界, 自中鼻甲前段作4 mm自上, 1 cm 長弧形切口直至骨膜。制作弧形鼻黏膜瓣暴露淚頜縫, 以淚頜縫為基準制作規格為1.0 cm×1.5 cm的骨孔暴露患者淚囊內壁。通過探針淚小點插入淚囊方式確定淚囊位置, 切開淚囊內壁去除部分鼻黏膜瓣,將淚囊瓣覆蓋在鼻黏膜創面。通過對患者淚小管沖洗確定淚管是否通暢, 如若通暢則需進行壓迫止血并留淚囊鼻腔吻合口。將淚道引流管[科潤明(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魯械注準20192160035]從淚小管、淚總管和淚囊造瘺管穿出, 最后打結處理留置鼻腔。
1.2.2 對照組 前面的步驟完全一致, 但在留淚囊鼻腔吻合口后結束手術后無需留置淚道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療效 顯效:淚道沖洗通暢、吻合愈合情況好、未見肉芽組織增生。有效:淚道沖洗較為通暢、吻合愈合情況較好、肉芽組織一定程度增生。無效:淚道沖洗反流、吻合愈合較差甚至尚未愈合、肉芽組織增生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傷口吻合愈合情況 接受治療第6 個月觀察記錄患者傷口吻合愈合情況。
1.3.3 肉芽組織增生情況 接受治療第6 個月觀察記錄患者的肉芽組織增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兩組傷口吻合愈合情況對比 對照組傷口吻合口逐漸上皮化占71.43%(25/35), 觀察組傷口吻合口逐漸上皮化占91.43%(32/35),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肉芽組織增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肉芽組織增生率為22.86%(8/35), 觀察組肉芽組織增生率為5.71%(2/35),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慢性淚囊炎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致使患者出現慢性淚囊炎的因素多種多樣, 既與患者生活方式有關, 又與環境因素有關。患者鼻淚道通常會因分泌物滯留以及其他因素引起堵塞現象, 最終引起淚囊出現炎癥反應, 從而產生慢性淚囊炎。慢性淚囊炎患者通常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淚溢或膿液溢出現象, 含有炎癥分子的液體會進一步刺激患者的內眥部位皮膚, 最終致使淚囊周邊皮膚出現濕疹現象。雖然慢性淚囊炎不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但會導致患者局部皮膚出現潮紅以及潰爛癥狀。當慢性淚囊炎患者出現病情加重現象時, 還會導致患者的鼻側球結膜出現充血現象。因淚囊區腫脹以及淚點水腫, 還會導致患者存在嚴重的眼部不適。倘若慢性淚囊炎患者淚囊中的液體長時間無法排出, 甚至還會引起黏液囊腫現象, 對患者身心產生嚴重不利影響。慢性淚囊炎患者因病菌感染會導致各類病菌不斷增值, 部分病菌通過患者的淚小管溢出, 還會導致患者的結膜出現感染跡象。倘若患者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角膜上皮出現擦傷,將會進一步導致角膜出現感染跡象。為避免慢性淚囊炎導致患者眼部遷移感染, 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與質量, 需要加強對淚囊炎的治療。
臨床中針對慢性淚囊炎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以局部抗生素滴眼藥物為主,抑制炎癥分子的擴散, 或對患者進行淚道沖洗期間滴入抗生素藥液。但從臨床應用角度來看, 藥物治療方式僅起到輔助緩解作用, 要想切實有效的去除患者病灶, 依舊需要采用手術治療方式。手術治療以淚囊鼻腔吻合術為主, 淚囊鼻腔吻合術是針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的常規手術方式之一, 從技術原理角度來看, 醫生需要在患者麻醉狀態后, 利用開窗的方式在淚囊以及鼻腔部位建立引流通道。引流通道建立完畢后, 不僅可以確保淚液流通通暢, 還能夠有效避免各種分泌物持續堆積在淚囊內, 造成淚囊狹窄甚至堵塞現象。隨著淚囊鼻腔吻合術在臨床中不斷推廣應用, 部分醫生發現這種手術治療方式會造成一定的皮膚創傷, 且因手術部位主要集中在患者面部三角區附近, 如若留下瘢痕, 可能會對患者面部產生不利影響。此外該手術方式無法同期處理鼻內病變, 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些年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 鼻腔和淚囊黏膜瓣逐漸成為慢性淚囊炎患者手術治療的重點針對對象。通過優化原有手術方式能夠有效構建暢通的吻合口。
我國醫療領域早期發展期間, 眼科醫生就在不斷對鼻腔淚囊吻合術進行方法改進, 窗口截骨術成為了治療慢性淚囊炎患者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當時醫療器械質量較差, 難以為醫生提供開闊明亮的鼻內視野環境, 最終導致患者鼻黏膜出血幾率顯著增加。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與醫療領域的有機融合, 醫生可以依托鼻內鏡, 清晰直觀地了解患者鼻腔的生理結構, 觀察患者鼻中隔和鼻甲之間的解剖空間是否能夠達到引流目的。足夠的光照強度以及微創動力切割系統又能夠為淚囊鼻腔吻合術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因此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得到了臨床領域中廣大眼科醫生的支持。某學者在對98 例慢性淚囊炎患者的研究中發現,上述手術方式會因熱損傷導致患者鼻黏膜出現炎癥反應, 最終因吻合口肉芽瘢痕形成再次造成堵塞現象。為解決上述現實困境, 該學者采用淚道管支架植入的方式防止吻合口出現閉合現象。隨后再對122 例慢性淚囊炎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采用淚道管支架植入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11%左右, 并且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更低。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體鼻腔和淚道解剖結構更為復雜, 通過留置淚道引流管能夠有效避免患者術后恢復期間因炎癥反應導致局部出現感染, 或因分泌物再次堵塞淚道出現各種并發癥[1-4]。
從臨床角度來看, 影響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質量的因素多種多樣。既與手術流程有關, 又與患者身體實際狀況有關, 例如部分慢性淚囊炎患者存在淚囊容積過小現象。解剖學認為人體正常淚囊大小應當為垂直距離15 mm 左右, 水平距離4 mm 左右, 矢量狀距離4 mm 左右。如若淚囊大小低于正常范圍則判定為小淚囊, 小淚囊型慢性淚囊炎患者會在常規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后更容易出現肉芽組織增生現象, 最終導致淚管堵塞閉鎖。有關研究報告, 行淚囊鼻腔吻合術期間醫生制作黏膜瓣流程相對復雜, 且會因多種因素影響制作質量。為確保預期手術質量需要, 術前開展淚囊造影, 為醫生提供患者淚道的重要信息, 例如觀察患者淚道是否出現結石以及腫瘤占位現象。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 即便通過淚囊CT 造影檢查, 依舊會因手術期間皮膚切口路徑存在偏差導致黏膜暴露不足現象, 因此還需醫務人員通過淚道置管進行支撐, 確保患者淚道與吻合口通暢[5-8]。
結合本次實驗結果可以得出, 觀察組患者接受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并留置淚道引流管后療效、傷口吻合愈合與肉芽組織增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說明留置淚道引流管能夠進一步避免患者術后因炎癥或分泌物堵塞淚道導致手術失敗, 因此在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中留置淚道引流管成為了針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9-12]。
綜上所述, 淚道引流管應用在慢性淚囊炎患者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中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避免患者術后出現肉芽組織增生以及吻合口不對稱的現象, 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