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卓玲
【摘要】優質的新聞稿件講究“三分寫作、七分采訪”。新聞采訪是組織一篇優秀、高質量新聞的重要環節,新聞記者需要靈活運用新聞采訪溝通技巧,結合被采訪對象的特征,獲取更真實、更有深度的新聞信息。本文從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訪的影響力入手,分析新聞記者應用采訪溝通技巧的必要性,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應用采訪溝通技巧的可行措施,以獲取高質量的新聞信息。
【關鍵詞】新聞采訪;媒體融合;溝通技巧
中圖分類號:TN9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1.031
新聞是受眾獲取社會事件、民生信息的重要渠道。媒體融合背景下官方新聞不再是受眾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新聞記者需要不斷靈活調整自己的采訪溝通技巧,充分提升新聞采訪質量。有效的采訪溝通技巧,是指新聞記者面向被采訪對象采用的高效率提問、獲取真實信息素材的方式方法,需要新聞記者結合被采訪對象的特征進行靈活應用。本文主要圍繞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用的溝通技巧進行探討,目的在于提高新聞采訪質量,保證新聞信息的傳播性。
1. 媒體融合對新聞采訪的影響
1.1 影響采訪的時效性
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促使新聞的時效性不斷增強,一條新聞很快會從大眾視野中消失。新聞記者在處理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時,需提高采訪內容的時效性,讓受眾能夠通過新聞了解事態的現狀和發展,保證新聞的傳播速度,延長新聞的時效。
1.2 影響內容的可讀性
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渠道為受眾提供了海量新聞信息。在鋪天蓋地新聞的覆蓋下,受眾不會對每一條新聞都感興趣,不會去點擊閱讀每一條新聞信息。新聞記者在處理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時,需提高采訪內容的可讀性,吸引受眾的瀏覽閱讀興趣。比如選擇受眾普遍關注的新聞焦點,跟蹤事態發展、還原事實真相;又比如選擇與受眾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的新聞,以優質的采訪內容吸引受眾。
1.3 影響受眾的參與度
媒體融合時代,每一個人都是自媒體。除了專業新聞記者,受眾能夠從其他受眾處獲得大量新聞線索。暫且不討論新聞線索的真實或虛假,受眾在媒體領域的參與度已經極大加深。新聞記者在處理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時,應充分借助和動員受眾力量,依靠受眾獲得側面的、現場直觀的、不同角度的新聞線索,提高新聞采訪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時效性[1]。此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新聞記者的采訪效果,還能增加受眾對新聞記者的黏性。
2. 新聞記者應用采訪溝通技巧的必要性
2.1 保證新聞采訪順利進行
溝通是新聞采訪的基礎性元素,有效的采訪溝通能夠達到以最微小切入點,探索采訪對象最傳神、最生動、最具感染力一面的作用[2]。溝通決定新聞采訪的成敗,是新聞記者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新聞記者對溝通技巧的把控和合理應用,不僅能夠緩解被采訪對象的緊張情緒,拉近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還能渲染氣氛,引導被采訪者更順利地吐露心聲,使新聞采訪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此種狀態下,新聞記者獲得的新聞信息質量較高,編制出的新聞傳播性更強。
2.2 輔助提升新聞稿件質量
無論是否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訪中的永恒話題離不開故事、情感、經歷三要素,有效應用采訪溝通技巧可挖掘完整的故事、深層的情感、細節的經歷,提升新聞采訪質量。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溝通時,可設計不同的采訪問題、采訪策略,促使采訪主題直接作用于被采訪對象,通過問答深層次地了解被采訪對象的人生故事、內心世界、經歷,又能夠在短時間內引導被采訪對象將過往“濃縮”,暴露出核心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在提升新聞稿件質量的同時增強新聞采訪稿件的藝術感染力。
2.3 輔助深層次挖掘新聞價值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需認識到被采訪對象的真實答案未必是深層次答案,被采訪者自己都有可能被真實答案所蒙蔽,無法看清內心深處。新聞記者如果在采訪溝通中點到為止,將被采訪者回答的信息作為最真實的信息編寫入新聞,很容易出現偏同質化的新聞采訪結果,影響新聞的傳播性。首次回答的信息可被視為最真實信息,但不應成為新聞記者采訪的終點。新聞記者需運用采訪溝通技巧深層次挖掘被采訪對象內心深處的答案,找到與其他新聞稿件之間的差異,提高新聞信息的價值含量。
3.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采訪溝通技巧分析
3.1 做好采訪前準備工作
第一,掌握被采訪對象的背景。新聞記者應在正式采訪溝通開始前詳細了解新聞事件現有的信息,以及接受采訪的當事人信息。新聞事件信息應從正面、側面多角度進行挖掘,收集當事人首次回應新聞事件或主動給出的新聞信息,收集周邊群眾、知情人所掌握的新聞信息,收集專業部門調查得到的可公開信息,在堅持客觀、真實的同時深入挖掘新聞。當事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被采訪對象的性格內向或外向、是否有興趣愛好、有怎樣特殊的經歷,以便在采訪時尋找正確的切入點,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
第二,合理判斷新聞價值。有高價值的新聞能夠在受眾之間形成高影響力,同時具備高速傳播和高經濟價值。新聞記者的時間精力有限,在采訪前合理判斷新聞價值,將新聞向受眾感興趣或與受眾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的方向進行挖掘,提升受眾對新聞的興趣。只有當受眾對某一新聞感興趣時,才會大量閱讀、轉發和討論,使新聞在社交網絡中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這就是新聞價值。新聞記者可通過預測新聞事件走向和公眾輿論趨勢來判斷新聞價值,提高新聞采訪溝通的效率。
第三,合理制定采訪計劃。有計劃地采訪溝通,是保證新聞采訪質量的基礎。采訪計劃應包括:①明確的采訪時間、采訪環境,比如新聞現場目擊者采訪時,最好選在新聞事件相似的時間點和現場環境,便于目擊者回憶、描述所目擊的內容,幫助新聞記者獲取更多可靠、真實的信息。②合理的采訪提綱、問題,比如對教育領域專家進行采訪時,可先從新近發生的教育界事件入手,詢問專家的看法,詢問國家地方教育政策的相關規定,采訪專家提供的解決思路和措施建議,逐步從特例向一般師生群體過渡,從國家頂層設計向教育實踐過渡。合理的采訪提綱和問題既能夠防止提出的問題太過唐突,又能夠調動被采訪對象回答問題的主動性。
3.2 巧用采訪溝通的技巧
3.2.1 把握好采訪的節奏
采訪溝通是一種有節奏的行為,把握好采訪節奏有利于提高采訪質量。首先,新聞記者應設計進度合理的采訪問題,保證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緊密,防止因問題跨度過大而影響被采訪對象的思路。其次,新聞記者需根據被采訪對象的性格和表達特征適當調整采訪中的提問頻率,讓被采訪者圍繞采訪主題進行表達和輸出。當采訪對象非常樂于或善于表達時,容易出現跑題的情況。新聞記者應把對方表達的內容及時引導到采訪主題上來,讓被采訪對象多圍繞主題進行回憶、思考和表達。必要時,新聞記者可剔除被采訪者表達內容中一些與采訪主題不相關的信息,抓住關鍵信息進一步采訪。當采訪對象性格內向、不太善于表達時,新聞記者需運用溝通技巧引導被采訪對象的思路,打消被采訪對象的疑慮和防備,并可有效避免記者自己的思路與采訪對象的思路一同被卡住,保證新聞采訪質量。
3.2.2 熟練掌握提問技巧
提問是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工具,能引導被采訪者回憶、思考,能層層遞進直達主題,能推動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新聞記者應熟練掌握的提問技巧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正問、反問、設問。正面突擊、反問刺激、設問直指核心,每一種提問方式都能幫助記者深入新聞事件的核心,但需記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選擇[3]。比如,在一則有關個人隱私泄露的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可面向當事人進行正面提問,“你怎么知道自己的隱私被泄露了?”“你認為自己的隱私被泄露途徑是什么?”“發現隱私泄露后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隱私泄露給你和家人帶來了哪些困擾?”新聞記者面向私自兜售他人隱私信息的相關人員可進行設問,“這些個人信息你是如何獲得的?”“這些信息的銷售價格是多少?”“你了解侵犯他人隱私行為違背了哪些法規規定嗎?”
第二,新聞記者可用封閉式、引導式、開放式等多種方式進行提問,突破采訪對象的心理防線[4]。封閉式提問中,新聞記者為被采訪對象設置“是”“否”兩個答案,能夠從被采訪對象處獲得準確度較高的信息。考慮到封閉式提問容易引起被采訪對象的反感,新聞記者可靈活調整語調,降低被采訪對象的方案,也可采用嚴厲、嚴密的態度,突破被采訪對象的心理防線。引導式提問中,新聞記者需在前期充分收集被采訪對象、新聞事件信息,準確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動向,引導被采訪對象表達真實信息、深度思考。比如在關于留守兒童失學問題的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面對教育局專家進行采訪時可設計引導式問題,“我國未成年人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剝奪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的人違反的法律和規定”“剝奪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的人將受到的懲處”“留守兒童失學問題解決策略”等。如此,可逐步將受眾關注的新聞焦點從失學問題轉向面對失學問題該怎么辦,從而提高新聞采訪質量。
3.2.3 恰當應用心理效應
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注意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效應,尤其是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登門檻效應、自己人效應、超限效應[5]。
第一,首因效應多出現在新聞記者與被采訪對象的第一次面對面中,第一印象不好或有距離感,很容易影響被采訪對象的心態。新聞記者應根據被采訪對象的特征準備莊重、正式或樸素的衣著,爭取在第一面就給被采訪對象留下好印象。
第二,近因效應多出現在新聞記者與被采訪對象的最后一次會面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最后一個印象不好同樣很容易影響被采訪對象的心態。
第三,登門檻效應出現在新聞記者頻繁與被采訪對象交流的情況下,且新聞記者多處于請求被采訪對象的位置。“無事不登三寶殿”是登門檻效應的緣由。如果要求較高很容易受到拒絕,要求較低則比較容易被同意,然后逐步靠近目標。新聞記者應靈活被采訪對象的登門檻效應,避免在采訪之初就提出較為尖銳的問題或采用比較強硬的態度,從被采訪對象容易回答、比較熟悉的問題入手。
第四,自己人效應多出現在被采訪對象認同新聞記者的基礎上,能夠讓被采訪對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新聞記者應積極尋找自己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相似性或共同語言,以此為突破口,達到較高的采訪效果。
第五,超限效應多出現在采訪中刺激過多、刺激時間過長的情況下。新聞記者需要盡量避免激發超限效應,避免引發被采訪對象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所以,新聞記者應根據被采訪對象的特征采取不同的采訪策略。在采訪對象不愿意談論時,新聞記者應及時轉移話題、減弱刺激,避免出現新聞采訪中斷的情況。
3.2.4 善用其他溝通方式
新聞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溝通并不限于一般的語言交流,媒體融合大背景為記者提供了多種溝通渠道。社交媒體溝通正在成為當代新聞記者重要的溝通方式,可通過社交媒體與不愿意當面交流的被采訪者進行溝通互動,并通過被采訪者文字答復的遣詞造句了解采訪對象所掌握的信息和情緒態度。直播采訪是近幾年常見的采訪溝通方式,線上面對面交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使采訪溝通變得更高效、更便捷。直播采訪可打消部分性格內向、對社交比較恐懼的被采訪者的顧慮,使被采訪者更容易表達出真實的情緒和態度,有利于縮短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
3.3 照顧好采訪對象情緒
新聞記者在采訪溝通中應照顧好被采訪對象的情緒,避免因為對方進入過度緊張、抗拒、抵觸的狀態,保證采訪順利進行。新聞記者可轉換話題、表達理解和信任等方式引導和調節采訪對象的情緒,使被采訪對象愿意配合采訪。新聞記者可從采訪對象的視角和心理出發,率先表達自己對被采訪者的理解和認同,拉近被采訪對象的心,使被采訪對象吐露心聲。
4.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的專業化成長路線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要想提升新聞質量,必須從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入手。首先,新聞記者需主動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了解新聞事件信息和被采訪對象,在了解前提下準備采訪提綱和問題,預測采訪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其次,新聞記者應積極參與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活動,并主動將參培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于新聞采訪實踐,于實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采訪模式,于實踐中打磨自己的新聞采訪溝通能力。
5. 結束語
新聞采訪溝通技巧是新聞記者的重要技能,也是新聞記者實現專業化成長的關鍵。新聞記者需重視打磨自己的采訪溝通技巧,充分發揮采訪溝通技巧的作用,根據被采訪對象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不同的采訪方式、采訪策略,掌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效應,提高新聞采訪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成波.縣級融媒體記者采訪形式發展分析[J].中國報業,2023(08):100-101.
[2]劉立亭.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J].記者搖籃,2021(12):52-53.
[3]解婷.新聞采訪中溝通技巧的應用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1):157-159.
[4]楊曉英.民生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溝通技巧[J].新聞文化建設,2021(07):76-77.
[5]何繼強.記者如何嫻熟地運用采訪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9(2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