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根源。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從而使身體調節血糖的能力下降。出現胰島素抵抗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身體內脂肪堆積,尤其是內臟脂肪的增加。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主要是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出現胰腺脂肪浸潤等情況導致。換句話說,體內脂肪堆積和持續能量過剩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的飲食管理策略,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情況,恢復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從而促進2型糖尿病逆轉。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相關知識:
策略一:控制攝入總能量的水平
控制人體攝入總能量水平的方法主要有限制能量飲食和間歇性斷食兩種,這兩種飲食模式均具有調節糖脂代謝的作用。
1.限制能量飲食
限制能量飲食是一種治療性飲食模式,一般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有利于減重和促進2型糖尿病的逆轉。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3~5個月內每天攝入3465~3583千焦能量,然后再轉為結構化飲食,經過1年的觀察,有24%的患者減重超過15公斤,這部分患者中有86%的患者達到了逆轉標準。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限制能量飲食模式后,需要逐步恢復到常規的飲食模式。一般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每日適宜攝入能量見表1。
②可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MI)評判成年人的體重是否正常, BMI<18.5公斤/米2為體重過低,18.5公斤/米2≤BMI<24.0公斤/米2為正常體重,24公斤/米2≤BMI<28公斤/米2為超重,BMI≥28公斤/米2為肥胖。BMI=體重(公斤)/身高(米)2。
常見的限制能量飲食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
(1)限能量平衡膳食:在限制能量攝入的同時保證基本營養需求的膳食模式,其宏量營養素(糖類、脂類、蛋白質)的供能比例應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3種方法控制能量:①在適宜攝入能量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遞減(共減少30%~50%);②在適宜攝入能量的基礎上每日減少2100千焦能量左右;③每日供能4200~6300千焦。
(2)低能量膳食:在滿足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這五大營養素的基礎上,適量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將適宜攝入能量減去30%~50%的膳食模式。
(3)極低能量膳食:通常指患者每日只攝入1680~3360千焦能量,主要來自蛋白質,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受到嚴格限制。患者采取極低能量膳食模式,機體處于饑餓狀態,體重減少較快,但有誘發痛風的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快速地估算食物的能量,可以參照表2。
由表2可知,糖尿病患者根據每日適宜攝入能量,可以快速估算出各食物的組分。比如,1個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每日攝入3453千焦能量(每份食物377千焦,共需9.2份食物),可以這樣搭配食物:谷薯類4份、蔬菜類1份、肉蛋類2.7份、油脂類1.5份。根據不同類別食物的份數,可以快速計算出所需食物的質量:①谷薯類(4份)。大米25克/份×2份=50克,甘薯(干重)25克/份×2份=50克(鮮甘薯含水量70%,50克折算鮮甘薯為167克)。②蔬菜類(1份)。蔬菜500克/份×1份=500克。③肉蛋類(2.7份)。魚肉50克/份×2.7份=135克。④油脂類(1.5份)。菜油10克/份×1.5份=15克。
2.間歇性斷食
斷食是指一段時間內停止進食,利用體內的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間歇性斷食是指斷食與進食交替進行。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間歇性斷食時,應做好以下準備:首先,戒掉吃零食的習慣,要明白飲食的作用是維持人體健康,而不是滿足口欲;其次,事先對采取間歇性斷食模式后早期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患者會感到饑餓、易怒和難以集中注意力等,有充分的認識和心理準備,這些副作用一般會在1個月后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間歇性斷食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日內斷食:每日斷食16~18小時,即在16~18小時內不吃任何食物,6~8小時內進食。患者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逐步過渡進行:第1個月,每周5日,每日 10 小時進食期;第2個月,每周5日,每日8小時進食期;第3個月,每周5日,每日6小時進食期;第4個月,每周7日,每日6小時進食期。
(2)“5∶2”間歇性斷食:每周5天正常飲食,2天選擇低能量或極低能量膳食模式。采取此方法時,患者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逐步過渡:第1個月,每周有1日攝入3767~4186千焦;第2個月,每周有2日每日攝入3767~4186千焦;第3個月,每周有2日每日攝入3139千焦;第4個月,每周有2日每日攝入2093千焦。
3.注意事項
(1)預防營養不足
限制能量飲食與間歇性斷食都屬于非常規的飲食模式,2型糖尿病患者在執行這兩種飲食模式期間,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患者應該定期到醫院讓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評估自己身體的營養狀況,注意基本營養元素的供應,以確保身體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
(2)預防低血糖反應,減輕饑餓感
患者在采取限制能量飲食模式或間歇式斷食模式期間,如果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容易引起低血糖反應和產生饑餓感。因此,為預防低血糖反應和減少饑餓感,患者應盡量避免進食高碳水化合物。
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在應用磺脲類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時,不能采取上述飲食模式。否則,容易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反應。
策略二:以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和粗加工食物為主
1.認識食物的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全稱為“血糖生成指數”,是指在標準定量下(一般為50克)某種食物中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2個小時內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對速度。根據升糖指數的高低,可將食物分為低升糖指數食物、中升糖指數食物和高升糖指數食物3類。其中,低升糖指數食物是升糖指數低于55的食物;中升糖指數食物是升糖指數為55~70的食物;高升糖指數食物是升糖指數超過70的食物。
一般低升糖指數食物在胃腸中停留時間長,被吸收率低,轉化為葡萄糖的速度慢,血糖升高慢,人體有足夠的時間調動胰島素的釋放和合成,使血糖不致飆升。而高升糖指數食物進入胃腸后消化快,被吸收率高,轉化為葡萄糖的速度快,體內血糖迅速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選擇食物時,應盡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維持體內血糖穩定。
2.如何在飲食中降低升糖指數
(1)合理搭配食物
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改善人體攝入食物后的升糖情況。比如,饅頭的升糖指數為88.1,屬于高升糖指數食物,饅頭與芹菜炒雞蛋搭配后的食物升糖指數為48.6,饅頭與醬牛肉搭配后的食物升糖指數為49.4,二者均屬于低升糖指數食物;面粉為高升糖指數食物,將其與芹菜搭配,可做成低升糖指數食物芹菜豬肉餡包子(升糖指數為39.1)。
(2)調整烹飪方式
對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在烹飪過程中,加熱使其糊化后迅速冷卻,或將其儲存在冰箱內,都可增加其中抗性淀粉的含量。人體對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消化吸收速度慢,食用后不會使體內血糖迅速升高,有利于維持體內血糖穩定。因此,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適合2型糖尿病患者食用。
(3)改變進食順序
相關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適宜先進食纖維類食物,纖維素能有效結合糖類物質,使淀粉酶解速度變慢,可降低餐后血糖含量;再進食高蛋白類食物,蛋白質可促進機體胰島素的分泌,從而降低血糖;最后進食碳水化合物。一方面,患者此時可能已有飽腹感,進食量明顯減少;另一方面,纖維類、蛋白類食物會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胰島素分泌增加。此時進食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會減小。
需要注意的是,攝入低升糖指數食物,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攝入過量了,也會導致體內脂肪堆積,加重糖尿病病情。(未完待續)
(江西中醫藥大學? ?查青林? ?郵編:3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