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北京的冬天迎來了初雪。漫天風雪中,有人拍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在飄雪的北京科技大學校園內(nèi),有一位老人在吃力地蹬著三輪車,緩緩地前行。相關視頻一經(jīng)在網(wǎng)上發(fā)布,頓時引起了網(wǎng)友熱議,很多人都在好奇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隨后,這一謎底被揭開,畫面中的主角就是89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葛昌純。
葛昌純是著名核材料、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專家,是制造原子彈、氫彈關鍵材料鈾-235濃縮鈾的分離膜制備技術的主要研制人,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出生于1934年的他,目前依然活躍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即使下雪天也仍堅持去實驗室工作。
1952年,18歲的葛昌純從北方交通大學冶金工程系畢業(yè)被分配到綜合工業(yè)試驗所。在這里,他的科研能力和自學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20世紀50年代,為了打破西方大國核壟斷,我國開始了核武器的研發(fā),而鈾-235便是核工業(yè)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制造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對于鈾-235的濃度要求極高,需要達到90%以上。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要制造濃縮鈾-235的核心元件——分離膜。以前這項技術只掌握在蘇聯(lián)、美國和英國手中。1960年,年僅26歲的葛昌純臨危受命,成為研制乙種分離膜任務的負責人。沒有資料,沒有設備,為了看懂發(fā)達國家的專利文獻,他開始自學日語、德語、法語。為了搞懂文獻上的專業(yè)名詞,他經(jīng)常邊查字典邊看資料。最終,團隊成功攻克數(shù)道難關,于1964年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種分離膜——乙種分離膜。這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家的需要,就是葛昌純的研究方向。
當?shù)弥绹形唤淌诎殉邏旱霓k法用在納米材料的研究中,葛昌純便去考察交流。從1996年起,他敏銳地把研究方向轉向了應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關鍵材料上。回國后,葛昌純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超高壓通電技術,還在研究過程中驚喜地找到了限制納米材料長大的原因。他從中獲得靈感,并一舉解決了納米燒結的難題。如今這些納米級材料制備方法被廣泛應用在我國能源、化工、航空、工業(yè)生產(chǎn)等領域。
葛昌純平時為人低調(diào),在對待科研方面一直保持著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精神。科研之外,葛昌純將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教學工作上。自1985年加入北京科技大學以來,他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還在北京科技大學創(chuàng)辦了國內(nèi)第一個特種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開創(chuàng)了我國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事業(yè)的先河。
幾十年來,葛昌純每天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實驗室,手把手地指導研究生,已年近九旬的葛昌純,被同行戲稱為科技界的“拼命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