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霍俊龍、張玖竹 編輯 / 郭艷

2023 年尾聲,又到了該總結的時節。誰都想預判2024 年會如何,可誰都無法洞悉2024 會如何。2023 年,建筑裝飾裝修行業內真正增長的企業鳳毛麟角,面對加速變遷的未來,很多人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無力感。許多BIMer 都在捫心自問,作為過了風口的業務,還有占據主流的機會?是否該繼續留守BIM 圈,期待下一個增長周期的到來?
今天的裝飾BIM,仍處在一個被輕視、被邊緣化的狀態。若說BIM 有用、是行業未來,推廣了20 年也沒能真正的落地;若說BIM 沒用,每年各種獎項繁多,兩只手都數不過來,也說明了整個行業都在期待著BIM的全面應用。近期,還有一些自媒體以“黑BIM”博眼球、引流量。各種亂象之下,裝飾BIM 難在哪里、該怎么干,一個普通的BIMer 該如何操作才是現在最關心的問題。
國內地產行業2023年對經濟的貢獻率,只有5%左右,美國卻達到了11%,6%的差距反映出國內建筑業被過于唱衰。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城市化率超過70%,且人均面積接近100 m2的成熟市場,相比而言,我國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裝修因為包含既有建筑的改造升級,發展空間應該比建筑市場更大,裝飾BIM 市場也具備強于建筑BIM市場的信心與底氣。
其實無論企業或個人,發展與生存永遠都是自己的責任。行情好,我們要發展;行情不好,我們要生存。別人的困惑,是來自于他們對未來的陌生與恐懼;自己的堅定,則源自對專業的理解和認清本質的定力。
BIM 應用最大的價值是量單管理,原理是使決策依據清晰、可溯源,本質目標是提升決策水平。上了BIM 會實現采購更大比例的“工料分離”,減少分包占比,顯著提升盈利能力;不僅是現在逢BIM 必提的管線綜合,避免了多少個本就不該發生的圖紙錯誤。
BIM 應用的難點不是怎么用功能建模,而是怎么組織應用,這其中最大的挑戰,是缺少真正能管BIM 的領導。現在負責BIM的領導通常不會建模,沒有實際項目建模的經驗,缺乏建模細微的操作體感。如果讓領導列一列墻頂地飾面在創建時有哪些要點,大概率還是停留在原則、策略、方法層面上,至于在怎么設置、注意什么參數等等執行層面,很難提供有效監督和指導,只能看具體操作人的責任心和能力。如此組織機制,BIM 落地的難度可想而知。
此外,在將BIM 應用在項目的過程中,實際上還會遇到各種事先被低估了難度的小問題,導致卡住進度或者犧牲質量。這是裝飾BIM 的常態,但又不能代表實際BIM 已實現的狀態,比較矛盾。
談BIM“必談管線綜合、不談量單管理”的現象,儼然成了BIM 圈的風氣。這種風氣造就了BIM 投入產出比不高的現狀,導致量大的普通項目沒錢上,“高大上”的項目愛作秀。普通項目在應用BIM 時,應聚焦關鍵應用,專注于“實用”。以施工企業為例,沒有BIM 也好端端地干了這么多年,上BIM的就該圍繞核心業務的深化排版、統計下單量、出具竣工圖,別的內容相對邊緣,不夠直擊重點。
另一方面,從領導到技術骨干,也都缺少“迎難而上”的魄力,缺少“市場形式改變”的壓力。實施BIM 時,應明確真實的戰略目標,聚焦于“務實”。有些BIM 目標,如基于設計的溝通與協調,靠“信息化”即可提升運營效率,大可不必上BIM,非要揉在一起,反而搞得復雜,難以成功。

數字化裝飾的核心流程
做為建筑業與IT 的交叉學科,BIM 軟件的開發更是圈內的痛點。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數據集成的方法與路線缺少細微體感,“一模到底、建裝一體化”朗朗上口,但數據是存在模型里還是數據庫里,此時此刻,我們能說清楚么?忽略基于互聯網的數據庫的建設,是BIM 圈的通病,對規格、材料等非幾何屬性的“數據庫”化存儲不夠重視,甚至有的單位領導,分不清軟件開發的“模型”與BIM“模型”不是同一含義,對軟件開發領域抽象的“(規律)模型”重視不足 。
沒有軟件開發經驗的人可能無法理解,裝飾專業軟件并不是“堆錢”就能做出來的。專業軟件的形成是一個萃取專業知識、經驗、技巧的過程,它是成千上萬專業工程師和軟件開發工程師知識、經驗、才華、天份的載體,天然就是一種慢思維的產物,錢再多也無法使它快速成熟。專業軟件的開發過程,就是見證從小樹苗到參天大樹的成長過程。守在旁邊看著、催著它長大,是一件極其乏味、也不見效的事情。
例如一個臥室墻頂地飾面的生成,其實包含了各種陰陽角做法,踢腳線、門檻石、窗臺板的復雜創建過程。僅工藝,就涉及到墻地棚 3 套,每個工藝都是一套找平層、基層、面層、厚度的組合。這些工藝,就能撂倒一個開發工程師。而在搞明白工藝之后,材料花色、標準規格、鋪貼方式等數據賦值則開始登場。另外一番苦斗,圍繞著各種形狀的交集、并集,方向、旋轉角度等構件的尺寸和定位展開。“一把對”是永遠不存在的,大量的測試用例編制、邏輯場景的梳理,考驗著工程師的跨學科功底和經驗的判斷。這是一個經驗疊羅漢的過程,需要時間。
資金充裕的大型企業的自研,讓BIM 軟件有了隨意搞的環境。然而上述這些實際、確切的數據和算法問題,卻很容易被遮掩。做為建筑類企業中非主流的IT 專業,企業往往對其開發能力、效率、質量的評審流于形式,容易形成流于表面的工作狀態。內部研發的成果,容易忽略運行效率、穩定性、擴展性、維護成本,基本就是能用就行,甚至在測試用例不過時,直接刪測試用例,令人發指。
在20 年沒修成正果的BIM 跑道上,構件庫已是每家企業的標配,但普遍存在“墨菲效應”。就我們所接觸的企業,所有族必與 7 種需考慮的應用要求不匹配,包括:功能調用、出圖顯示、標尺、標記、操作流程、提量、表現。各單位的領導,也有的是“看不見難度、看不懂門道、看不起做族BIMer”的領導。

硬裝模型的“生成”過程
在2024 年,只要沒有“下桌”,就該關注BIM 工具會發生什么“故事”,會對日常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因為哪怕先行一天,早走一步,在這個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都非常重要。
很可能在2024 年,我們終于見識到裝飾BIM 的落地,像畢馬云這種革命性的工具,會挑戰或者說超出現有的施工圖設計和算量能力。無論是施工圖的正向設計,還是深化圖的正向設計,均會因為BIM 而產生生產力的質變提升。從鉆木取火開始,人類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被工具不斷迭代的過程。任何一種工具,特別是革命性技術所推動的工具變革,它除了會產生生產力的大爆發以外,也會產生新的文化和新的意識形態。
庸者才說:“2023 很差,2024 年會更差。”強者愛道:“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躺平可有 1000 個理由,奮斗則僅需1 個理由。裝飾BIM,這個被看好 10 年還不落地的業務,在2024 年很可能會洗盡鉛華,迎來突破;在2024 年讓裝飾BIM 與你結伴而行,它配得上我們的青春與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