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科目三”?乍一聽,以為在考駕照。再一看,竟是一段舞蹈——在《江湖一笑》動感的BGM 中,扭腰擺胯搖花手,再加上半崴不崴的腳……沒用幾秒,就能引得男女老少注目,齊刷刷打出評論“絲滑”“魔性”“上頭”。
這支名為“科目三”的魔性舞蹈從海底撈開始走紅互聯網。而隨著短視頻的傳播,這股舞蹈旋風甚至刮到了海外,越來越多不同膚色的年輕人加入二次創作的大軍中,衍生出諸如搞笑版、可愛版、帥氣版等形式多樣的版本。統計顯示,截至2023 年年底,“ 科目三”在短視頻平臺的播放量已超400億次。
為何“科目三”能如此火爆?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科目三”,全稱“廣西科目三”。互聯網上,關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有兩個較為普遍的版本——
一說是,在一場廣西人的婚宴上,一個廣西小伙自創了一個舞蹈來慶祝新人喜結連理,加上坊間流傳“廣西人的一生中會經歷三場考試,科目一是唱山歌,科目二是嗦米粉,科目三是跳一套絲滑小連步”,因此這段魔性舞蹈就被叫作“廣西科目三”。另一說則稱,這個舞蹈來自廣西柳州一個通過了機動車駕駛證科目三考核、在現場跳舞慶祝的小伙子。
從互聯網上的視頻資料中可以看出,“科目三”至少有20年的歷史, 且與20 世紀80 年代流行的柔性霹靂舞頗有淵源。而此次翻紅,應該始于海底撈入局的那一刻。
有顧客發現,部分海底撈門店中,只需要對服務員說“我要‘科目三”,就會有人現場來一段魔性舞蹈,有些服務員因為外表出眾、舞蹈能力強而成為視頻平臺的網紅,現場堪比追星。
據百度指數,2023 年11 月底,“科目三”的搜索指數一路飆升至四萬左右,是此前的十倍多。與此同時,“顧客吐槽海底撈‘科目三”等話題也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兩極評論。再后來,不僅網絡博主把跳“科目三”當作吸粉利器,一些影視劇路演、文藝演出也開始借跳“科目三”宣傳。
在2023 年11 月24 日舉辦的四川省首屆街舞大賽頒獎典禮上,KOD 國際街舞精英挑戰賽四屆冠軍肖杰也加入了“科目三”斗舞。滑步、扭胯、花手,加一串酷炫的鎖舞動作,讓人直呼:“世界冠軍的‘科目三,就是不一樣!”在肖杰看來,“科目三”有火爆特質,背景音樂節奏感很強,帶著京劇唱腔等中國風元素,動作簡單易學,又有鮮明律動感。
隨著“科目三”成為流量入口,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創編隊伍,其版本花樣層出不窮,有配上電影背景音樂和精美運鏡的優雅版,有跟練減肥版,甚至有加入學科知識的版本。網絡老梗“科目三”成為全民爆款,在這個冬天成了一道文化奇景。
事實上,分析“科目三”舞蹈動作,其中包含了鮮明的“社會搖”元素。而后者,此前常被貼上“非主流”“土味”等標簽。
早在2014 年,短視頻平臺美拍曾建立“全民社會搖”專區,申請并獲得了“最大規模的線上自創舞蹈視頻集”。之后,抖音、快手等平臺上也發展出更多類型的舞蹈形式。近年,各地衍生出“青海搖”“西安搖”等類型。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瑛表示,正是有了短視頻流量紅利的加持和賦能,“科目三”才得以迅速傳播并擴大影響力。同時,短視頻還激發了人們創作的積極性,讓“科目三”衍生出眾多版本,這又反過來刺激了它的進一步傳播。
不難發現,“科目三”視頻幾乎都拍攝于人流密集的公共場合。其電音曲風簡單、奔放,伴隨著強烈律動的音樂節奏,搖花手、扭腰、擺胯等動作頗具喜感。吳瑛認為,“科目三”走紅的背后,還蘊含著青年亞文化的趣味密碼,它契合了年輕人的審美情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在去中心化或顛覆性的新媒體時代,‘科目三這種類似魔音式的傳播就更容易火”。
一方面,“科目三”滿足了小鎮青年的表演需求。他們不僅是當下互聯網新興的消費力量,相比父輩,他們擁有更強烈的自我展現與個性表達的欲望。
另一方面, 在“ 科目三”傳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接力方式來“上分”,才形成目前這樣一種網絡文化奇觀。他們還通過跳“科目三”這種方式建立舞團、參加比賽。這種對傳統舞蹈的顛覆與解構,無疑彰顯了年輕人在潮流文化建構方面的力量。
可以說,關于“科目三”,喜歡的人,一天不搖就心癢;反感的人,將它視為“審美淪喪”。
但令人尋味的是,“ 科目三”一路順著網線最終竟然火遍了全球,成了全世界的一個社交符號。在國外社交平臺上,“科目三”被寫成了拼音的“kemusan”,幾乎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迅速領會這個舞蹈的意義,感知到某種快樂,并不自覺地跟隨。
“科目三”風潮首先傳到了中國臺灣。在臺灣霹靂舞舞者田晉瑜的“挑戰‘科目三”視頻中,有年輕人表示“全班都會跳”。
在韓國,一段五名韓國中學生在畢業晚會上表演“科目三”的短視頻引發廣泛討論,背景音樂甚至成為韓國YouTube短視頻熱門歌曲周榜冠軍。而在倫敦、紐約、莫斯科,大街小巷、不同膚色的年輕人喊著“英區不大,創造神話”“俄區‘上分”等口號,相繼加入“科目三”PK大賽。
“科目三”之所以能從“出圈”到“出海”,是因為被賦予了文化自信的期許。優秀的作品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當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在《天鵝湖》謝幕時跳起“科目三”,讓現場氣氛再次達到高潮時,當傳統京劇《辛安驛》中丑角在表演中加入了“科目三”的動作,臺下觀眾心領神會哈哈大笑時,雅俗分野在這一刻已經不再那么重要,新鮮的、接地氣的當代創造,可以快速形成一種對話空間,人們通過有意識的互動在其中共享同一種文化語境。
猶記得,此前來自歐美的街舞、嘻哈文化,以及來自韓國的《江南style》騎馬舞和《Nobody》女團舞等, 屢屢在中國引發熱潮。如今,“科目三”火到海外,既可以看作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群眾文化形式更多元廣闊的表現,更可以看作是中國魅力和影響力的例證。
(心香一瓣摘自《新民周刊》2024 年第3 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