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夏菁
南寧市統計局數據管理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8
近年來,我國經濟新興動能發展強勁,蓬勃興起的第三產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助推器。夜間經濟業態也逐漸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部分,它的繁榮程度能夠反映一座城市的經濟活力與潛力。據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夜間經濟貢獻了北京王府井上百萬的人流量;上海夜間的交易量超過了白天交易量的一半;“不夜城”重慶的餐飲行業在白天的交易額僅占全天的1/3;廣州夜間服務業的占比超過5成。夜間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基于時段劃分(當天下午6時到次日早晨6時)的經濟形態,包含夜食、夜宿、夜游、夜購、夜娛、夜展、夜學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第三產業[1]。南寧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溫和,夜晚舒適涼爽,夜間活動基本上不會受季節的影響,非常適合發展夜間經濟,且大多數市民都有夜間消費的習慣,是南寧發展夜間經濟的有利因素。當前,由于全球經濟低迷,內需擴張成為我國經濟向好運行的關鍵手段,同時由于投資空間難以提升,恢復和擴大消費對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和緊迫。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進一步挖掘城市消費潛力,激發城市活力,有助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和發展新動能[2]。
南寧人民政府2020年8月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夜間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擴大消費政策以來,夜間經濟逐漸成為南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街兩巷”、邕江南岸片區、南寧東盟文化和旅游片區成功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百益上河城獲評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夜間特色消費集聚區,會展航洋城、萬達茂、大唐天城購物中心列入自治區級夜間消費集聚區試點培育名單;網紅夜市“南寧之夜”更是入選廣西首批100個“文化旅游打卡點”,開業以來游客超600萬人次,抖音話題播放量高達7 000萬。
隨著夜間經濟的迅速發展、持續火爆,培育了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質,短期內收到不錯的效果。然而,在夜市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后還存在缺乏規范管理、優質供給不足、城市配套不夠、難以完整統計等短板,制約著夜間經濟健康發展壯大。
2.1.1 基礎設施建設供給不足
夜間經濟拉長了城市的活躍時間和營業時間,與城市夜間活躍人口相比,夜間公共交通設施依然是制約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去”和“回”成為夜間出行群眾的最大困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面臨嚴峻挑戰。調查發現,網紅夜市 “南寧之夜”僅設2個公共廁所,日停車量近萬輛,僅設有1 200個車位的停車場,如果乘坐公共交通還需要再步行1~2 km才能到達,如果自駕前往受到周邊交通管制無法到達景區附近,仍要步行2 km前往。每年賓陽炮龍節都吸引著海內外數十萬游客參與,但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欠缺,炮龍老廟附近公共廁所僅有4個且較為簡陋,炮龍廣場公共廁所僅有3個,老街路線缺少指示牌等公共服務設施,游客體驗感差。
2.1.2 阻礙交通問題頻發,監管難度大
為了吸引大多數人消費,夜市往往設于人口密集、車流量大的路口,商家為了搶占人流量大的場地,往往“一窩蜂”地涌向同一個地方,容易引起交通堵塞問題,給正常的居民通行帶來了不便。由于夜市需求量大,部分攤位存在占道經營現象嚴重,雖然已經有劃定的區域,但仍一些夜宵攤位為擴大經營面積,擅自將攤位擺到人行道甚至機動車道,雖然城管部門已經加大力度開展巡查,但是由于攤點流動性較大,很多地攤攤主使用三輪車進行擺攤,一發現有城管部門的巡邏車,就直接騎車離開,很難監管到位。加上一些前來夜市消費的居民也將電動車及私家車亂停亂放在道路兩旁,嚴重影響群眾正常通行。
2.1.3 環境衛生較差,食品安全堪憂
夜市普遍以小食品銷售為主,競爭較大,造成夜市食品攤點普遍低價,一些商家為了獲利,存在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食品安全問題。且夜市小吃多以街道兩旁為營業場所露天營業,經營環境差,敞開放置的食品及原料易受過往車輛、行人帶來的灰塵污染,特別是夏季還容易受到蒼蠅、蚊蟲等的污染。夜市攤販經營成本低、流動性大,消費者一旦遇到侵權問題,則很難追責和維權。隨之而來的垃圾污染問題也普遍存在,部分夜市經營者對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較為抵觸,繳納不積極、不及時,垃圾處理費征收難。同時,市民的環保意識不強也會造成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影響市容市貌。
2.2.1 夜市產品業態較為單一
“南寧之夜”、三街兩巷、平西路夜市等夜間體驗項目火爆,夜游項目的持續出圈,不僅折射出當前人們對于夜間消費的巨大需求,而且也暴露了當前夜間消費項目還達不到消費者的高需求。多地“不夜城”消費產品供給已涵蓋文化、教育、健身、休閑等多個方面,但炭烤魷魚、臭豆腐、檸檬茶等傳統夜間餐飲消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缺少其他業態的并行發展,產品迭代升級緩慢,未形成體系化,業態較為單一,其他產品供應,尤其是精神文化產品供應較少,夜市業態好吃不好玩、夠吃不夠玩等問題較為突出,容易削減游客消費欲望和出行信心。例如南寧市賓陽炮龍節是賓陽縣傳統特色節日,現已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市內外數十萬游客涌入賓陽炮龍節,為旅游增添不少活力[3],但由于賓陽縣夜間經濟內容形式創新性不足,僅有游彩架、燈酒會、舞炮龍等幾項活動,其中燈酒會無異于小吃會,以燒烤、小吃為主,百貨、飲品、水果等為輔,體現少數民族特色、展示民間傳承工藝的商品較少,易降低游客的消費欲。
2.2.2 同質化現象嚴重,特色品牌基礎建設缺失
當前,很多地方發展的夜市經濟尚不能形成品牌特色,一些地方在巨大的流量誘惑下,過度追求眼球效應、爭當網紅,將別處賣點當成自家商品,當起了“拿來主義”的搬運工,導致體驗內容日益同質化,相似的場景、雷同的套路給游客帶來較差的旅游體驗,“網紅”景點頻頻“翻車”現象突出。徒有流量熱度、缺乏內涵深度的網紅景區,只能維持一時的人氣,時間一長就會“失寵”。據統計,網紅夜市“南寧之夜”開業12 d客流量就超百萬人(次),而后日均客流量也達到了約8萬人(次)。夜市里共有160多家商鋪,而餐飲類占比高達80%,娛樂游戲類卻不到10家,多為拋圈、射擊等地攤游戲,因此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上不乏抱怨的聲音。
完整、統一的統計指標體系可以準確評估分析城市自身的夜間經濟發展成效,也能在各個城市之間進行橫向對比,是政府進行科學研判和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F階段對夜間經濟的數據統計存在以下難點。
2.3.1 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制度
當前,夜間經濟“地攤經濟”“宅經濟”等經濟新名詞的概念則眾說紛紜,現行統計制度方法無法準確勾勒夜間經濟發展全貌,需要國家進一步推動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在制度創新上進行頂層設計,才能完整統計出夜間經濟等新經濟數據。
2.3.2 夜市項目無法整體納入“四上”統計
“四上”是現階段我國統計工作實踐中對達到一定規模、資質或限額的法人單位的一種通俗稱謂,包括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筑業和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規模以上服務業。夜間經濟項目以街區為主,商戶入駐經營,商戶多以個體戶為主,法人企業較少,因單個個體戶難以達到限額標準,而夜市項目整體不從事商貿活動,既沒有購進、銷售行為,也未同時滿足統一收銀、管理、核算3個條件,按照現行統計制度規定,夜市項目整體不能按市場整體納入“四上”統計。
2.3.3 升規入統培育難度大
“四上”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重要支撐,對全面真實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起到積極作用。第三產業調查單位結構復雜,行業分布廣泛,具有點多、面廣、不穩定等特點,從空間上看,夜間經濟載體以點狀的形式散落在城市各處,多以個體戶為主,難以規范統計數據。調研發現,“南寧之夜”經營管理方會根據商戶經營情況,每2個月進行一次淘汰,替換一些經營不良的商戶,商戶穩定性不足,難以作為培育對象。此外,多數經營者對銷售額、營業收入指標較敏感,擔心因數據外泄增加稅賦,法律意識弱,對入庫意愿不強,配合度不高,也增加了企業入統的培育難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健全管理機制,加強治安、交通、食品安全、衛生秩序管理,讓市場主體既能積極參與其中,也能放心持續經營。在合理范圍內規范夜市收費管理,通過降低夜間營業成本來減輕商鋪經營負擔,防范夜經濟消極影響,加強業務許可或備案,指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制定相關制度規范,探索建立獎懲機制。
注重規劃布局,可以通過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意見建議,聚焦夜間經濟集聚、人員流動較大等夜間消費基礎較好的熱點區域,科學劃定發展夜間經濟重點區域和主要街區,規劃建設夜間經濟核心區。在搞活現有農貿市場、集貿市場、燒烤廣場的基礎上,從長遠考慮,根據需求規劃建設一批農貿市場、早夜市、城市便民驛站等,提升便民服務覆蓋率,逐步消除占道經營,讓流動商販從“游擊隊員”找到屬于自己的“根據地”。
優化營商環境,加大交通運輸、燈光亮化、水電氣供給、5G網絡、污水收集、垃圾分類等方面的投入,全力完善夜間經濟相關配套設施,強化現代信息化技術運用,搭建夜間經濟精細化服務管理平臺,積極營造夜間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加大綜合整治。城市管理、市場監督、交通管理、衛健、環保、公安等部門要加強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4]。市場監督部門加強對包括流動攤販在內的所有經營者的持證經營管理,創造條件、簡化辦證程序,促使每個經營者持證經營、可查可追溯;衛健部門加強夜市攤點的食品衛生安全方面的監管,對可能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行為要從嚴、從快、從重處罰;城管、交通、環保等部門充分借助大數據平臺,加強分析、研判,采取錯峰、錯時等突擊執法方式,加大對占道經營、油煙污水亂排、噪音擾民等行為的綜合整治,對屢教不改、屢罰不改的“頑固老油條”經營業者,堅決發現一個取締一個;公安部門加大對暴力抗法的打擊力度,確保城市綜合整治得以剛性落實。
加大宣傳教育引導。線上,宣傳部門綜合應用線上平臺如抖音視頻、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各類媒體平臺發布信息,及時、準確、全面、生動宣傳有關夜市管理規范的各類新政策,在全社會營造文明經營、文明消費的良好夜間消費環境。線下,各監管部門在嚴格檢查執法的同時可以深入店鋪和流動攤點,以口頭講解、發放宣傳單、通知書、提倡議等方式,引導各類夜市經營主體自覺抵制占道經營、污染環境、使用不安全食材等違法違規行為。
培育多元化服務消費新亮點。南寧消費市場結構單一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應充分利用聚集優勢,充分發掘本土特色資源,打造特色節慶活動,融合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文創、商旅等多種元素及業態,做出精品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為實現“一節帶萬店,一城帶萬戶”創造基礎條件,激發消費新活力[5]。
加強對新經濟內容的頂層規劃設計。建議在名錄基本信息表中增設與“夜經濟”“宅經濟”“地攤經濟”等經濟新名詞相關的屬性指標,由企業自行選擇申報,便于統計部門對新經濟內容更詳細地分析監測,滿足各級領導和部門對新業態、新經濟模式數據的需求。
引導夜市主體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引導有條件的政府主導型的夜市項目進行轉型升級,借鑒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結算、統一服務的運營模式,對夜市內所有攤位實施租金優惠政策,減少和歸并夜市的收費種類,降低手續費用標準,減輕客戶負擔,以此提升夜市內散戶參與轉型升級的積極性,使夜市數據“化零為整”,實現夜市主體整體納入限額以上商貿業統計。
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各行業主管部門聯動配合,密切關注商貿企業經營狀況,找準問題、解決問題,做好精準服務,助力企業提質增收,做好企業培育跟蹤,加強入庫審批工作,加快推動達到限上標準單位入庫統計,以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提振消費市場發展添后勁。
夜間經濟是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民滿足美好生活需求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隨著許多生產型城市轉變為休閑型城市,城市發展引擎將轉向第三產業。相信在一套“組合拳”的強力作用助推下,南寧夜間經濟將提檔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相關產業的服務水平,推動城市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