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滿華,林星鎮,彭天忠,侯新聚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風常見的后遺癥之一,發病率可達70%[1]。SHS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側肢體疼痛,伴有關節活動障礙等,如處理不當,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縮、畸形,阻礙康復,甚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針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臨床上除基礎治療外,一般采用徒手淋巴引流術進行治療。本研究觀察頸八穴定點介入聯合徒手淋巴引流術治療SHS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治療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 Ⅰ 期患者1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A、對照組B和治療組,每組50例。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B脫落2例,治療組脫落1例。對照組A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9.18±3.01)歲,平均病程(2.15±0.17)個月。對照組B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齡(60.31±5.12)歲,平均病程(1.93±0.15)個月。治療組男25例,女24例,平均(59.83±2.64)歲,平均病程(2.07±0.13)個月。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審批號:KYKS-2020039)。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中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制定[2]。所有患者影像學診斷均為腦梗死或腦出血;恢復期間(1~3個月)突然出現單側手部水腫,同時伴有同側肩、腕部疼痛及功能受限等。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中風的診斷標準[3]及《中醫內科學》中痹證的診斷標準制定[4]。癥見頭暈,半身不遂,患側肢體水腫、疼痛或活動受限,舌淡黯,脈沉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中風后SHSⅠ期的診斷標準;年齡40~75歲,性別不限;病情平穩,意識清楚,配合治療;首次發病,病程在2周至6個月內;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伴有其他重大疾病或傳染病者;因凝血功能障礙、暈針等原因無法接受治療者。
1.5 中止、剔除、脫落標準 治療期間病情突然惡化者;不配合治療、依從性差者:在研究期間出現排除標準中的情況至少1項者;資料不全,無法進行療效評估者。
2.1 基礎治療 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給予基礎治療[5],所有患者予以降壓、降脂、營養神經等基礎治療,休息時患肢取良肢位擺放,同時進行適當的主被動訓練,如Bobath握手上舉訓練等。
2.2 對照組A 在基礎治療上加用頸八穴定點介入治療,頸八穴即肩外俞(雙側)、肩中俞(雙側)、C5夾脊穴、C6夾脊穴。頸八穴定點介入操作方法如下。①術前準備:復方當歸注射液(上海新亞藥業高郵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2021078)、5 mL注射器、消毒用具等。②消毒:取碘伏在治療區域嚴格消毒。③注射:囑患者取合適體位,術者使用5 mL注射器刺入穴位,無回血后在每個治療點予以0.5 mL當歸注射液局部注射。④出針:注射完畢后,取棉球壓住進針點,迅速拔針并按壓1~2 min。每周治療1次,共治療4周。
2.3 對照組B 在基礎治療上給予徒手淋巴引流術。囑患者取仰臥位,肢體放松。術者以靜止圓手法先后激活兩側終池、頸部及腋窩淋巴結區;淋巴引流順序依次為患側手部、前臂、上臂、腋下、肋間區域、頸部和鎖骨下,最后治療健側頸部和鎖骨下,操作時手法輕柔[6]。每次治療45~50 min,每周連續治療5次,共治療4周。
2.4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上采用頸八穴定點介入聯合徒手淋巴引流術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共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情況。無痛計0分;輕微疼痛,能忍受,計1~3分;疼痛影響睡眠,計4~6分;疼痛難以忍受,計7~10分[7]。②上肢運動功能評分。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評估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評估內容包括上肢、腕、手、協調能力等,評分越高提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8]。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內容包括活動能力、上肢功能、自理能力、社會角色、思維、工作或勞動等,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9]。治愈:患肢關節疼痛消失,活動正常,無明顯肌肉萎縮;顯效:患肢關節疼痛明顯緩解,活動輕度受限,無明顯肌肉萎縮;有效:患肢關節疼痛緩解,活動受限明顯,有輕度肌肉萎縮;無效:患肢關節疼痛無緩解,活動嚴重受限,肌肉萎縮嚴重。治愈、顯效、有效計為總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方差齊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3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A、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
(2)FMA評分比較 3組患者治療前的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FMA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A、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3)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3組患者治療前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A、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4)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76%(43/49),高于對照組A的76.00%(38/50)、對照組B的72.92%(35/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目前SHS發病機制仍不明確,現今比較認同的是與患肢的交感神經功能障礙、手關節過度牽拉、“肩-手泵”功能受損有關[10]。引起SHS的疾病較多,如上肢創傷、截癱等,而腦血管病引發的SHS占12.5%~70%[11]。SHS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Ⅱ、Ⅲ期治療效果差,因此應在Ⅰ期盡早進行干預治療。西醫治療SHS以對癥治療為主,治療方法及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口服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非甾體抗炎藥)療效迅速,但有胃腸道刺激、肝腎損傷等不良反應。
SHS癥狀描述與中醫“痹證”“偏枯”相似,《針灸甲乙經》中記載“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巢元方認為偏枯與氣血偏虛、邪氣獨留等密切相關。SHS病位在腦,病機多屬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同時夾雜瘀血、痰濕等。曹麗娟等[12]提出,可從經絡角度治療SHS,經絡是潛行于皮、脈、肉、筋、骨之間的縫隙結構,故在治療時主張循經絡縫隙調整、疏通經絡。
頸八穴分別為肩外俞(雙側)、肩中俞(雙側)、C5夾脊穴、C6夾脊穴,其中肩外俞、肩中俞屬手太陽小腸經腧穴,所在經脈循行路線包括小指、腕關節、上肢外側后緣,繞行肩胛部,故肩外俞、肩中俞可治療肩背及上肢疾患。“夾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是對夾脊穴定位的表述,經絡理論認為夾脊穴為膀胱經與督脈經氣之轉輸點,故針刺夾脊穴能同時調節兩條經脈,起到整體調節作用;其次從解剖上看,夾脊穴區分布有脊神經后支,針刺夾脊穴可以調節其所支配的肌肉、骨骼及筋膜[13]。C5夾脊穴、C6夾脊穴位于頸部,針刺可改善頸部、腦部血液循環,并通過調節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功能,進一步改善頸、腦部的微循環[14]。當歸中富含多糖、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當歸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延長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等發揮抗炎、抑制細胞凋亡、改善循環等作用[15]。
SHS患者存在肩-手泵機制受損,必然影響其患肢靜脈及淋巴回流。淋巴引流術是一種在皮膚表面治療的技術,可改善淋巴功能,加速淋巴回流,對非心源性水腫的治療作用效果較好,同時通過神經末梢減壓,加快炎性物質代謝,也可用于治療疼痛[16]。淋巴引流術適應證包括淋巴水腫、脂肪水腫、特發性循環水腫等,臨床中多應用于癌癥或外科損傷,以緩解水腫。
綜上所述,頸八穴定點介入結合徒手淋巴引流術治療SHSⅠ期,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患肢運動功能、后期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問題。本研究觀察指標以評分為主,缺乏一定的客觀性,缺乏治療后遠期評估,后續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