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剛
(陜西省寶雞市第二中醫醫院,陜西 寶雞 721300)
氣機郁滯型便秘是由大腸氣機郁滯導致的,臨床表現為大便干結、排便不暢、腹中脹痛、胸悶不舒等[1]。本研究主要觀察四步摩腹和拿肚角配合常規推拿治療氣機郁滯型小兒便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寶雞市第二中醫醫院門診治療的氣機郁滯型便秘患兒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6歲,平均(2.82±0.46)歲;病程1~6個月,平均(3.25±1.45)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6歲,平均(2.81±0.41)歲;病程1~6個月,平均(3.22±1.41)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醫療技術管理小組及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倫理審批號:2020168)。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①每周大便<2次。②在控制排便后,至少每周有1次大便失禁。③有糞便積滯史。④有大便困難及排便困難史。⑤直腸有大量糞便聚集[2]。上述癥狀出現時間超過1個月。
(2)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腸道氣滯型便秘的診斷標準:大便不暢,欲解不得,甚則少腹作脹,噯氣頻作,苔白,脈細弦;排便時間延長,2 d以上1次,糞便干燥堅硬;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脹急,神倦乏力,胃納減退等癥;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治療期間有心、腦、肝、腎等協同病變或急性傳染病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者;因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者;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非初次治療且最近曾接受過其他治療者;合并腦性癱瘓、先天性巨結腸等先天性疾病影響治療效果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推拿治療,清補脾300~500次,清大腸300~500次,清小腸300~500次,清肝經200~400次,順運內八卦200~400次,推下七節骨300~500次,分腹陰陽200~400次,四步摩腹300~500次,拿肚角35次,按揉脾胃俞300~500次。2 d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 采用四步摩腹和拿肚角配合常規推拿法治療。①四步摩腹:先從右側腹股溝內側開始,再用手輕輕推壓,在右肋弓下結腸的右曲處輕輕揉捏,再按壓到左上腹結腸的左曲,在左下腹附近的髂嵴上輕輕摩挲,直到小腹中央,再向下壓到恥骨聯合。每次往返摩腹30次。②拿肚角:把兩手的大拇指放在孩子的肚臍兩側,將食指和中指放在腰背部與肚角穴相對應處,3根手指捏著肚角穴,慢慢向下按壓,直到最大程度,然后在腹部兩邊牽拉,每次拿肚角30次,以患兒可耐受的力度為準。2 d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包括腹脹、大便硬結、排便困難、腹痛、噯氣)、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情況(包括腹脹、大便硬結、排便困難、腹痛、噯氣,每項按4級評分法評分,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兒腹脹、大便硬結、排便困難、腹痛、噯氣癥狀基本消失,排便正常;有效:患兒腹脹、大便硬結、排便困難、腹痛、噯氣癥狀明顯改善,排便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顯效和有效計為總有效。
3.4 結果
(1)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腹脹、大便硬結、排便困難、腹痛、噯氣癥狀的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機郁滯型便秘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2)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機郁滯型便秘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機郁滯型便秘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西醫對兒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療主要包括合理的膳食、適量的飲水和運動,必要的用藥。西藥可以緩解便秘癥狀,但停藥后會有不良反應,一些藥物長期使用甚至會產生依賴性,導致病情復發。如果能在便秘早期進行推拿治療,可以緩解患兒病情,縮短便秘時間,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便秘與兒童生理特點、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便秘的原因是腸道傳導功能不全,導致大便滯留于腸腔,繼而致使大便中水分不足。如果腸道功能良好,則大便順暢;如果腸胃功能不正常,則導致消化不良,大便干燥,難以排出。胃腸功能異常,可能是由燥熱所致,也可能是因為食物堵塞腸胃,或因為氣滯。便秘可分為虛與實。虛證以中氣不足、肺氣消散為主,實證多為脾胃虛熱、熱盛傷津、津干腸燥等。肝膽氣機不暢,則臟腑之氣逆行而上[4]。素體脾虛,或營養不良,均可引起脾胃虛弱,如果因為食積痰濕阻滯于中焦,氣郁不能下,糟粕不能下,則屬于氣機郁滯型便秘。氣機郁滯的病因在于中焦氣機壅滯、上氣不通,病機在脾虛,故治宜健脾祛濕、通氣通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健脾化濕,消食導滯,通氣通便[5]。
推拿療法的功效是補脾益氣、消積通便,選擇清補脾經,以健脾、祛濕熱;清小腸,以清濁氣、清大腸;推七節骨,可有效調節腸道功能,通導大便。另外,根據大腸解剖生理特點,配合四步摩腹、拿肚角,可提高大腸的蠕動和排泄功能。四步摩腹和拿肚角法是大腸的解剖學特征和排便規律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可以刺激腸壁神經叢,促進腸道蠕動,最后將其按在恥骨聯合部位,可以增加敏感度,幫助形成排便反射,促進排便[6]。拿肚角是用三根手指在肚子上一按一松,增加對腹壁和結直腸的張力,既能刺激腹肌,又能刺激橫膈肌,使腹肌和橫膈肌收縮,腹部壓力增大,對改善排便障礙有一定的幫助。另外,還可以通過外部機械牽引刺激腸壁內部的神經叢,對腸道的運動狀態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拿肚角可從多方面調節腸道功能,加強腹肌強度,提高對便秘患兒的干預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四步摩腹和拿肚角配合常規推拿對小兒氣機郁滯型便秘的有效性。本研究結果與張璇[7]的研究結論相似。因本研究樣本較少,研究時間有限,因此下一步還需要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對四步摩腹和拿肚角、常規推拿對氣機郁滯型小兒便秘的效果進行探索和證實。綜上所述,四步摩腹和拿肚角、常規推拿治療氣機郁滯型小兒便秘的效果確切,可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改善便秘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