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捧
“郭金剛最反感別人提反對意見,把個人意志凌駕于組織之上。”
郭金剛曾為晉能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2022年6月被查,2023年8月被提起公訴。近日,山西省紀委監(jiān)委專題片《護航》中披露了郭金剛的貪腐細節(jié)。
相比于他其他貪腐細節(jié),諸如喝酒只喝“一茅五”,配備專職保鏢等行為,郭金剛“最反感別人提反對意見”這一條,似乎相對沒有那么令人震撼,似乎只是他個人對“反對意見”的敏感和抵觸。然而,這一細節(jié)卻揭示了一個“一把手”逐漸變成“一霸手”的一些成因,也由此可以解釋其他腐敗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
如郭金剛一樣,聽不得反對意見的“一把手”們,顯然沒有擺正心態(tài),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現(xiàn)有職位上,只是被授權領導和管理,反而將權力私人化,當作實現(xiàn)個人意圖的工具,為此往往會排斥異己、打壓反對意見,樹立個人權威。
其中有些人,在進行集體決策時,會做些表面功夫,以民主之名,行專斷之實。而郭金剛赤裸裸的“反感反對意見”,其專權霸道,已經(jīng)對民主集中制這一組織原則毫不顧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實際上,郭金剛執(zhí)掌晉能控股集團不到兩年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內,郭金剛又是用了哪些非常手段,摒除和壓制不同聲音,建立個人說一不二的威權,頗為耐人尋味。
這樣的反感背后,難免催生在權力、利益分配方面的壓制,甚至可能給“不識相者”穿小鞋,施加種種或隱性或公開的打壓。濫權妄為之下,制造出“厚此薄彼”“恩威并施”的生存環(huán)境,導致下屬、員工不是服從于制度、規(guī)則,而是服從于其個人,造成畸形的政治生態(tài)。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被組織賦予了領導權力和責任的其他領導干部,在明知“一把手”決策有誤或權力濫用時,不僅不提出反對,反而選擇附會或沉默,更有甚者主動攀附,助長歪風邪氣,又該承擔什么責任呢?
縱觀不少落馬官員,在懺悔時經(jīng)常提到,對自己違反了紀法其實也心知肚明,經(jīng)常日夜難安。而細察郭金剛之為,有一種為所欲為的“松弛”狀態(tài)。正如視頻中提到,郭金剛將企業(yè)當作“獨立王國”“專屬領地”。郭金剛有此錯覺,除了他本人的心態(tài)問題外,不能不令人深思,監(jiān)管和監(jiān)督何以長期缺位?
聽不得反對意見,是大多數(shù)問題“一把手”的通病,這些人的獨斷專行,給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的同時,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2021年被判處死刑的賴小民,曾擔任原中國華融資產(chǎn)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賴小民曾被曝,“獨斷專行的程度超乎想象,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曾任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的孫力軍,曾任海南省委副書記、海口市委書記的王富玉,都被揭露,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搞“家長制”“一言堂”,甚至視不同的聲音為否定自己、挑戰(zhàn)自己,不斷通過權力和控制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影響。
聽不得反對意見,不僅僅是問題“一把手”的通病,也是一些官員在擁有一定權力時容易出現(xiàn)的一種心態(tài),而這種心態(tài)往往發(fā)端于私心,又助長私心。
反對意見是對權力的一種制衡力量。一個健康的權力生態(tài)系統(tǒng)應當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策,由此才能避免權力被濫用和腐敗滋生,確保公共利益不受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