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炎 張卓君 張賢波
“如畫”(picturesque)在18 世紀伴隨浪漫主義而興起,是一個美學概念。這一概念基本源于英國人對自然風景的熱愛,特別是對風景繪畫的喜愛[1]。如畫的思想最初影響園林的造園理念,使英國開始擺脫規則式園林,而后成為18 世紀英國圖畫式園林的造園理念。到18 世紀中期,如畫美學思想逐漸滲透到建筑設計領域,開始明確影響建筑,強調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并注重使用者的知覺感官體驗[2]。戴維·萊瑟巴羅在名為《蜿蜒的法則》的講座中提出:現代建筑典型的空間結構是從如畫式園林空間中發展出來的。這一觀點從側面說明了如畫式園林對現代建筑空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如畫”一詞在被接收、被理解和被使用的過程中,由于使用語境和文化背景等情況存在差異,其涵義的詮釋也有很大的復雜性[3]。約翰·拉斯金曾評價“Picturesque”一詞為英語中最復雜的詞匯之一,認為這個詞匯的爭議度可能只比神學略低,而且沒有其他詞匯能像它一樣,就算是被接受了,其含義仍然難以準確界定[4]。在沒有特定語境的前提下,該詞對應的中文便是如畫。如畫美學觀一詞由國內學者提出,對應18 世紀英國如畫美運動的“the picturesque”[5],可被理解為如畫美學中的觀點與主張。
如畫出現的歷史背景并不簡單,但在其起源和發展中,威廉·吉爾平、烏維達爾·普萊斯爵士以及理查德·佩恩·奈特的理論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吉爾平通過觀察大自然,在其中尋找到不規則、粗糙、形狀、顏色和紋理多樣性等品質,普萊斯和奈特等人認為這些品質可以作為造園的基本原則,也可以成為建筑中產生如畫效果的有效原因[2]。吉爾平將如畫定義為“適宜于繪畫的美”,強調質感與構圖的重要性,但他從未給出任何原則或方法,即如何使一幅作品變得如畫。普萊斯爵士在《如畫隨筆》中對園林、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分析后,總結出如畫的3 個特性:粗糙、突然變化和不規則[6]。奈特認可普萊斯提出的如畫三大特性,并表示:“大自然的特性比藝術賦予的任何特性都更令人愉悅[2]”。但奈特并沒有將如畫視為客觀存在的特征,而是將其看作一種聯想模式。
在18—19 世紀的研究中,如畫作為一個理論概念逐漸成熟并在英國獲得認可,與優美和崇高兩大審美范疇并舉。如畫認可了感性介入理性的有效性,如此一來,感性認知在審美之間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認可。
1.2.1 在園林游覽路徑中的延伸
園林注重觀察和確定事物的角度、順序,以及空間形成的方式,其游覽路徑中展示了在沒有預定使用計劃、建造邏輯甚至沒有圍墻的情況下創造空間的方法[7]。18 世紀初,英國造園藝術經歷一次重大變革,造園家們拋棄規則幾何形態的園林風格,追求與自然融合的不規則園林。園林設計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旨在模仿和增強大自然的美景,園中植物自然生長,在行走路徑中形成視野上的變化與層次感,這一時期園林布局發生的轉變對后來的園林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2 在建筑體驗路徑中的延伸
建筑在喚起歷史或浪漫主義的聯想方面比花草樹木更有效,因此在如畫的風景設計中,建筑成為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建筑中的路徑不僅是連接各個空間的通路,同樣也是塑造游覽場景和營造空間氛圍的手段之一。在如畫美學還未對建筑產生比較明確的影響之前,建筑在如畫園林理念下被視為整體景觀構圖的附屬組成部分[2]。如畫園林的美學思想追求以風景畫的呈現效果來造園,那么出現在觀賞范圍內與行走路徑中的建筑也應符合風景畫中的建筑樣式。
鄉村住宅是較早反映如畫美學觀念對建筑影響的載體[5],它被視為對已有或人造景色的有益補充。奈特在《鑒賞原則的分析探討》中指出,選擇住宅的地點時,將其置于一個如畫的位置上比擁有良好視野更為重要。建筑成為路徑中被展現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繪畫準則被應用于建筑構圖,從而顛覆了傳統的建筑審美價值觀。約翰·B·帕普沃斯是最成功的如畫式鄉村別墅設計師之一,他注重實用性與如畫之美的結合,認為如畫式別墅應該“在適當價格下將實用性與風景美結合”。為了在簡約和多樣性之間取得平衡,他創造了一種完全無風格的設計,采用簡單的體量和不規則的平面布置(圖1)。這種設計摒棄了所有對歷史風格的參考,將設計視為簡單體量的抽象構成,在呈現現代外觀的同時將室內布局與場地結合以提供最佳的景觀和采光。

圖1 甘迪,鄉村住宅樣式冊插圖,1805(來源:張卓君根據原書插圖改繪)
所有可見物體都是通過視覺能力來理解的,如同聲音通過聽覺來理解。艾迪生在1712 年發表的《想象之樂趣》系列文章中解釋道:我們所有的感官中,最完美的是視覺,因為心靈不僅借此手段來獲得大部分觀念,且還將這些形象保存、改變、并合成為各種不同的畫面和想象中最合意的幻想[1]。
在建筑的路徑設計和體驗中,視覺是眼前之景的直觀接收器。如畫美學觀影響建筑設計之前,建筑的設計與布局主要基于理性的認識和理解[8]。直到如畫美學的出現,它強調建筑應當像風景繪畫一樣與周圍風景相呼應,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建筑本身與所處環境形成整體,成為視覺感受和感官體驗的一部分。
不規則的形式導致了視野的錯綜復雜性。普萊斯將錯綜復雜理解為:用部分的和不易斷定的遮掩方法,引起并加強好奇心的物體布置方式。回看他定義如畫事物的特性,即多樣的、復雜的,這就意味著不規則的物體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它。無論是在建筑內部還是外部游覽,隨著路徑和時間的推移,動態視野中的光影和景象都會發生變化。
當視覺效果能夠激發想象的樂趣時,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新奇,這也是如畫美學中的重要品質之一。艾迪生宣稱:新奇是得到想象之樂趣的三大來源之一,它通過滿足好奇心和以一種令人愉悅的驚喜來激發心靈的活力。如畫美學強調視覺的直接體驗和感受,那么新奇的品質便能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并提供強烈的感官樂趣[5]。游廊(verandah)被認為是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方法,當它與落地窗結合起來時就成為一座將花園與建筑內部緊密連接的空間橋梁。從視覺角度來看,任何建筑的模式或類型都可以運用,只要這類手法能讓場景更加新奇并且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
如畫美學對于建筑的重要影響之一是通過降低觀賞者的視點,從而使視角從靜態注視轉為動態體驗。18 世紀末,風景畫家開始出現一種視角上的轉變傾向:觀察風景的視點從俯瞰變為人眼視點,對建筑形式的關注就從平面布局轉向對細部場景造型質感的視覺體驗。全局化視角與人視點往往存在差異,威廉·梅森在編輯托馬斯·格雷的書信時說道:“在所有風景中,如畫的視點往往是如此之低。”事實上,風景畫家們一直都知道不能以太高的視點角度來觀察[8]。當路徑中的人視點重新定位到真實的位置,關注點聚焦于小范圍的空間質感而不僅僅是宏大的外部形式,就可以獲得更多豐富且細微之處,這種直觀的方式也使得建筑空間設計避免了僅依賴“概念來把握設計”的單一途徑。
例如柯布西耶,他的建筑空間場景并不是基于形式概念建造的,而是以一種繪畫般的想法引導的[7]。無論是抽象的概念,如對稱和立體幾何,還是具體的邏輯需求,如特定空間用途,或者是文化因素,如風格,都被納入到建筑形式的原始構想中,從而創造出關于功能和風格的非規則概念,這種方法使得建筑形式成為一種純粹的現象體驗,超越了概念的束縛。
視點由靜止轉向動態后,需要通過不規則且錯落有致的立面形態、粗糙質感等特質來增加感官的吸引力,同時創造出一種遠離單調、步移景異的視覺效果[8]。將粗糙理解為視覺上的層次感,建筑內部空間中層層遞進的不規則形式構成視野中的動態起伏感,并形成蜿蜒曲折的路徑,這樣的表達更適合繪畫表現,也更符合如畫建筑的品質。
1889 年,卡米羅·西特將城市中的散步運動與對如畫式空間的感知進行了比較。在描述穿越一座中世紀城鎮的過程中,他寫道:“彎曲的老街道總是隱藏著遠處的美景,在每個拐角處卻又帶來意外的驚喜。”阿道夫·路斯創新地將西特在城市規劃層面的原則應用到建筑內部設計中,強調“空間設計”而非傳統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設計,他的設計理念在穆勒住宅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這個住宅中,他摒棄了傳統的分層布局,而是創造了連續的、相連的、高度各異的空間,這種設計手法使得室內空間呈現出如城市地形一般的曲折變化,營造出獨特而有機的居住環境。
如畫美學中的思想之所以與建筑保持相關性,主要是因為它與現代建筑規劃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建筑漫步有關[7]。可以將“漫步”理解為電影攝影,各個場景構圖和鏡頭視角相關聯。
在拉·羅歇住宅和薩伏伊別墅的設計中,柯布西耶實現了一種隱含如畫的建筑設計方式:一種激進的視覺經驗主義,即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直接形成空間體驗[7]。麥克阿瑟認為柯布西耶的拉·羅歇住宅的設計技巧是如畫的,如所處位置、視點和運動等方面,在該設計中,柯布西耶將人置于一個像圖畫的視圖中,這種視圖類似于電影畫面,每個畫面的邊緣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像移動的相機鏡頭一樣打開。這個空間既像電影院,又像一座風景花園,沒有語言的敘述,也沒有確定的時間結構,觀者眼前呈現的是一系列不完全固定的路徑。
在中國本土,王澍也將如畫作為建筑設計和營造的重要線索之一[9]。他的如畫觀念更多來自于中國古代山水畫及傳統造園的審美觀念,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設計中,二期實驗中心大樓外側的外掛樓梯就體現著游園路徑的思想,起伏連續的樓梯不僅在建筑外側迂回,也繞進建筑與內部交通聯通,在路徑上仿佛由山路走進山洞如圖2a、圖2b 所示。這些游覽路徑既不是方便抵達目的地的道路,也不是簡單直接的裝飾構件,卻可以產生視覺上的愉悅感,使人聯想到古畫中的山水意境,進而在漫步游覽過程中體驗到更豐富的視覺層次。
建筑作為一種結合美學、創造力和表達性的藝術形式,重新詮釋了設計者眼前和內心的景致。在如畫美學的視角下,建筑通過視覺感受和感官體驗來表達外在空間的審美邏輯。自19 世紀以來,如畫美學在現代主義建筑的演進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它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重新定義了美的范疇,也為思考建筑路徑設計的方法中帶來了重要啟示。在當代建筑設計的環境中,應將建筑整體或局部納入視野范圍中,強調空間的體驗,將每個空間的體驗與特定的構圖形式相對應,并且在路徑設計時考慮觀者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的視點變化,通過引導視線、設計空間的遞進以及規劃路徑等手段,最后創造出與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