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平
努力了一年多后,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一中高三老師諶濤終于把自己送上了“ 被告”席——在自己的學校,他和自己的學生一起站上了“法庭”。
“法庭”是他推動成立的,受理學生榮譽評選和違紀處罰中的有關爭議。除了“被告”,這里的其他角色都是學生——學生“原告”起訴,學生“法庭”受理,學生“法官”判決。學校要執行這個學生法庭的判決結果。
這一次,高三學生郭寶成因為在教室里玩手機被取消了上一學期的“三好學生”榮譽稱號,他對這項處罰不服,將年級組“告”上了學生法庭。諶濤作為高三年級組“法定代表人”出庭應訴。
盡管沒有勝訴的把握,但諶濤在校園里幾乎逢人便邀請到場旁聽。校園廣播也將開庭信息作為“重大事項”進行播報。“學校要依‘法行政,如果我們有異議的話,可以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學生法庭可以聽取我們的意見,它是一個平等對話( 的機會)。”學生法庭的“法官”高二學生廖宸希說。
學生法庭模擬了法庭的形式,解決的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問題。開庭時間定在一個周二下午的自習課。印在一張A4 紙上的“ 學生法庭開庭公告”貼在教學樓下最顯眼處。
諶濤在自己授課的班級找了兩名學生當“律師”,他們花一節自習課的時間,仔細研究了原告的“起訴狀”,完成“答辯狀”并提交給學生法庭。
廖宸希和其他三名高二學生分別擔任當天出庭的“審判長”“ 審判員” 和“ 書記員”。他們在開庭前的四五天接到“上崗通知”。在衢州一中,想要成為“法官”或者“訴訟代理人”,都得過了學校的“司法考試”才行。他們是這次學校“司法考試”高二年級的前四名。
高二年級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趙超前也是學生法庭的推動者之一,他把行政訴訟的庭審程序打印出來,分發給“法官”們,并建議他們利用周末時間,瀏覽中國庭審公開網和中國裁判文書網。按照教學進度,高二的學生在下學期可以從政治課堂上學到這些內容。
學生法庭設在思想政治課的多功能教室。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這間特殊的教室可以變換出多種場景:安上表決器,可以模擬人民代表大會的開會現場;吊頂的鋼絲繩懸掛上各國國旗,接通翻譯機,可供模擬聯合國的活動使用;還能變成辯論賽、搶答賽的現場,教師也可以用這里的錄直播設備和收音器。模擬法庭的陳設是這間教室的常設狀態。
“法官”們比原被告及雙方代理人早到幾分鐘梳理流程。廖宸希把主持庭審需要說的每句話都寫在紙上。“書記員”舒海霞拿著紙,準備做庭審記錄。
臨近開庭時,40 個旁聽席位已經坐滿,沒座位的靠墻或過道站著,法庭門口也擠滿了前來旁聽的學生。
沒有誰能預知判決結果。“很嚴肅、很莊重、很真實,因為我們的判決關系到原告同學的榮譽稱號和違紀處分情況。”“審判員”張澤亞回憶。

學生法庭的三位指導老師這次都到場了——諶濤坐在被告席,趙超前負責協助現場“法官”們,另一位高三年級思想政治老師黃春梅坐在旁聽席。
開庭后,原告的“訴訟代理人”,高三年級學生邱鉑洋努力平靜下來,讓自己念訴訟狀時的聲音不那么抖。
因為緊張,廖宸希別著材料的回形針掉了,他一時間找不到寫“法條”的那張紙。已經到宣讀判決結果的時候了,全場都盯著他,廖宸希頓了一下,靠記憶把依據的“法條”背了出來。
法學專業出身的黃春梅曾在法院實習,她在學生法庭里感受到同樣的“嚴肅、莊重,還有對法律的敬畏”。
但坐在被告席上,諶濤完全沒有壓力。有別于真正的行政訴訟,被告方即便在學生法庭敗訴,只需要有錯糾錯,尊重學生的判決,不會受到別的處分。
諶濤介紹,學生法庭是根據學生需求逐漸出現的,“學生跟你有沖突或者不理解你的時候,他在背后罵你,他要采取其他的方式發泄,現在我給他有效的途徑”。他希望學生們多講多辯。
剛開始,學生法庭的“法官”“律師”都由指導老師臨時指定。“可是很多同學就會問‘為什么不指定我?所以我們就想到了司法考試,學校自己的‘司法考試就出來了。”諶濤說。
2023 年6 月,暑假來臨之前,衢州一中發布了學校“司法考試”的通知。高一高二的學生可以報名參加,考試范圍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學校的《學生榮譽體系建設方案》和《學生違紀處罰實施辦法》。
“我們整個學生法庭的設計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融為一體,對于學生的學業是有幫助的。”負責命題的黃春梅解釋,比如整個訴訟過程,包括開庭的環節,也是高考的內容,是政治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
考場設在學校食堂。在新學期的一節晚自習,報名考試的有500 多名學生。“法官”鄭思語坦言,她報名參加,最初是為了獲得榮譽積分。直到參加完庭審,她才覺得“這件事挺有意義”。
據統計,兩年里,衢州一中的學生法庭受理異議起訴11件,撤銷、變更原決定八件。有一次學生用翻譯筆在自習課聽音樂,學校參照違規使用手機的規定對其給予處罰。學生起訴到學生法庭。學生法庭審理認為:用翻譯筆聽英文歌曲屬于英語學習行為;手機和翻譯筆有本質的不同,《學生違紀處罰實施辦法》并無使用翻譯筆違紀的規定。參照《行政處罰法》“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撤銷學校的處罰決定。
“ 學生法庭是真正有效力的,可以幫助同學們表達自己的一些訴求,也可以幫助學校完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鄭思語看來,“學生法庭是為學生做好事的。”
諶濤站上“被告”席的這一次,學生法庭的“法官”們在休庭合議期間花12 分鐘討論并作出判決。學生法庭判決認為,高三年級組以本學期違紀事實,取消郭寶成上學期獲得的“三好學生”榮譽稱號,于法無據。根據查明的事實和《衢州一中榮譽體系實施辦法》《衢州一中學生違紀處罰實施辦法》第十六條、第二十八條規定,撤銷被告高三年級組關于取消郭寶成“三好學生”榮譽稱號的決定。
諶濤敗訴了。判決第二天,他代表高三年級組補發了郭寶成的“三好學生”榮譽證書。他特地和拿著“三好學生”證書的郭寶成合了影,比對方笑得還開心。
“ 雖然我們的高考壓力很大,但是我們的教育不就是你能有多大空間,你有這個裂縫,你給它掰開一點,能掰開多少算多少,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為什么不去做呢?”趙超前說。
在黃春梅看來,“法治素養本身就是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們應該具備這個能力”。
幾位指導老師相信,學生的起訴狀不會石沉大海。校長信箱收到的每封信件都會逐一落實。上一周,諶濤的信箱收到了13 封信。有的反映寢室漏風,有的要求更換下午跑操時的歌單,還有批評諶濤本人的——“發型很奇怪”。在周一的晨會上,他向學生們逐一反饋,至于他的發型,他解釋:“上周參加教學比武焦頭爛額,沒有注意發型,我已經整改完畢。”
衢州一中黨委書記鄭友民也支持學生法庭。“家長對高考成績有期待,(我們)當然有很大壓力。”鄭友民說,“但是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老先生說‘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活動就是最好的育人載體。”
(摘自2023 年12 月13 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