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垃圾分類是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建設文明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2000年,我國確定了8個城市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在46個重點城市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各地市相繼鋪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階段,生活垃圾分類進一步推廣到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截至2020年年底,46個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6.2%。目前,我國21個省(自治區)的173個城市出臺了垃圾分類方面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其他地級城市加快推進分類體系建設,地級及以上城市居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2.6%。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同時還存在生活垃圾分類參與度不高、知曉率未能轉化成實際行動、生活垃圾混投混裝混運、無法對生活垃圾投放進行全生命周期追蹤等一系列瓶頸問題亟需研究解決。
為綜合評估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瓶頸問題,研究解決路徑,采取全面評估和重點評估相結合、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過程評估和效果評估相結合、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方法,重點分析該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全面檢查4個方面主要目標進展,綜合評估10個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1)。對生活垃圾分類的6大主要任務具體落實情況進行總結評估,研判發展趨勢,提出對策建議。

逐步搭建市域統籌、過程監管、社會帶動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模式。截至2022年年底,該市已初步形成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鏈條垃圾分類處理體系,該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6%、分類投放公眾知曉率100%(表2)。

從評估結果看,建成區目標實現情況總體良好,10項單項指標中,8項指標完成預測指標,完成率80%;其中6項約束性指標中,有5項達到預測指標,完成率83%(圖1)。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需要黨委政府、社區和居民等3個層面的主體協同推進。建立“市—縣(市、區)—街道(鎮)—社區—責任主體單位—個人”六級責任人制度和五級聯動機制。建立考核評估機制,將市、區生活垃圾分類列入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和精神文明測評體系。組建考評隊伍對垃圾分類責任主體進行全面考評。
編制生活垃圾分類方面專項規劃;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分類獎勵辦法等多份配套政策文件;發布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置及作業省級地方標準;出臺關于建筑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居住區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設施建設及運行管理、大件垃圾管理等行業管理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夯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管理體系。
持續全面鋪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各生活垃圾產生源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攻堅行動,從分類意識習慣養成、分類設施合理配置、分類收運科學銜接等方面逐個突破,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成效逐步顯現。
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設施改造,將投放收集設施建設納入新建構筑物建設項目實行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按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要求,配齊4類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車輛。截至2022年年底,已配套建成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相銜接的生活垃圾轉運、暫存、處理等設施,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和分類全量處置目標(表3)。
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不斷推進,農貿市場、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由20%提高到80%、全市垃圾分類公眾知曉率由30%提高到2022年的99%,公眾參與率達89%。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工作指引,指導全市城管執法隊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執法,聚焦分類各環節開展專項集中督辦,重點查處社會單位在分類投放、收運環節存在的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勸引導”剛柔并濟彰顯執法力度和溫度,有效規范生活垃圾分類行為。
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質量不高是現階段生活垃圾分類的難點之一,其中,廚余垃圾分類質量不高,對后續處理設施的穩定運行也將產生不利影響。居民從知曉到轉化為行動還需社會氛圍和鄰里帶動,居民從知曉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參與度還不高。
生活垃圾分類“投收運處”全流程監督檢查工作機制、行業融合發展機制、相關行業協會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主體責任落實力度不足,市、區、街道、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機制還不完善。執法檢查工作以教育勸導為主,執法頻次和力度有待加強。
“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的“兩網融合”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及回收利用的重要載體,分揀中心又是現階段“兩網融合”的關鍵節點。再生資源回收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短板。
宣傳形式有待創新,個別活動宣傳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缺乏新意,未能準確把握目標受眾的需求和興趣點。宣傳內容質量有待提高、吸引力有待提升。宣傳活動亮點不足,未能形成品牌記憶。
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四級黨組織常態化聯動,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社會治理網格化重要內容和居民自治制度。完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工作機制、廚余垃圾分類收運處理技術指南、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制度等。建立全流程持續監測工作機制。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前端投放—中端收運—末端處置”全過程監督評估機制,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行業與相關行業之間的融合發展。
建立可回收物收集、轉運、處理全流程標準、規范。以再生資源企業分揀中心為依托,并將生活源再生資源數據實時共享,研究建立可回收物統計系統。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和分揀中心建設。
加快推進居住區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設施改造、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工作和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設施改造升級項目建設,對不符合分類需求的中轉貯存設施進行優化升級。優化車輛配置、轉運方式、收運路線,提升轉運效率。
居民視角下,宣傳力度是影響生活垃圾分類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需持續創新方式、加強宣傳。增加宣傳活動的趣味性,提升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深挖生活中關于生活垃圾分類的故事,廣泛宣傳,引發群眾共鳴。深入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進課堂、進家庭等校園知識普及和互動實踐活動。抓住關鍵少數,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黨校主體班課程,納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訓課程。
嚴厲查處“先分后混”“混收混運”行為,落實獎懲并舉。一方面,可參考北京市、上海市等模式,建立積分獎勵模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另一方面,可從執法端入手,提升垃圾分類的法律權威,強化垃圾分類被動行為模式的養成,并逐步過渡到主動分類投放模式。
智慧管理體系是提高環境治理效率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支撐,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一網統管”建設,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智慧管理系統,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收集點、轉運站、末端處理設施等實施智慧化管理,逐步實現“一網統管”精細化管理,破解分類質量不夠高等難題。
參考文獻
[1]劉祎諾,胡國杰,王茗.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研究[J].當代化工研究,2023(8):80-82.
[2]尚奕萱,梁立軍,劉建國.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得失及其對中國的鏡鑒[J].環境衛生工程,2021,29(3):1-11.
[3]張黎,張思夢,仲璐,等.我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統籌推動策略研究[J].城市管理與科技,2023,24(2):52-55.
[4]劉建國.垃圾分類:實現系統推進、多元共治的中國式現代化[J].城市管理與科技,2023,24(2):10-13.
[5]中國建設新聞網.持續發力 久久為功 以務實行動和舉措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轉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寧波召開[EB/OL](2024-05-23)[2024-09-10].http://www.chinajsb.cn/html/202405/23/40347.html.
[6]鈐旭,陳鵬鵬,謝鵬程,等.一種社區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基礎設施體系及其實施方案[J].環境工程,2024,42(2):239-246.
[7]何怡,鐘愛軍,李香萍.城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高績效路徑研究:基于北京市100個社區的組態分析[J].環境衛生工程,2024,32(1):87-93+98.
[8]郭任宏,徐長勇,宋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J].環境衛生工程,2023,31(4):107-113.
[9]劉婷婷,張前,曹婧,等.分類政策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進展與挑戰[J].環境衛生工程,2023,31(5):99-105.
[10]張黎,李健雷,陳冰,等.城鄉生活垃圾分類體系構建的新模式研究[J].環境衛生工程,2023,31(5):121-123.
[11]陳紅忠,劉榮杰,李水坤,等.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體系的完善[J].環境衛生工程,2021,29(6):82-87.
[12]趙婷婷,馬慧民,邰俊,等.不同視角下的居民垃圾分類影響因素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環境衛生工程,2023,31(3):102-107.
[13]蔣霞,于麗,張玥,等.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執行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23,16(3):24-28.
[14]李信茹,周民,米屹東,等.智慧環保體系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1,11(5):992-1003.
[15]仲璐,何晟,范延軍,等.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精細化管理關鍵技術研究[J].環境衛生工程,2023,31(5):115-117.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