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將“兩張網”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的“牛鼻子”工程。《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指出,到202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城市,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應用體系,推動城市管理、應急指揮、綜合執法等領域的“一網統管”,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環衛工作是城市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作為環衛工作的重要一環,是城市平穩運行的兜底環節。為適應“一網統管”的城市管理要求,提升政府在終端對處理設施智慧化的監管水平和專業化的管理能力,實現管理精細化、決策科學化、服務高效化,亟需整合資源,加快終端處理設施智慧化監管建設。
北京市目前納入監管范圍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約60座。依據《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檢查考評辦法》,采取“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設施監管。現場檢查通過實地查看廠區環境、生產運行狀況、運行記錄、座談交流的形式進行,并填寫檢查記錄單。非現場檢查依托北京市環衛信息管理系統、北京市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裝樹聯”系統),對設施運行情況和作業數據進行非現場核查。
北京市環衛信息管理系統于2009年建成上線,主要用于全市環衛信息統計數據收集、匯總、分析。北京市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包括生活垃圾排放、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在終端處理設施設置進出廠車輛識別、稱重計量、視頻監控等功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建設,可對全國生活垃圾焚燒廠爐溫曲線和煙氣污染排放物情況進行自動監測。
信息數據是開展管理工作的基礎。目前,全市約有60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相關信息數據豐富,涵蓋建設和改造資料、基本概況數據、各類運行檔案、動態監測信息、成本信息等。但是,目前這些信息存放零散、不規范,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甚至歷史信息遺失也偶有發生,難以實現各類數據橫向、縱向對比分析,不能為各項決策提供強有力支撐,離數字化政府、精細化管理還有較大差距。
隨著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數量增加,工藝類型增多,設施路途遙遠,現場檢查由于人員、時間有限,無法對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重點部位進行全面和實時查看,無法了解設施各環節實際運行情況,檢查人員時間多奔波在路上,檢查效率低下。垃圾處理過程中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和各環節運行數據無法實時監測,無法實時查看除臭等設備運行狀態及焚燒爐爐溫、車間負壓等工藝參數。對于廠前車輛排隊過多、引橋坡道排隊、車速過快、作業人員未穿戴安全防護用品等安全問題,車間未密閉負壓運行、臭氣處理設施未連續運行、環境臟亂和車容車貌不符合要求等環境控制問題,關鍵工藝環節運行參數異常等停產風險,均無法實現動態預警,不能做到事前預防、及時處置,增加了后期管理成本。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與垃圾產生量基本處于緊平衡狀態,一旦某設施需要檢修或出現突發事件時,需要及時、科學、高效地對全市垃圾物流進行調度。而現階段北京市垃圾物流調度完全依靠人工核算及市、區兩級協調,工作程序繁瑣,在調度過程中無法及時掌握和準確分析各區垃圾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實際處理能力冗余度及焚燒儲料庫的剩余庫容等信息,影響垃圾調配的及時性、合理性、科學性。隨著“十四五”期間焚燒、生化垃圾處理設施的進一步建設完善,更需要實時掌握各設施處理量,實現對全市垃圾科學、合理、高效調度,以滿足對各類垃圾協同高效處理需求。
《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檢查考評辦法》條款多而復雜,涉及工藝環節多,各類工藝參數、數據量信息大,目前現場檢查仍采用手寫檢查單記錄檢查情況,后期需重新錄入電腦進行匯總和上傳照片。而考評細則條款達200余條,扣分依據來源多且錯綜復雜,考評打分工作較為繁雜、效率不高。
聚焦設施管理難點、痛點,在北京市“一網統管”建設要求及智慧環衛總體框架下,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圖像識別、模擬仿真等相關技術,通過智能終端感知設備進行數據采集,強化數據挖掘、分析及處理,實現設施管理所涉及的人、車、物、事件等要素全域覆蓋、全時監測、動態預警(圖1)。

構建設施智能監管場景應用,實現全市垃圾處理基礎數據資料的動態采集、統計、分析,為垃圾處理的綜合調度、運行管理、安全生產、輔助決策、經費核算、成本分析提供支撐。
1.建立設施基礎資料信息庫
將設施基礎信息納入智慧環衛管理一張圖,包括設施名稱、類型、處理能力、建設時間、服務范圍、服務期限、投資規模、運行單位、占地面積等設施基本屬性信息。
2.建立垃圾處理量數據庫
以北京市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各設施中央控制系統為基礎,實時獲取垃圾來源、垃圾種類、設施處理量、入爐垃圾量、儲料倉實時庫容、填埋場剩余庫容、各來源區處理量、清運單位、殘渣出廠量、滲濾液處理量、生化產品產量、沼氣處理量、發電量等數據。
3.建立視頻數據庫
在轉運站、生化處理廠、焚燒廠、糞便站、填埋場等主要工藝區域安裝攝像頭,實現現場作業24小時實時遠程監控。
4.建立工藝運行及環境監測數據庫
工藝參數主要通過垃圾處理廠感知設備和中控系統,獲取污水處理環節運行指標、除臭設備運行指標、車間負壓參數、焚燒廠爐溫曲線、生產輔料消耗量、厭氧和好氧工藝關鍵參數、殘渣含水率、甲烷含量、氧氣含量等數據。環境排放指標主要通過共享環保監測數據及聯動“12345”市民服務熱線,獲取污水排放指標、焚燒廠煙氣指標、定期監測數據、有毒有害氣體監測數據、異味投訴等信息。
5.建立運輸車輛信息庫
基于北京市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自動識別生活垃圾運輸車輛車牌號,獲取車輛運輸單位、垃圾類別、進出廠時間、載重等信息。
6.建立考核評價信息庫
考核信息包括現場檢查數據、非現場檢查數據。現場檢查數據包括檢查問題描述及照片、整改對比照片、設施概況照片。非現場檢查數據通過設施上報獲取,包括特種設備年檢證書、安全類證書、各類廠內外檢測檢驗記錄、運行記錄、殘渣外運運輸合同/協議/批復文件、堆體體積測繪報告、隱患排查記錄、安全應急演練記錄等。
1.設施遠程視頻監控
實現對全市納入監管范圍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視頻監控全覆蓋,對生活垃圾處理全過程24小時遠程實時監控,對廠區內環境臟亂、車輛排隊、車容車貌不符合要求、未按要求稱重等問題自動識別上報,對無人值守、違規操作等安全隱患問題自動識別預警,并通過手動控制攝像頭實現多方位監控,調取、回放、記錄,隨時掌握各車間運行情況,保障各環節安全平穩運行。
2.設施運行數據實時監測
實現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中主要運行數據和產物數據的填報與自動上傳,實時查看設施生產、除臭等設備運行狀態及焚燒爐爐溫、車間負壓等工藝參數。實時查看運行工況及排放指標,廠區環境監測超標自動上報。在除臭方面,通過與異味風險點、除臭措施對比判斷,預警異味擴散風險,聯動“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市民投訴,提示屬地開展現場核查處理、設施加強除臭措施。通過物料消耗數據長期積累,可以評價設施成本管理情況,并作為定額修編依據。最終根據設施運行綜合數據開展運行績效評價。
3.生活垃圾智能物流調度管理
根據各設施運輸距離、處理成本、處理能力、運行工況等自動計算出最優方案,通過系統向各區城管委、各生活垃圾運輸車輛和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下達調配指令,實現市、區(市級公司)、設施對所屬運輸車輛的調度和應急指揮,形成四級聯動的管理體系。根據各類垃圾處理量、處理價格等因素實現各區各類垃圾處理費用實時結算。
4.設施智能考核評價
實現各屬地和各垃圾處理設施電子化考核,考評情況匯總,考評結果智能分析,自動生成考核分析月報,考核結果、問題整改要求自動推送,并及時進行問題整改情況反饋,實現閉環管理。實現監管方式由全面檢查轉變為應急檢查,針對遠程監控發現問題和市民投訴開展重點檢查。
目前多數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都安裝了工藝運行參數中控系統、污水排放在線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焚燒廠安裝了“裝樹聯”系統,但各系統分屬不同行業部門,由不同項目公司建設、管理,無法互聯互通。建議加強相關行業部門統籌協調,實現數據共享。
目前,系統建設管理相關制度體系尚不健全,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建議制定配套的設施建設標準,依托相關制度推動各區、各設施共同實施設施信息化建設。
需要針對管理需求,研究實現的技術與方法,提供科學、實用、可靠的監管方法工具,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耗電量、溫度、料倉負壓、關鍵藥劑投加量等數據接入系統,實現數據實時查看、智慧化預警和問題自動獲取,減輕人員坐崗值班壓力。在梳理管理運維流程基礎上,研究如何“讓數據說話”,實現動態服務。但目前該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數字化層面,以期實現信息數字化表達和管理,屬于智慧化最基本的層次。未來需要將其融入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的技術手段,突破技術瓶頸,進行集成化、智慧化層面的提升,實現全面感知、智能監測、隱患預警、仿真模擬等智慧化管理。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