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烜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問題層出無窮。面對問題,我們該怎么做?
林語堂曾言:“以聲辯聲,不如以無聲辯聲;以言辯言,不如以無言辯言。”而馬丁·路德·金卻說:“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依我所見,吾輩青年當明鑒問題,在該發聲時發聲,需沉默時沉默,不可一味逞口舌之快,也不能毫無作為。
故,唯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可巧解矛盾,于困局中開新局。
發聲破亂局——若想巧解困厄,就要勇于發聲。
面對社會的問題與不公,我們應勇敢發聲,打破黑暗求光明。君可見,海瑞面對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的昏庸之舉,抬棺上書進諫,成千古名臣典范;君可見,魯迅面對舊中國腐朽落后之境,以筆為匕直刺社會黑暗,成“民族魂”之美譽;君可見,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問題,有關部門深入開展“云劍”“斷卡”“斷流”“拔釘”等專項行動,吹響“全民反詐”號角。冀吾輩青年,當罪惡如烏云遮蔽、真相被謊言覆蓋時,應聲如洪鐘,振聾發聵,切不可沉默無言。
沉默非退縮——若想巧解困厄,就要厚積薄發。
沉默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在面對非議、低谷時,與其爭辯、訴苦,不如以行動說話,“無聲勝有聲”。蘇東坡三度貶官,一度下獄,卻沒有沉溺于苦水,而是去實現自身價值,造福一方;袁隆平面對一眾質疑、嘲諷從未回擊,而是在田間與實驗室加倍努力,終于帶領團隊研究出了雜交水稻;華為面對國外的打壓和制裁韜光養晦,埋頭發展、默默創新,終于突破技術封鎖,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實力。望吾輩青年,于沉默中發展自身力量,努力奮發才是反擊最有力的武器。
既懷勇敢發聲之心,又在沉默中篤行不輟,定能巧解困危。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沉默不是默認,發聲不是爭吵。憶往昔,周恩來總理面對外國記者的刁鉆問題,總是先沉默思索,再以幽默風趣巧妙化解。看今朝,K396列車乘務員趙陽面對洪水險情時,既能發聲安撫乘客,又在沉默中搬運救援物資、安置乘客。發聲與沉默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助力,我們須適時發聲、沉默篤行,從而解決困頓之局。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吾輩青年躬逢盛世,當挾發聲以破舊,抱沉默以穩行,方可于困局中開新局,助力民族復興。
【陜西漢中中學高三(1)班】
◆點評
作文抓住核心關鍵詞“沉默”與“發聲”進行辯證的、全面的選材,在三個分論點部分合理運用論據,充分闡述了“沉默”與“發聲”的利弊,例證豐富。選材既有歷史事件,又有社會現實,二者結合進行了縱向與橫向的論證分析,體現了較強的思辨能力。
【夏毓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