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葦
在大巴山蟲吟蟬鳴深處,悄無聲息散布著一座原生態地貌的古村落—梨園壩。梨園壩村位于川東北通江縣泥溪鄉西北部,北枕大山,兩側的山嶺猶如兩條舞動的飛龍,擁其人懷。四周多為愛意綿綿的小丘,顧盼之際,形成有名的“青龍嘴”“回龍穴”的風水之說。梨園壩村具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有序的家族文化、原生態的農耕文化以及自成一格的生產生活居家信仰習俗等,讓我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近日,省作協組織了一次三十來人的采風活動,我也有幸參加,一同前往,加入了古村落民俗文化節,一睹“川東北地區傳統村落第一村”和“大巴山深處的香格里拉”的芳容。
地方歌舞,再現質樸淳厚的鄉土風俗
“賞素雅梨花,觀傳統故居,聞濃郁古風,品悠悠古韻,嘗鄉村美食。”在春意俏枝頭的三月,梨園壩村迎來了歷年來最為熱鬧的時光。此次梨園古村民俗文化節的主題是“走進梨園,耕讀犁轅”。正值梨花盛開的季節,處處皆是無限好的春光,漫山遍野的景致奔涌而至。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只為“零距離”走進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地貌,親自感受當地的民俗風情。目之所及,微風翻卷綠波,盛放的各種花卉,在明媚陽光的撫慰下,恭迎遠方客人的到來。
盛情的鄉親們端出的第一份“佳肴”——地方歌舞表演。十多名60多歲的本地婦女,用最原始的唱腔獻上一曲《山歌聯唱》,濃郁的鄉土風情把我們帶進梨園壩遠古的年代,純正的唱腔盡現了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魅力。
梨園風靜,玉簾遮顏,卻聞舊朝戲。巴山漢子憑借《巴山背二哥》高亢激昂粗獷豪放的風格,謳歌了梨園壩村民不屈服于自然的萬丈豪情。《薅秧歌》直白率真的唱詞,儲存著一股股濃郁的鄉野氣息,展現了梨園壩村民在勞動中放聲歌唱、在歌唱中愉快勞動的豪邁情懷,呈現了傳承上千年的農耕文明圖景。快板《人人都說梨園壩好》,展現了梨園壩村民借助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的契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歡歡喜喜過上幸福生活的喜悅心情……
勞動號子、快板、川劇鑼鼓、采茶薅秧歌,簡單明了,異彩紛呈,無一不讓你迷戀在一幅幅田園牧歌似的農耕畫面中。一個個鄉土味十足的節目,彰顯了梨園壩村濃郁的鄉土氣息。
民俗文化,熠熠生輝千年的農耕文明
深藏不露的梨園壩,土地平曠,房舍井然,阡陌蔚然,承載著千萬年的風姿綽約,悠游在曼妙的時光里。光陰密布在茂林修竹之間,古樸的民居與田園風光渾然天成。早些時候,那些張家大院、李家大院、王家大院,幾乎都是木結構的四合院,還有大四合院旁套著小四合院.大天井外套著小天井,頗有些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韻味。
這里的傳統農耕文化符號齊全,古建筑類型多種多樣,整體民俗面貌依山而建,頗具地域特色,錯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綠樹和潺潺溪流的環繞中,這塊風水寶地堪稱古樸悠遠的農耕紀實。
在錯落有致的房舍、院落周圍,散布著一塊塊生機盎然的田地。土地正閃爍著珍珠般的光芒,耀眼在蔥蘢的大地上,青枝綠葉掩映不住莊稼的長勢。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最有感情的是土地,最愛惜的還是土地。凡是閑置的田地里,都有農民潛心耕耘的身影。他們手扶犁頭,揮舞牛鞭,吆喝著犁地的牛,犁頭漫卷希望的土壤。一幅幅田園農耕圖吸引了眾多的游客駐足觀看,前來過把癮的游客嘗試著農人的樣子。只可惜他們的經驗不足,不是穩不住犁頭,就是偏離了犁田的方向,惹得路過的游客們哈哈大笑。也有不少游客拿起手機拍照,他們要把農耕文化的體驗帶給沒來此地的親朋欣賞。正所謂“盛事總將椽筆記,新歌翻入梨園拍”。
這里的鄉居民俗建筑群類型多,風格各異,依山傍水的造勢順應了風水。一座座三合院、四合院皆為青瓦粉墻,天圓地闊,布局合圍,宜人畜共生。光滑的石板路,規整的深深庭院,精致的窗欞雕篆,隨處可見的“五福臨門”“喜上眉梢”“雙龍捧壽”“三陽開泰”的吉祥圖案,工藝高超,寓意美滿吉利。
漫步在古樸精致的雕梁畫棟中,人間鉛華正一點點剝蝕在塵埃里,恍若回到了遠古時代,挾進挑夫擁擠的店鋪,觀翹起的屋檐下昂揚的獅吼,猜藏著小心思的吊腳閣樓,無端的心動,會讓人遐思萬端。觸手可及的石鼓、石鑼、石盔、石鈸,依然溫暖著像霧、像雨、又像風一樣的記憶。
農耕文化體驗區還有不少的農用器具竹編、草鞋編制、石磨豆花制作、石匠鏨石、碓窩舂谷等,現場的展示和觀摩,吸引了游客們的好奇心,他們絡繹不絕前來拍照、把玩,進行實物體驗。
“我連做夢都沒想到,在偏僻的梨園壩還能看到如此完好真切的農耕文化景觀,真是太幸運了。明年我將帶著我的兒孫來此地,讓他們看看我們吃的都是從哪里長出來的。”來自蓉城的同行好友趙祥浩如是說。只要肯付出心血和汗水,有耕耘就有收獲。農耕文化是我們祖先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歷史見證,他們的智慧里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傳承。
玉盤珍饈,贊不絕口的美味意味深長
民以食為天。在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中,最誘人眼球的,依然是那一道道色香味美的玉盤珍饈。這里的傳統美食,譬如臭老婆涼粉、酸菜豆腐稀飯、蕎面蒸餃、火燒饃、手搟面等30多種地道的地方美食,讓游客們食欲大開,一飽眼福的同時,也可一飽口福。
“好久都沒吃到這么地道的酸菜豆腐稀飯了。一個字‘香,兩個字‘真香。”來自瀘州的游客李舒蓉手拿火燒饃,一邊喝著酸菜豆腐稀飯,一邊夸獎樂呵呵的慧嫂。“今天的客人太多,照顧不周的地方,你們一定要諒解我喲!”其實,慧嫂暖心周到的服務已經夠好的了。一些喜歡拍抖音的女士,仍不忘將慧嫂做美食的過程拍下來,也有通過微信與好友分享安逸得板的通江美食。
據村委會統計,當天村民家中的蘿卜干、干豇豆、土雞、土鴨、土雞蛋等農副產品成了熱銷產品且一搶而空。“昨晚上才收拾的毛毛菜和洋芋、籮卜,不到兩個小時就賣完了三大筐。要是費力挑到集市上,可能半天都賣不完。”村民趙紅英一邊挎上花籃,一邊招呼小兒子回家了。
古韻悠悠,任時間參悟梨園獨特的內涵
梨園,諧音犁轅,也叫犁或犁頭,是中華五千年農耕生產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在人類歷史上,牛的馴化耕作與犁的設計制作發明具有進步發展的意義。這也是犁轅最具農耕文明的符號意義和文化象征。茂林修竹處,一座座明清時期的古民宅順坡而筑,細觀此處的窗花,慢慢走進山里人的內心世界,就會發覺這里是世外桃源的居所、山里神仙的處所。一條彎彎折折的小河緩緩流淌,光滑潔凈的石板路、參差別致的吊腳樓、鐫刻著歷史風云的雕刻,恍若踏進了世外桃源,身臨梨園壩村,我們居然忘了客人的身份,頓生久違回家的親切感。
穿梭在林木蔭翳疏影橫斜中,沿著斑駁的青石梯步拾級而上。遠眺煦陽下微風起伏的山巒,祥和在明媚溫暖的山坡上,川東北的秀麗妝容,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你莫說,這里還真有‘大巴山深處香格里拉的意味。如果不是工作的原因,我真想留下來,隱居在大山里,過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生活。”來自重慶的游客王不嫁女士說,平生第一次坐在小天井里,觀望刻著滄桑印記的溝紋,一臉天真娟秀的樣子,一看就是熱愛大自然的人。她說久居鬧市,已厭倦了快節奏的生活,好想慢下來,洗滌奔忙的汗漬,于滿目春色中享受寧靜質樸的古村落時光,靜靜感受這里的古風逸韻。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說:“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如若愿意,何不挑一段明媚的日子,邀志趣相投的三朋四友,尋一方梨園壩這樣的古村落,漫步專屬的愜意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