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

2024 年開年,由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改編,王家衛首次執導的電視劇《繁花》“響了”:騰訊視頻熱度值高達3 萬,央視峰值收視率突破2.6,豆瓣收獲8.5 的高分…… 故事講述了青年阿寶在20 世紀90 年代的上海商界,奮斗沉浮的曲折經歷。如今,該劇儼然成為一個文化現象:原著《繁花》轉瞬售罄;網友爭相學習滬語;劇中的黃河路等上海地標,擠滿了打卡人群;配樂帶動經典老歌重登熱門歌單;就連上海吃食、服飾文化也被深度“考古”……
央視評價“《繁花》在很長時間內,都會成為一部獨特的影視孤品”。而觀眾最強烈的感受是,看劇時“得到的是立體、沉浸式的體驗,是以往看任何劇都從未有過的”。一集就需要一部電影的容量,從接手的那刻起,王家衛就心懷野心,“這部劇表面是飲食男女,但里面要講盡山河歲月、時代變遷”。
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拍攝手法,屬實不易。不過對于譽滿全球的王家衛來說,并非難事?!巴跏乡R頭”、死磕細節、解構時間,是他數十年來一以貫之的獨門技巧。
劇中飾演風華絕代的李李的演員辛芷蕾在看到成片后,忍不住驚呼:“ 這是我嗎?!”雨后的黃河路,燈光只照亮了畫面一隅,光影在其臉上流動,她和阿寶并肩而行,彼此較勁又情愫暗生,光與影、靜與動影影綽綽地交織纏繞,令人心醉。而在爺叔出場時,鏡頭里是一個背景加窗戶形成的輪廓光,氛圍冷峻嚴肅;玲子、汪小姐的畫面多用暖色調,突出人物生活化的一面;李李的出現則用冷色調,刻畫其神秘危險。
這就是“王氏鏡頭”的獨到審美——運用光影和色彩來營造氛圍,鏡頭聚焦在微小的細節上,讓每一幀都散發出夢幻般的氣質,令觀眾沉浸其中,似與劇中人物呼吸與共。
對細節的執著考究,是王家衛作品的另一個閃光點。
《繁花》開拍時,王家衛就表示,“要細膩還原當事人當時的感受”。為此,劇組搭建了長達200 米的黃河路,并一比一復刻了街道景觀。為了追求逼真,王家衛死磕到了極致。比如,被人樂道的“阿寶變身寶總,爺叔為其爆改行頭”的短短兩分鐘劇情,從西裝的布料,到做二件套、三件套的款式,到什么料子做墊肩、口袋、夾里,花樣之繁,說透了彼時上海人對穿著的講究。
這樣的考究,出現在《繁花》的每個角落,就連劇里的吃食,都是敘事密碼。汪小姐永遠吃不膩排骨年糕,阿寶最喜歡泡飯配蘿卜干,不同口味,都指向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
劇中的配樂,也經過反復甄選?!锻敌摹贰秷堂圆换凇贰栋材荨贰稏|京愛情故事》……平均每集“出圈”一首,因為這些歌曲不僅與劇情完美融合,也是時代的縮影。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觀眾瞬間就被拉回那個轟轟烈烈、濃墨重彩的90 年代。
相較于駕輕就熟的鏡頭語言和精良細節,王家衛對《繁花》的最滿意之處是“對時間的特別刻畫”。
時間,是王家衛情有獨鐘的創作母題, 在他的作品中,時鐘無處不在,時間兀自跳躍。《一代宗師》執著于“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重慶森林》里,讓何志武不舍的過期鳳梨罐頭,隱喻了現代愛情。
而《繁花》, 時間化身為“ 上海節奏” 或“ 深圳速度”,旁觀人物命運、眾生起伏。1978 ~ 1987 年、1984 ~ 1988 年、1992 年以后,三條時間線嫻熟地交織,穿插交代出阿寶與爺叔的淵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上海、深圳的落地起飛,阿寶和汪小姐、玲子等人的情感糾葛。
很多觀眾感慨:“《繁花》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個道具、每一個角色,都值得反復品味和探索?!蓖跫倚l的心愿達成了,他終于拍成了鐘愛的那個上海,他的鄉愁與所有人產生了共鳴。
1958 年,王家衛出生于上海。雖五歲時便隨父母遷居香港,但上海是他永遠的鄉愁。當他第一次讀到小說《繁花》時,就被迷住了,“像一卷上海的《清明上河圖》”。
王家衛忘不了遠離故鄉,舉家在香港漂泊的辛苦日子。在酒店工作的父親每日凌晨下班后,母親就會起來為他煮消夜,二人在餐桌邊慢慢傾談,談論最多的,就是思念的上海。這些談資后來成了王家衛電影中的素材。
只要有閑暇,身為電影發燒友的母親就會帶王家衛去看電影,“幾乎每天都去,影院燈光一關,我倆就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而父親則愛好寫劇本,“連香煙盒子上都寫滿了劇本”。在“電影之家”長大的王家衛,雖然之后攻讀香港理工學院的美術設計系,但他實在按捺不住對電影的熱愛,每晚都跑出去看電影,并且“每次都帶筆記本,貼上當天的電影票,然后寫下影評”。后來,他索性放棄專業,加入電視廣播公司的編導訓練班,全職投入編劇創作中。
當時的香港電影界被稱為“東方好萊塢”,機遇遍地。幸運的王家衛遇到了恩師譚家明,以及后來的最佳搭檔、美術指導張叔平,在二人的幫助下,他得以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一炮打響,不僅票房頗佳,還包攬了香港金像獎所有榮譽。
正當王家衛成為電影投資者寵愛的“香餑餑”時,他卻推出了一部個人風格強烈的《阿飛正傳》,由于價值觀十分超前,當時的觀眾無法接受,以致票房慘敗。但是反對的聲浪還是無法阻止王家衛在創作上的堅持,“當時沒人來投資了,不過那樣也好,那我自己來做獨立電影”。
禍福相倚,獨立后的王家衛,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工作,才華反而得以揮灑,之后的數十年,從《重慶森林》到《一代宗師》,他創立了一個無人可取代的影像王國。尤其是他和攝影師杜可風、美術設計張叔平一起組成的“黃金三角”,更是造就了蜚聲國際的“王家衛風格”。
有人說,選擇看一部王家衛的電影,就意味著進入一個強烈的夢境。影片中夢幻的光影、鮮艷的色彩和動人的音樂編織出一種強烈的氛圍,讓觀眾完全被催眠。在王家衛看來,自己的影像靈感來自文學。他酷愛閱讀村上春樹、劉以鬯以及馬爾克斯的作品,但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是阿根廷的曼努埃爾·普伊格??梢哉f,王家衛電影的敘事技巧、臺詞、配樂、美術都深受其小說的啟發。
從影40 年,王家衛拍攝的電影不過十余部,但每部都摘得國際大獎,從未失手?!笆昴ヒ粍Α?,是他的工作信條,也是獨屬于他的一份“不響”。
如果要問是什么支撐《繁花》內在的價值表達,答案應是“不響”。劇中阿寶對“不響”的解釋是:“不該講的、說不清楚的、沒想好、沒規劃的、為難自己、為難別人的,都不響?!倍跫倚l理解的“不響”是“只講我能講的、我想講的、我講得好的”。
眾所周知,王家衛是拍戲最為拖延的導演?!斗被ā窂幕I備到完成,耗時九年,把男主胡歌“熬”成了中年;《一代宗師》的拖延更是曠日持久,從構思到上映長達13 年,演員們花費數年時間拜師學武,其中張震竟然“熬”成了八極拳高手。

電影《一代宗師》美版海報

電影《重慶森林》海報

電視劇《繁花》海報
所以,王家衛為了達到他心目中的“不響”,幾近完美主義。這對很多演員來說,是終生難忘的磨礪。梁朝偉回憶,在《阿飛正傳》里,他一場戲吃了27 次梨,而劉嘉玲更是擦了46次地,才達到導演滿意的效果。《一代宗師》最后一場戲,王家衛拍了90 個小時,最后大家體力都近極限,但他還戴著墨鏡,紋絲不動地站在鏡頭前表示:“要把所有能拍的都拍完,不拍以后就沒機會了。”
另一個造成王家衛拖延癥的原因是不用劇本。他“拍戲從不會先想message(要點),純粹是直覺”。慣常的拍攝節奏是,攝影師先給演員拍一系列分場作為熱身,他就鎖在酒店房間里,對著這些影像資料推敲演員的個人特質,苦苦思索劇本,然后才開始真正的拍攝,邊拍邊碰撞新的靈感。所以,他需要一遍遍地拍攝,再一次次地推翻重來。
曾有人評價,“王家衛拍的不是生活,是生命,但又不是那種‘海燕式昂揚的生命,而是一簇生命的火苗,在那里孤獨地搖曳著”。因此他能直抵每個人最幽微的內心,觸及最深刻的孤獨,挑起最細膩的悸動?;蛟S這就是觀眾眼里王家衛的“不響”:以其40 年的一腔孤勇,為我們造一個斑斕的光影夢,讓我們得以有幸,在這個夢中尋覓自己的人生奧義。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豆瓣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