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把保溫杯里的化學物質倒入大海,過一周后再把海水撈上來,還能找到保溫杯里原有的化學物質嗎?”2023年12月28日,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學講壇上,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以“‘孔中看世界——無盡的科學前沿”為題作報告。習慣于拎著布袋、裝著保溫杯走上講臺的趙東元,演講不僅圍繞化學本身,還擴展到科學哲學和研究方法的探討。
“化學沒有數學那么‘精確,也沒有物理那么‘高大上,很多時候看不見也摸不著。”趙東元說,“化學家要充滿想象力,要有做探險家的能力”。
1963年6月出生于遼寧沈陽的趙東元,198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化學系,1990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93年開始,他先后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化學物理系、美國休斯敦大學化學系、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學系材料研究室從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12月回國后進入復旦大學化學系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截至目前,他培養了近百名碩士、博士研究生。
趙東元自稱為“造孔之人”,他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常思考如何在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里造孔。他在介孔材料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發明了SBA-15等介孔材料,還開創了多種合成新路線,制備了一系列熱穩定、大孔徑的有序介孔氧化物材料、高分子和碳材料。他的研究在介孔分子篩結構、外貌控制及多相組裝機理等方面都有獨到見解,為介孔材料的發展和應用作出了杰出貢獻。
自2003年起,他連續20年為本科生授課,即使出差也盡量及時返回,他的敬業精神和對學生的關心愛護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他認為,科研的關鍵包括正確的選題、好的科學方法、拋開功利的深邃思維和大膽質疑,以及科學合作和科學道德。作為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的首任院長,趙東元致力于營造一個寬容、開放、活躍、自由的學術環境,攻關前瞻性、挑戰性、高價值的科學難題。他倡導“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期待與更多科學家并肩努力,讓科學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因。
趙東元的基礎研究理念是“從0到1”,意味著突破和創新,他的教育理念、科研成就及其對化學世界的獨到見解,不僅展現了他作為科學家的卓越才華,更體現了他對科學研究深沉的熱愛和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