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聶菲璘
中華文明之所以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古圣先賢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在這一前提下革故鼎新、與時偕行,因而培養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
把握中華文化的精髓—道德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道德”。
“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也指自然而然、本來如是的規律。古人常用“天道”來體現這種恒常不變的、本來如此的規律。《論語》記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雖無言,但人可以從四季的變化中,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觀察到一種規律的存在。例如,從四季的變化中,觀察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規律。“道”其實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周易》記載,古圣先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觀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律)的基礎上,圣人提出了具體的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理常法。
什么是“德”呢?古人說“德者,得也”。《說文解字》把“德”解釋為獲得之“得”,兩者是相通的。有德之人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其實就是得到了“道”。中國人經常說的“得道之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是“德”。“有德”之人的表現就是“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從外在的方面看,他可獲得眾人的支持與幫助;從內在的方面看,他獲得的是心靈的安寧。因此《論語》中說“君子坦蕩蕩”。君子還在學道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像圣人成為“得道之人”,但已能體會到坦蕩蕩的狀態。
可見,通過學道成為一個有德之人,對于個體而言,可以安身立命,享有坦蕩幸福的人生;對于國家而言,可以經世致用,實現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荀子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順著天地自然之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道理是恒常不變的,歷久彌新;而體現和落實這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則可隨時代發展而加以適當取舍和創新。這就是“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道”是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依據道而治理,就可以達到得道者多助、順天者昌的效果,還可以超越特殊而達到普遍,既有時代性,又有超越性。而這,也正是今人以史為鑒的重要原因。
正確處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明白應該繼承的是什么、發展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創新。在《周易》中,“易”字具有三重含義,對于回答這一問題、正確處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個含義是“變易”,世間的現象,包括人、事、物都變化莫測,所以必須懂得與時俱進,也就是要創新。
第二個含義是“不易”。只有掌握“不易”、不變規律的人,才有資格談創新。所以談創新并不是打著創新的旗幟胡作非為,結果走了彎路,交了學費,還找借口說創新就免不了交學費。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第三個含義是“簡易”。大道至簡,道簡易行。創新的結果要簡單、易行,通俗易懂。例如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可以概括為八個字,被稱為“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的每一個德目只有一個字,簡單到了極致,所以容易記憶,也容易在社會上普遍推行。
從“易”字“一名三易”可知,“不易”的是“道”、規律,變易的是表現形式、表現方式。例如《周易》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規律可以從自然現象中得以觀察: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這個規律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一樣,自古至今都是不變的。運用到世間人事的變化,“富不過三代”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表現,這就是不易之“道”。什么是可變的呢?在古代“富不過三代”,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規律,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因為缺少了家教的承傳,“富不過三代”變成了“富不過兩代”,甚至“富不過一代”,但這仍然體現了“一陰一陽之為道”“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規律。所以,這個規律是不變的,表現形式是可變的。我們要繼承的正是這種規律性的“道”,要創新的是它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
再如,月餅作為中國的傳統食品,一直延續到今天,月餅的名稱是沒有變的,但是,月餅的餡可以隨著人們口味的變化,增添一些新品種,像是巧克力味的、咖啡味的,這個口味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推陳出新,進行創新。但是,月餅仍然被稱為月餅。如果把月餅變成了蛋糕,那么作為中國的傳統食品,便無法承傳下去。
對于中華禮儀文化的傳承,也是如此。《論語》中記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意思就是說,用麻做帽子,這是符合禮的規定的。現在改成了用絲帛制作帽子,這是為了節儉,因為節儉,孔子可以從眾,即可以把麻制的禮帽,改成絲帛來制作。這是因為尊重了禮的本質,革新的是禮的表現形式,而且這種創新是符合“道”的。又如,孔子說:“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以前臣子去見君主時都是在堂下就開始禮拜,結果現在變為到了堂上才禮拜,這是驕慢的表現。那么即使大眾都已經改為到了堂上才禮拜,但是我不能夠依從眾人的禮儀,依然是在堂下禮拜。因為禮的本質內涵就是表示恭敬。如果這樣行禮沒有了恭敬心而變得驕泰,雖然眾人都這樣做,孔子也并沒有一味地去盲從。
以上案例,對于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應當弘揚什么,拋棄什么,辨別精華與糟粕,深具啟發。
在弘揚傳統文化要秉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但在實踐中,要辨別取何精華、棄何糟粕時,如果不深入思考,就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有人對經典并沒有深刻認識,就認為它是糟粕,實際上是因為自己沒有對經典的透徹理解,結果把沒有看懂或誤解的內容當成是糟粕去加以批判,就會大錯特錯,甚至把精華的內容當成糟粕拋棄了。所以,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要輕言批判,盲目創新,一定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深刻理解古圣先賢深意、把握恒常不變之大道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
中華文明創新性的集中體現—革故鼎新、與時偕行
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強調與時偕行、革故鼎新的創新性。早在《周易》中就有《革》卦與《鼎》卦,后世將其合二為一成為“革故鼎新”這一成語,表達除舊用新的意思,與因循守舊相對,彰顯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創新性。根據《周易》的記載,《革》卦排在《鼎》卦之前,《井》卦之后,“《井》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可見三個卦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關系。自其表面觀之,革、鼎指的是除舊布新,改革進取;究其本質而言,革、鼎蘊藏著窮則變、變則通的深刻內涵,寓意唯有變通才能日新又新,成就長久之業。
革故鼎新即是除舊布新,打破“生死”線性發展,實現日新又新之“生生”的內在力量。《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體現的正是革新作為發展的動力。從廣義上講,《周易》六十四卦,無論是一卦之內還是兩卦之間,都包含著變革之力。
《革》卦和《鼎》卦是《周易》集中體現具有變革精神的卦,詳細闡述了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革》卦卦辭曰:“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據《周易全解》,卦辭說明了變革的成功前景和必備條件。變革舊事物并非輕而易舉之事,需要長期的努力,必須持之以恒,不急不躁,贏得人們的理解和信任,而且必須堅行正道,那么即使曠日持久,無論歷經多少艱難險阻,變革終將成功。
《革·彖》云:“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天地之道,陰陽升降,溫暑涼寒,迭相變革,然后四時之序皆有成。從天道以明人事。夏桀殷紂,兇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商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因此是順乎天而應乎人。
又據《誠齋易傳》,“革而不信”,革而“有悔”,則如勿革。如何能“革而信”“革而當”?那就要做到未革而民愿之,將革而民從之,相慶其舉于既革之后,這樣就能做到“革而信”“革而當”。天地得此理,故革而四時成;湯武得此理,故革而天人悅。任何變革都必須順天應人,行于正道,才能成功。這里需要強調,變革、創新不能向悖于“道”的方向發展,否則發展越快,離道越遠;離道越遠,也就離滅亡越近。
革為去故,鼎為取新。《鼎·彖》云:“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圣賢。”木上有火,這是烹飪之象,鼎是烹飪調和的器具。把生的食物烹熟,這就是形成新的東西。木火相因,金在其間,調和五味,所以養人。除舊布新,人人用之。圣人用鼎烹飪食物,其意義在于享神和養人,享神養人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享上帝和養賢。郊天用特牲,用鼎烹飪之,故曰亨不曰大亨;而養賢之禮貴豐,曰大亨。郊天與養賢之禮的區別,其含義也深。禮主敬,祭祀要盡至誠恭敬之心,外在的形式只是儀,關鍵是要引發內心之敬。而養賢則不同。養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養民。任人唯賢、選賢舉能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政治傳統。尊賢是這其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尊重賢才,才能獲得賢才的支持和輔佐,養賢之禮貴豐,也是昭示天下以求賢。
自然界是一個不斷變革的有機體,人類社會也處在不斷變革之中。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是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助推器,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它不僅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推動國家治理不斷完善,也使文明在綿延賡續中不斷進步,具有了獨特的創新性。
總之,無論是《周易》中的“天地革而四時成”,《周易·鼎》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還是《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強調要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而非陳陳相因,故步自封。自古以來,這種改革創新精神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使得中華民族勇于打破舊世界,開辟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資料卡片
據《魏書》記載:北魏高祖元宏意欲遷都洛陽,佯稱要討伐南方,于是詔令太常卿王諶筮算吉兇,得《革》卦。高祖看著卦象說:“這是湯武革命起事的卦。”朝上群臣聽了,沒有誰敢提出反對意見。任城王元澄說:“革的意思就是更改,此卦象征著君王將要順應天命和人心,革舊布新。如果是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偉大的君王得到這樣的卦,就很吉利。陛下您現在統治天下,您的光輝已經普照人間幾十年了。今天您想用卜卦的方法推測征討的吉兇如何,可以稱作是討伐叛逆,不能稱作是‘革命,因而不能算作是吉利的。”事后高祖向元澄解釋了自己的真實意圖,獲得了元澄的支持。
按《革》卦的卦象,下卦為離,上卦為兌,自下至上,有光明至于愉悅的情景。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變革都是憑借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革言三就”、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而取得偉大成就的。(據《你真能讀明白的〈易經〉》,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