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仲 戴元立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校產教融合逐漸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1]。高校產教融合大樓的規劃設計是促進校園與周邊城市的良性互動、提高校園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通過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優化功能配置,可以打造產、學、研、創、用一體化的合作環境[2]。這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有利于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因此,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大樓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大樓為例,深入探討高校產教融合建筑工程的設計實踐,以期為同類項目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項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園東區學林街280 號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內東南一隅,南鄰學林街,東臨文淙南路,北側是校體育館,西面則正對行政樓(崇德樓)。場地內地勢平坦,現為綠地。規劃地塊控制指標:容積率不大于1.0(全校區平衡);建筑密度不大于30%(全校區平衡);綠地率不小于35%(全校區平衡),建筑高度不大于100 m。本項目基地地勢較為平坦,呈長方形,用地面積約為20001 m2,擬規劃新建產教融合大樓,總建筑面積604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為52000 m2,地下建筑面積為8400 m2,用作地下停車場兼人防工程以及設備用房,架空層3450 m2(不計容)。產教融合大樓將圍繞“產學研創”的主線,按照“產業發展研究、科技創新與研發服務、職業技能與為農培訓、國際合作交流、合作經濟研究與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與項目孵化”6 大功能定位,將產教融合大樓建設為集教學、培訓、生產、科研、技術服務、項目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學科創實訓建筑綜合體。本項目應重點關注:在規劃上,如何處理與校園及周邊城市的關系,帶動整個校園的良性發展;在功能上,如何提供產、學、研、創、用一體化的合作環境;在造型上,如何從校園文化中提煉精神價值,彰顯本項目“舒適、雅致、大氣”的內涵氣質。
該項目以“高山流水”為理念,采用現代建筑學的方法,創造出一種山水人文的意境。外形上,它被隱藏在后面,其意是通過垂直的語言將過于寬闊的空間分割開,從而調整建筑物的比例。在保持建筑外形不變的情況下,將整棟建筑塑造成“山有水、有花園”的立體園林,創造出生態、綠色、舒適、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教學場地[3]。
在“高山流水”理念的注入下,將自然界的要素融入建筑中,使建筑具有一定歷史底蘊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定的時代特色。這一創新性的嘗試,加強了建筑物的識別與歸屬,也是對象征性、功能性與地域文化的一種有效平衡[4]。
本項目以“高山流水”的構思為基礎,在公共綠地、裙房等處向錯落的主樓延伸,構成了出一個嶄新的立體花園。這樣的設計使整個大樓都充滿了綠意,創造一種舒適的微氣候,有利于提高教學、辦公質量。同時,打造出識別度高的“空中疊苑”,既可在空中形成綠化景觀,又可為用戶營造良好的景觀視野。建筑師試圖把中國傳統的平面院落生活轉變成一個三維(3 Dimensions,3D)的社區,從設計上解決了技術難題,同時也探索了未來教育與辦公空間的發展可能。
在設計中,人們期望“無論雨天還是烈日炎炎,它都能為人們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讓我們在每一次進出時都能感受到這座建筑的溫情。”為此,人們將一樓部分架空,創造出透明的步行空間,并將西側廣場和東側建筑物所包圍的院落綠地景觀,打造出一種令人興奮的校園起居室,為學校增添更多的綠地和休憩空間,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創業環境。建筑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殼”,也是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這就是建筑和校園的雙贏模式。
整幢建筑呈“E”字形布局,由東側的裙房、中部的學術中心和南、北兩側的主樓組成(圖1)。學術中心布置在大樓中心位置,南、北主樓呈圍合之勢,其他各功能區圍繞學術中心合理布置。產教融合大樓西側與行政樓圍合形成廣場空間,延續東西向的空間景觀軸,使新建建筑與現有建筑有機結合,融入校園成為新的組合空間。考慮到建筑體量與周邊建筑的對比,為減少對行政樓的壓迫感,將正對行政樓東側的主樓部分降低兩層,同時與行政樓形成延續統一的城市天際線。

圖1 總圖布局(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周邊道路坐標標高,結合現狀地坪標高,確定地塊內的標高設計,可接續校園原本的豎向標高設計。設計場地內地形較平整,現規劃范圍內標高約5.5 m,周邊道路標高約6.3 m。本項目各單體建筑控制正負零黃海高度為6.6 m,設計室外地坪標高為6.5 m,室內外高差100 mm,滿足防洪防水的要求。
該項目的建筑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主要特征表
整幢建筑地上部分由東側的裙房、中部的學術中心和南、北兩側的主樓組成,計容建筑面積52000 m2,首層架空層3450 m2(不計容),架空層內設計展覽、展示等公共活動區域,東西兩面通透。建筑東側為2 層裙房,層高均為5 m,主要布置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室、創新創業指導用房、項目孵化實訓室和學術中心輔助用房等,建筑面積約3500 m2。
建中部為2 層學術中心,1 層層高為5 m,主要布置架空層、主樓門廳、產學研成果展示區、會議室、專業實訓室等用房,建筑面積約6800 m2;人流由廣場進入架空層,由架空層串聯起入口廣場、南北主樓門廳、東側裙房圍合出的院落空間,為師生們在此聚集、交流提供場所。2 層層高為18.8 m,主要布置1200 座的報告廳,可以由主入口廣場兩側的大臺階進入,1 層架空層中還設有2 部電梯到達報告廳前廳,報告廳供學校大型會議、學術交流、大型文藝活動等使用,建筑面積約1800 m2。
建筑南、北兩側為12 層的主樓,呈南北圍合狀,1 層和2 層層高5 m,3 ~12 層層高3.9 m,各設有一個組織起豎向交通的核心筒,主要布置各類專業實訓室、職業技能培訓室、產教融合工程實訓室,產學合作協同創新、技術研發服務、產業發展研究、國際化教育和教師教研用房等,建筑面積約39900 m2。
產教融合大樓將建設為一個集教學、培訓、生產、科研、技術服務、項目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學科創實訓建筑綜合體[5]。為此各樓層的空間都能自由轉換功能,以便滿足各項使用要求。地下室為1 層,層高5.3 m,功能為汽車庫、設備用房等,局部設有戰時常6 級人員掩蔽所,防化級別為丙級,共設3 個防護單元,每個防護單元均有2 個及以上出入口,汽車庫設有一個7 m 寬雙車道和一個5 m寬單車道通向地面。
整幢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位于建筑的西側主入口廣場,另配有若干疏散出口,滿足消防疏散要求。南、北主樓各含3部疏散樓梯和1部消防電梯,3 部普通客梯以滿足日常的豎向交通需求。主入口廣場兩側設大臺階可直達2 樓,便于高效疏散和聚集學術中心大量的人流。1 層架空層中還設置有2 部電梯能到達各層報告廳前廳。東側2 層裙房以連廊的形式與主樓和學術中心聯系,裙房中設置2 部樓梯并可直通室外。
采光:根據規范要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為大多數用房爭取到較好的朝向、良好的日照。
通風:本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外立面設計有外百葉、內窗扇的組合窗,窗扇可向內開啟,保證安全的同時可以為室內提供自然通風。
外立面設計以校訓“厚德崇商”為根基,秉持體現建筑的時代性與美觀性,力求建筑造型設計簡潔大方,提取豎向肌理,作為校園中的制高點之一與圖書館豎向線條相呼應。基座外立面采用石材干掛,體現大氣、穩重的氣質,上部以金屬桿件、帶形窗與百葉窗為基本單元,為場地定制個性鮮明的建筑形象,形成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立面。
為了消除室內和室外之間的界限,使建筑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本案例基于戴維·肯特的地方理論,將重點放在人的行為、物質環境和人對環境的期望這3 大要素上,創造了一個3 層的交往空間?戶外休閑活動場地,1 層架空庭院,空中花園,脫離簡單的風景,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機遇。具體為:第1,水景對應的屏風。越書山,“越”同“閱”。將圖書的展示形式和簡書要素的轉置運用在入口處的立面圖像上,形成“閱書山”的景觀。表現出該樓盤書香之家的氣質,塑造出具有較高辨識度的建筑外觀形象。第2,水景。過學海,傳達出該項目的風景基調,通過開閉關系和規模變換,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景觀氛圍。書籍就像是一葉扁舟,將人們從狹小的空間帶到廣闊的人生之海。靈感來自抽象的“行舟”,水景被分割,并富有動感,構成了錯落而又豐富的景觀層級[6]。建筑和園林相互映襯,形成了具有一定調性的風景記憶點。第3,主入口廣場樹陣和東南角小平臺。在樹影斑駁中,云卷云舒,勾起了對生活的無限遐想。為師生的科研與創業提供了舒適宜人的休閑空間。
建筑是師生生活中的一環。項目完成后,將成為“多功能、開放式、共享型”的實踐教學基地,提升了學校的整體環境質量,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與生活經驗。
總體來說,本設計有4 個優點,值得借鑒:第1,在設計理念上引入“高山流水”的概念,建筑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存在,更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使其在現代背景下煥發出獨特的藝術氣息。建筑的外立面設計簡潔大方,以校訓“厚德崇商”為根基,既突出了時代性又不失美觀性。第2,在功能規劃上,產教融合大樓被構想為一個集教學、培訓、生產、科研、技術服務、項目孵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教學科創實訓建筑綜合體,不僅考慮了實用性,還充分體現了對學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持。第3,技術設計方面,建筑的采光和通風設計充分考慮了自然環境,使得室內空間更加宜人。防火等級和設計使用年限的設定表明了對建筑安全和可持續性的高要求。第4,在景觀設計上,通過水景、樹陣、小平臺等元素的設置,不僅令建筑環境更具層次感,同時也為師生提供了宜人的休閑空間,促進了學術與創業的交流。
該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為學校提供了一座功能齊全的大樓,更為校園注入了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學術與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成功案例。希望這座兼具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產教融合大樓,能成為學校發展的新亮點,為師生創造更好的學術與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