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細雨淅瀝,贛南大地,草長鶯飛。田埂上,荒坡地,小路邊,艾草和其他所有無名的小草一樣,拱破地皮,吐露嫩芽,一簇簇,一片片,綠茸茸,鮮嫩嫩,水靈靈,放眼望去,滿眼蔥蘢。近前細聞,撲鼻清香,和著春天新翻的泥土氣息,撩撥著經過一個冬天的人們,刺激著吃多了大魚大肉的味蕾。一年一度摘艾草做米粿的時節到了。
艾草極其普通,隨處可見。但就是這樣毫不起眼的路邊野草,經過勤勞質樸的客家人一番搗鼓,就變成了人們心底的野奢美味—艾米粿。
艾米粿,顧名思義,就是用新鮮艾草和著大米粉或糯米粉做成的小吃,頗得客家人的青睞,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是從小吃到大。
這道小吃源起何朝何代,無法考證。民間有一種說法:晚清時期,有個人稱艾嫂的女子擺了個小茶攤,為招徠顧客試著用艾葉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餡、形似哨子的點心應市,結果這點心大受歡迎,遠近聞名。有一個儒者慕名品嘗后對其贊不絕口,遂問品名,艾嫂無言以答。儒者戲說點心原料是艾草,又是艾嫂做的,就叫“艾米粿”吧!就這樣,這道民間小吃流傳至今,成為春季應時佳點。
艾米粿的制作其實并不復雜。野外采摘鮮嫩的艾草清洗干凈后,放入鍋中大火煮爛,這是做好這道美食的關鍵。記得煮的時候一定要加小蘇打粉,這樣艾草更易煮爛;一定要把握好火候,當艾草葉脈煮至軟爛時起鍋,起早了艾草不爛吃起來抽絲,起晚了艾草會老口感差。
艾草煮爛撈出控水,加入適當比例的糯米粉、大米粉,趁熱揉成面團,這是人們所說的青團。而在贛南,客家人會在青團里包裹不同的餡料,或甜或咸,可素可葷,早年老一輩甚至會在里面包上一枚錢幣,并捏成餃子、元寶等各種形狀,一方面以區分不同口味,另一方面圖個好意頭。
在贛南,絕大部分縣市的艾米粿以蒸為多。蒸熟的艾米粿由淡綠色變成墨綠色,油光發亮,清香撲鼻,軟糯甘甜,色、香、味、形俱全,令人垂涎欲滴。而地處贛南之西的崇義縣,人們更喜歡油炸艾米粿,其外表金黃酥脆,里面香氣四溢,軟中兼韌,口感甚佳,讓你恨不能一口一個吃個夠。
艾米粿風味獨特,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而且有養生保健的功效。據古醫書記載,艾草“能灸百病”,不僅有溫經、祛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抗過敏等藥用價值,還有驅蚊避邪的功效。
小小艾米粿,看似很平常,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它不單單是種美味可口的小吃,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春天的味道,更是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故鄉的味道。
歲歲春草生,艾草飄香月。走走走,快快放下手頭的一切,約上三五好友,帶上家人孩子,走進綠野田間,采一把新鮮純天然的艾草,做一份滿是春與愛的艾米粿,好好犒勞自己和家人,享受那份與眾不同的春天吧!
(江西? 陸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