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索朗 田率
蝴蝶效應,即混沌理論,指在一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小小的變化(如數值計算中的四舍五入)即可造成結果的偏離巨大。在中國古代兵法中,也有能引發蝴蝶效應的奇謀妙計。
夏,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1~17世紀。據《竹書紀年》《史記·夏本紀》等史書記載,黃河中游一個強大的部落聯合體首領禹(“禹”為后人稱號,相傳禹本名為文命)死后,其子啟以暴力奪取了領袖之位,建立了夏王朝,夏的核心區域為今河南省一帶。
公元前17世紀,夏桀(“桀”為后人稱號,相傳桀本名為履癸〔guǐ,為十天干之一,夏商時期的王族和貴族的名字多與十天干相連,學術界將其稱為“日名”〕)不理朝政,逐漸失去了對各部族的掌控,今河北、河南一帶的商人逐漸強大起來。商部族的重臣伊尹向領袖湯(相傳湯本名為“履”,后又稱商湯、成湯)提議,用抗貢和攻打其他方國的方式試探夏如今的兵力和號召力。
湯聽取了伊尹的建議,開始尋找種種借口拒絕納貢,還出兵征服了夏、商之間的葛(位于今河南省東部商丘市寧陵縣北部)、韋(即豕〔shǐ〕韋,位于今河南省北部安陽市滑縣東南部)、顧(即鼓,位于今河南省東北部濮陽市范縣東南部)。地處韋、顧北部的昆吾(位于今河南省濮陽市)首領派人日夜兼程,告知了桀這一情況。桀十分惱怒,調動“九夷之師”(指生活在東部的多個夷族部落)伐商。
湯本想伐昆吾、征東夷,進而攻夏,卻被伊尹阻止了。伊尹說:“九夷此時還聽從桀的調遣,時機尚未成熟,我們不會取得勝利的,不如先派遣使者入貢請罪,等待更好的時機吧?!庇谑菧樟吮⒆屖钩紟е暺啡ハ蜩钫堊?,這一舉動讓桀放松了警惕。

湯,商朝開國君主,又稱成湯、武湯、天乙等
湯派伊尹前去夏都斟鄩(zhēn xún,應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洛陽市境內)打探夏的虛實,伊尹發現時機已到,夏桀已失去對局勢的掌控。于是第二年,湯故技重施,再次拒絕納貢,并出兵擊敗了昆吾。桀更加憤怒,又想調遣九夷之師伐商,但東夷部族因夏連年用兵,勞民傷財,因此拒絕出兵。結果,桀只征集了幾個方國的軍隊。伊尹說:“此時的夏已經失去號召力了,我們可以伐夏。”
兩軍交戰后,桀首戰失利,他重整隊伍,與商軍相會于鳴條(位于今河南省東北部新鄉市封丘縣東部,一說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夏縣西部)的原野之上。戰前,湯在現場召開了振奮人心的誓師大會,作下歷史上著名的伐桀檄(xí)文——《湯誓》(載于《尚書·商書》)。
湯大敗夏軍,桀狼狽逃竄,后奔逃至南巢氏(南方巢居氏族,居住于今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北岸),最終死在這里。湯占據了夏的領土,在此之上建立了商王朝。
190年,東漢末年,董卓擁兵入洛陽,廢黜少帝劉辯,另立其弟劉協為帝,即為漢獻帝。此舉引得天下嘩然,于是董卓挾持漢獻帝西遷至長安,漢末動蕩自此展開。3年后,董卓在長安兵變中被殺,關中(今陜西中部地區)一片混亂,各路勢力你來我往。
219年農歷正月,劉備率大軍進軍漢中(今陜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其西部與甘肅省接壤),在陽平關(今陜西省漢中市勉縣西部,南臨漢水,為漢中盆地西部的門戶,是川、陜交通的要沖)與曹軍大將夏侯淵對峙。
地形對劉備很不利,關口步道極窄,他的軍隊只能擺出數百米的陣勢。夏侯淵只需死守陽平關,就能將劉備阻擋在漢中盆地之外。兩軍在此長期對峙,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劉備向南渡過百來米寬的漢水,率領軍隊冒險登上了海拔800多米的定軍山。
定軍山位于漢中盆地西南邊緣,是連綿山脈中的一座山峰,但它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其山腳下有大片洼地,周邊水源充沛,利于駐軍。它與陽平關遙相呼應、優勢互補,承擔著漢中地區的防御重任。
劉備拿下定軍山的舉動直接威脅到曹軍的側后方。夏侯淵坐不住了,親率大軍從陽平關向南渡過漢水,來到定軍山下,與劉備對峙。但劉備占據了地形優勢,夏侯淵只好命軍隊在山腳下修鹿砦(zhài,指用伐倒的樹木構成的、鹿角形的障礙物)做圍。
夏侯淵率人修筑南圍,又派遣手下的大將張郃(hé)修筑東圍。于是劉備派人在南圍和東圍放火,然后重點攻擊兵力較弱的張郃部,打得張郃招架不住。東圍一旦被攻克,曹軍就會被攔腰截斷,甚至有可能被全殲于漢水南岸。情急之下,夏侯淵一邊趕去南圍救火,一邊分出一半兵力援救張郃,結果無形中打亂了曹軍的部署。
劉備的謀士法正站在定軍山山頂,看到夏侯淵此舉,頓時覺得有機可乘。劉備即刻派遣手下大將黃忠自山頂突襲而下,當場斬殺夏侯淵,張郃等人只得連夜退回了陽平關。至此,定軍山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劉備也因此戰踏出了漢中之戰最重要的一步。
明末天災人禍不斷,外有皇太極虎視眈眈,戰亂頻繁,內有旱災,再加上嚴苛的徭役和賦稅,1627年(天啟七年,天啟為明熹宗朱由校年號,于1621~1627年使用),明末農民起義自陜北地區爆發。
李自成,陜西米脂人(今陜西省北部榆林市米脂縣),于崇禎(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于1628~1644年使用,朱由檢是朱由校的弟弟)初年參加農民起義軍,1636年,被眾人擁立為“闖王”。
1642年(崇禎十五年)農歷四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圍攻開封(今河南省東部開封市),這也是他第三次攻打開封。開封是當時明朝在河南僅存的重鎮,得知消息后,朝廷急忙命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岳與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人,率兵20萬(號稱40萬)、炮車1萬輛前去增援,會師朱仙鎮(今開封市西南部)。
明朝援軍兵力強大、來勢兇猛,為了不讓援軍與開封守軍合成一股,李自成采用了圍城打援的戰法。他分出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開封,自己則率主力占領了朱仙鎮西南的有利地形,形成朱仙鎮和開封兩個包圍圈。
為了切斷明軍的糧道和退路,李自成在朱仙鎮西南處沿著洧(wěi)水(今河南省雙洎〔jì〕河)挖掘了寬約一丈六(丈為長度單位,古代不同時期的“丈”長度不同,明清時期的一丈六約等于現在的5米)的深壕,環繞上百里,伺機殲敵。
明軍都是臨時拼湊的,內部矛盾重重、互不買賬,根本不聽督師丁啟睿的調遣。于是李自成兵分兩路,一路突襲位于朱仙鎮南部的虎大威部隊,以“打草驚蛇”,另一路則牽制力量最強的左良玉部隊。
虎大威部被李自成擊潰后,左良玉見農民起義軍氣勢旺盛,乘夜搶奪了其他軍營的騾馬,拼命向西南方突圍。見左良玉如此,丁啟睿和其他幾路軍隊也爭相逃命。
李自成故意給明軍放開了一條路,又立刻派精銳繞道截擊左良玉。左良玉好不容易逃出幾十里路,前面又出現了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溝,士兵只得棄馬渡溝、倉皇逃命。這時,在此地埋伏的起義軍迅速出擊,打得明軍人仰馬翻。這一戰,起義軍俘虜明軍數萬,繳獲騾馬7000余匹,軍械火器不計其數。
就這樣,李自成用打草驚蛇的戰術,成功擊潰了明朝援軍的主力。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的第十三計,作為一則成語,它比喻采取機密行動時,由于行動失密,驚動了對方,致使對方有了防備。運用在兵法之中,即強調有計劃地通過軍事佯動或偵察,以試探引誘對手變化,在變化中發現對方的空隙、發起攻擊。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很多將帥都以預先謀劃的假動作擾動敵人主力,進而奪取勝利。
打的是草,卻驚動了藏在草叢里的蛇。以計擾敵、以動亂敵,才能探知對方的真實意圖或弱點,打中“七寸”。
你還想了解哪些謀略?請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君,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讀!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