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東側建筑立面全貌
環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是洱海海西區域治理的重要舉措。通過對沿洱海藍線150 m 內的違法建筑進行肅清,形成了海西生態廊道,緩和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樣為游客接近洱海、欣賞洱海提供了契機。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生態廊道游廊人群,當地政府邀請了國內10 位知名建筑師對生態廊道沿線的20 個服務驛站進行集群設計。三文建筑負責了5 號、6 號驛站的設計。
5 號驛站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鎮下雞邑村的一塊南北向梭子形場地,南北長約84 m,東西寬約26 m。場地東側緊鄰環海自行車道,道路對面是生態濕地和距離約50 m 的洱海;西側臨近雞邑村及大片農田,可遠眺蒼山。場地是天然洼地,原始標高比自行車道及周邊農田低大約1.5 m,周邊景觀并沒有特別之處,朝向洱海方向又有樹木遮擋看海的視線,這給設計帶來挑戰。
某種意義上講,這不是一個標準的建筑物,它可以是一個構筑物、一個裝置。設計靈感來源于對大理白族傳統帆船的回應。洱海休漁以來,傳統的白族帆船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海面上的點點白帆和參差的桅桿也成了人們久遠的記憶,令人不禁扼腕嘆息。今年,在洱海里面已經見不到傳統帆船,岸邊的小漁船也大多處于閑置狀態。這樣的歷史變換引起了設計師的關注,并希望借此項目,表達對“臨水而漁”的傳統生活的紀念。
基于上面的概念,設計師提出“在洱海邊,立一片帆”的構想,大膽的以藝術化、表現主義的手段來回應場地:利用場地高差,在背對洱海一側將所有功能性空間埋入半地下,通過屋頂覆土實現隱藏;暴露在路人視野中的是一面高9 m、寬14 m 的帆,張揚的樹立在洱海岸邊,如同一件雕塑。帆的布面采用白族傳統扎染圖案,藍與白的色彩和大理的天空形成呼應。在設計中,帆是可以更換的。未來,可以結合不同活動更換圖案,使建筑成為媒介。

2 風帆裝置鳥瞰
驛站建筑具有三部分功能空間:位于半地下覆土的公共衛生間和休閑吧,及聳立在山丘上的觀景臺。設計團隊通過對場地高差和建筑覆土的處理,形成了不同功能空間的使用動線:東側在臨近自行車道邊設置坡道,引導人們登上觀景臺;覆土建筑中部斷開,平面呈八字形的石砌墻圍合出通道,通向位于西側、面向蒼山的室外空間,及公共衛生間和休閑吧。兩條路徑分別對應登高觀海人群和休息人群,動線明確互不干擾。
建筑主要的功能空間藏于山丘下面,入口在西側,背向自行車道,相對安靜而私密。主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采用當地砌石工藝;衛生間和休閑吧分別采用了U 型玻璃和高透玻璃作為采光介質,形成不同程度的私密性,也符合各自的功能要求。木質窗戶體系為半地下空間提供通風換氣,同時又不破壞立面韻律。建筑設有多邊形天窗,它們一方面為室內帶來更多采光,另一方面也給建筑屋頂的綠色“山丘”增加了視覺上的變化。西側室外空間也采用當地毛石鋪設,標高低于周邊1.5 m,形成良好的圍合感。設計過程中保留了場地內4 棵樹木,為場地提供樹蔭,同時利用樹池形成休憩座椅。
建筑屋頂是傾斜的,覆土后形成了面向綠道和洱海的微地形。游人可以在這個綠丘上散步、坐臥,交談。觀景臺及風帆裝置聳立在綠丘之上,成為區域的標志。它們由6 根鋼結構桅桿支撐,風帆由雙面懸掛10 幅定制扎染圖案的戶外帆布組成。通過Z 字形的坡道,人可以到達位于6.5 m標高處的觀景平臺。這里是環洱海綠道公園稍有的高點,人可以越過樹梢,遠眺洱海景色。
風帆的設計也給落地實施帶來了不少挑戰。在設計過程中,團隊需要考慮抵抗巨大的風荷載和結構輕盈性之間的矛盾。通過對抗風能力、工程造價、耐久程度及施工便捷性等技術問題的權衡考慮,設計團隊放棄了木結構作為風帆主體結構的方案,最終決定采用鋼結構,外覆木紋轉印鋁板的處理方式。此外,觀景臺和坡道采用單柱支撐,也最大限度弱化了結構的笨重感。
帆并不是簡單的垂直懸掛,而是在不同標高給出橫向支撐,增加抗風能力之余,又形成動勢和韻律感。帆四邊設鋼索,固定于鋼結構上,保證帆布挺拔且方便未來更換。

1 建筑天窗與扎染墻面
對建筑室內的設計理念延續了“白族扎染”這一概念。設計團隊提取傳統扎染中具有代表性的藍色,置入空間中,通過強烈的色彩帶給使用者別樣的空間感受。休閑吧為騎行、觀光游客提供簡單餐飲服務。墻面采用傳統扎染布藝的拼花圖案和藍白色,但又進行了現代性的抽象。水臺立板上特別加上的明黃色,起到了對比和特異的效果。
公廁功能齊整,設置有男女衛生間、母嬰服務室、殘疾人衛生間??臻g使用藍色瓷磚為主要材料,色彩與休閑吧統一??紤]到衛生間采光及私密性需求,設計團隊采用了磨砂U 型玻璃作為立面采光。外部看來,U 型玻璃的朦朧半透和毛石墻面的粗糲形成有趣對比。此外,設計師認為,即使是公廁也可以是藝術的。因此,公廁入口處特別設計了圓形水波紋裝置,及圓形天窗。光線射入,空間中的三個圓彼此呼應,增加了空間的趣味。

2 公共休閑吧室內
風帆驛站(5 號驛站)既可以是一個建筑,更可以被定義為一個藝術作品,一個與洱海的水、天、風、人有關的裝置。
對于這個驛站,三文建筑的設計師使用了一種另辟蹊徑的方式進行建設。它通透、輕巧、甚至有一點酷,且可以和人、環境和事件互動。這個設計并不希望給使用者過于沉重的感受,相反它以一種開放的方式回應了場地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脈,并成為環境與人之間的連接點。

3 多邊形天窗與風帆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