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濤 羅紅
應考錦囊
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屬于高考現代文閱讀的一種形式,文體特點比較鮮明,考生在閱讀時要注重其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抓住了這些關鍵,在做題的時候才能夠得心應手。論述類文本閱讀題側重于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讓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捕捉語言信息,主動獲取知識,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統、透徹地弄懂相關社科知識。所以在具體答題時,考生要注意聯系文意,抓住論述邏輯,結合語境完成信息篩選與整合。
1.找出區間
對于具體詞句的理解和分析題,考生要尋找到選項所在的區間,然后一一核對??忌诶斫?、分析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聯系上下文意對選項說法進行推斷。
2.尋找標志
命題者一般會就文本具體語境中有分歧的內容設置選項,因此考生一定要關注文本中表判斷、否定、兩面性的標志詞,然后將選項與文本內容進行核對。
3.句群關系
很多時候,考生僅僅是在文中找選項而已,這就容易忽略了選項所傳遞的關聯信息,因此一定要注意選項與文本中前后句子的關系是否正確,特別是選項中是因果關系,而在原文中是并列關系的情況。在判斷正誤時必須注意“因此、因而、所以”等表示因果關系的詞語。
4.分析推理
這類題很難在文中找到答案,考生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篩選、組合、分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選擇題,在這個過程中,考生要考慮選項是不是根據文章內容推理的。尤其是那些無中生有的內容,往往與文章內容或者主旨聯系不上,即使是推理,也難以得出這個結論。一種是主觀題,考生要對篩選出的有用信息,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推理。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鄰邦異族的定居農耕文化。世代相傳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自立的傳統美德。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培養出他們濃厚的戀土情結。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們悲愴的心靈得以慰藉,在屬于自己的樂園中,他們感受著生活的快樂,盡情釋放熱情并深深地熱愛著它。正是這難以言表的微妙關系,無形中生發出一種強大的束縛力,使整個民族產生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也實施了一系列促進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編制起來,固著在土地之上,封建社會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穩定。從勞動者個人來說,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開山墾地、種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時,鄰里和睦,互幫互助,這一切創造了一幕幕讓人艷羨不已的田園牧歌場景。
在農耕社會,個體勞動者自給自足、任勞任怨的意識以及自古以來“男耕女織”社會分工的影響下,必將產生與之相應的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單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種完美農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這種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情感意識也將是樸素的。無論富有抑或貧窮,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識促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互愛互助、不離不棄。首先表現于農事詩中的便是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勞作、夫唱婦隨、尊長教幼的溫馨場景,如:“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餳,鄰翁宰牛鄰媼烹。插花野婦抱兒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飽不知夜,裸股掣肘時歡爭。去年百金易斗粟,豐歲一飲君無輕?!保◤堮纭短锛摇菲涠┒济鑼懥肃l村田家躬耕勞作、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和諧共處的幸福生活。又如,陳藻的《田家婦》:“蒔秧郎婿晚歸來,白面勻妝是乃妻。笑說福唐風俗惡,一田夫婦兩身泥?!痹娭醒笠绲那楦惺拐麄€勞動過程充滿諧趣美。再如,陳造的《田家謠》:“麥上場、蠶出筐,此時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麥地皆青秧。陰晴隨意古難得,婦后夫先各努力。倏涼驟暖繭易蛾,大婦絡絲中婦織。中婦綴閑事鉛華,不比大婦能憂家。飯熟何曾趁時吃,辛苦僅得蠶事畢。小婦初嫁當少寬,令伴阿姑頑過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貯二麥饒絲綿。小婦莫辭擔上肩,卻放大婦當姑前?!闭宫F了一家人和睦共處的生活場景,其中不乏輕松愉快的氛圍,生活氣息濃厚。
宋代生產力迅速發展,整個社會處在極速前進的步伐中,農業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家庭是由勞動個體組成的生產單位,只能以勤勞的雙手來創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生產的生活方式,將強烈的家庭觀念深入每個人的內心。他們不僅共同創造幸福、共享天倫之樂,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許多農事詩將筆觸伸向現實壓迫下農民苦難生活原狀,不假雕飾地刻畫了農民的悲苦心酸,讓人不忍卒讀。然而,更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的則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種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堯臣的《汝墳貧女》:“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愴。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質無以托,橫尸無以葬。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體現了農人相依為命,強烈的家庭意識。這首詩也記載婦女的哀怨,進一層說私家也“毀”了,連父親都折磨死了,自己沒依沒靠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表現邊疆戰亂之時,農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舉家遷徙的艱難生活歷程。而呂南公的《老樵》:“街東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厲聲喚。低眉索價退聽言,移刻才蒙酬與半。納樵收值不敢緩,病婦倚門待朝爨。”以立于門口等他的“街東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婦”形成明顯的對照,刻畫老樵夫艱苦的生存境況。“病婦”的存在非但是其艱苦命運的累贅,也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堅強生活的勇氣。這些詩作紛紛以樸素感情作結,將詩歌的整體情感基調予以升華,使其深層文化意蘊更加耐人尋味。
(摘編自韓梅、孫旭《宋代農事詩的文化闡釋》)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使整個民族產生安土重遷的思想,形成了定居農耕文化,進而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自立的傳統美德。
B.農耕社會中,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單位的產生,受勞動者個體意識和自古以來“男耕女織”的傳統社會分工共同影響。
C.農業在宋代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其他階層的關注,與當時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以及人們強烈的家庭觀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農事詩既關注農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關注他們在現實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層文化意蘊觸動人心、耐人尋味。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讓人艷羨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農民對中國農民辛勤耕作、和諧互助創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羨慕。
B.“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業耕作,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情感意識樸素而又豐富。
C.文中多處使用引號,它們的作用不盡相同,除了標示引用的內容和特定稱謂外,還有對特定內容的強調等。
D.《芣苢》描繪了古代勞動人民從采獲到收盛再到滿載而歸的情景,就情感而言,與本文第二段的表達相近。
3.下列與本文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農耕社會中的農民安土重遷,一年四季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這體現出中國社會的鄉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農耕生活的苦難,也進一步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C.農事詩中描寫的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分工合作的勞動畫面,體現了鄉土社會“男女有別”的特點。
D.人類行為往往具有一定動機,農民為了豐收而努力辛勤勞作,其實也滿足了自己主觀生存的欲望。
4.中國農民具有濃厚的戀土情結,請根據文本分析原因。
答:
5.宋代楊萬里《插秧歌》描摹勞動的場景,表現出勞動之美,請根據上文作具體分析。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