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副部長:鼓勵新能源汽車優質企業兼并重組,會同相關部門打擊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2024年11月6日,工信部副部長熊繼軍表示,工信部將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鼓勵優質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推動提高產業的集中度,會同相關部門打擊不正當的競爭行為,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持續健全新能源汽車功能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體系標準。同時,將編制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指導意見,研究加快推動商用車電動化的政策舉措,促進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拓展。
中汽市場觀點 眾多造車品牌不但浪費資源,也帶來非正常競爭,是對產業的傷害,同時也是對消費者不負責任,公平的競爭環境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 000萬輛
20 24 年1 1月14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了1 0 0 0萬輛,我國同時也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 0 0 0萬輛的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從2 0 0 9 年的“十城千輛”規模推廣起步,到2018年年產銷量過百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用了近10年時間;再到20 2 2年的年產銷量超過5 0 0萬輛,用了約4年時間;進一步到今年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 0 0萬輛,僅用了約2年時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認為,新的突破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走出的堅實一步,標志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中汽市場觀點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持續領跑全球,引領著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發展浪潮。但是,我們不能盲目樂觀,還需要著重完善產業鏈和生態建設,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商務部:將提前謀劃明年的汽車以舊換新接續政策
11月21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二級調研員宋英杰表示,目前全國汽車報廢更新申請量、全國汽車置換更新申請量均已突破20 0萬份,累計超過400萬份,日均補貼申請量持續保持在高位,受此帶動1—10月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同比增長超過50%。宋英杰同時表示,下一步在繼續落實好已出臺補貼政策和系列配套支持政策的基礎上,科學評估今年的政策成效,提前謀劃明年的汽車以舊換新接續政策,穩定市場預期,并持續完善汽車相關政策,促進二手車放心、便利交易。
中汽市場觀點 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加碼實施以來,提振效果明顯,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量加快增長,有效帶動汽車銷量提升。相關政策的接續將進一步刺激汽車消費,有助于2025年汽車消費市場的平穩增長。但是,加強汽車產業“造血”功能,逐步擺脫政策依賴,提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勢在必行。
十二部門:深化基于5G的編隊行駛、遠程駕駛等高級別自動駕駛應用場景
11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門印發《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推進5G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等應用場景規模部署,深化基于5G的編隊行駛、遠程駕駛等高級別自動駕駛應用場景。加快5G技術與AGV、RGV等物流終端融合,探索低空航空器交通運輸等5G創新應用服務場景。推動5G在港機遠程控制、自動導引運輸、集卡自動駕駛等場景中形成標準化解決方案,加速5G海港解決方案向河港、內陸場站、空港等場景復制推廣。
中汽市場觀點 5G技術正推動自動駕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只有真正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并產生真正價值,推動社會發展,自動駕駛才有生命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
1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其中提到,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以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和改善城市出行為切入點,建設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深入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車聯網”發展,逐步穩妥推廣應用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加快布設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智能感知系統,提升車路協同水平。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多場景應用,滿足智能交通需求。
中汽市場觀點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有效保障,將進一步促進和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的健康有序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協同發展,通過統一頂層設計、基礎資源共享、標準化協調等方面的工作,可顯著提升智能化基礎設施資源品質和共享效率。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電動汽車供電設備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
12 月16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對電動汽車供電設備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的公告》,決定對電動汽車供電設備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CCC 認證)管理。自2025 年3 月1 日起,開始受理認證委托;自2026年8 月1 日起,未獲得CCC 認證證書和標注認證標志的電動汽車供電設備,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中汽市場觀點 通過實施CCC 認證,可以對電動汽車供電設備防觸電、短路保護、耐火耐燃等關鍵安全指標進行嚴格測試,并對生產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開展持續檢查,有效防止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產品流入市場,切實筑牢產品質量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