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榮
(宣州區五星鄉農業綜合服務站,安徽宣城 242000)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高產穩產事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安徽宣城宣州區小麥種植面積較大,全區小麥播種面積約20 000 hm2。該區小麥主要種植方式為撒直播栽培,在生產中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品種抗性降低,小麥赤霉病發生加重;播期較遲,未能育壯苗越冬;整地質量不高,成苗率較低;稻麥輪作,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有待改進,影響小麥一播全苗;播量過大,不利于群體發育,病害加重;肥料運籌欠得當,春季追肥“一頭轟”;忽視后期田間管理等。上述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應在撒直播小麥整個生產過程中科學合理運用高產栽培技術,全面提高種植水平。本文總結了撒直播小麥高產栽培的實踐經驗,從選擇良種、合理輪作、提高播種質量、做好田間管理、適時收獲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闡述了撒直播小麥栽培技術要點,為推進撒直播小麥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選擇小麥品種要充分考慮種植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僅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還要考慮品種的適應性和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該地區的氣候特點為冬季平均氣溫相對較高,春季低溫陰雨天氣較多,空氣濕度較大。4月上中旬,即小麥揚花期,連陰雨天氣或間斷性的雨水天氣極易導致赤霉病發生。因此,小麥品種應選擇高產、具有較強抵抗病蟲害能力的品種,重點選用抗(耐)赤霉病并且抗(耐)穗發芽的春性小麥品種。
建立合理的輪作制度,在該地區采取水旱輪作方式,全年安排種植小麥—水稻輪作,通過水旱輪作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一年種植兩季糧食作物,擴大了糧食復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
通過提高播種質量,播后的基本苗數量足夠,質量上能夠壯苗早發,為小麥群體發育打下基礎。
3.1.1 曬種一般在小麥播種前7 d左右,利用晴好天氣將麥種在曬谷場上均勻攤曬2~3 d。通過曬種提高種子溫度,增強種皮透氣性,促進種子呼吸,進而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1]。
3.1.2 選種秋種前要進行選種,剔除混雜于麥種中的蟲粒和病粒。可采用水選、風選和篩選等方法將雜質和秕粒清除,淘汰掉瘦小種子,精選大而飽滿的種子。
3.1.3 種子消毒為避免麥種帶菌對大田生長和產量造成影響,播種前采用藥劑浸種或藥劑拌種可殺死附著在麥種表面的病菌和混在麥種中的病原物。拌種時控制好藥劑用量,防止產生藥害。使用戊唑醇種子處理懸浮劑進行拌種可防治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將藥劑按要求稀釋后用噴霧器邊噴邊拌,拌完后將種子堆悶1~2 h,隨后攤開晾干,即可播種[2]。
根據地塊肥力、品種和種植技術水平來確定播種量,播種量隨著土壤肥力的升高而下降。合理的小麥播種量有利于個體生長,提高群體質量,為后期攻大穗打下基礎。小麥播種量過大,群體過大則容易造成田間通風透光差,對個體生長不利,產量無法提高,且極易導致病蟲害加重。播種量過小,則易導致基本苗不足,有效穗數不夠,進而無法發揮高產潛力。該地區茬口安排一般為水稻—小麥,在將上茬作物水稻秸稈全部打捆離田的情況下,播種量為150.0~187.5 kg/hm2;對于上茬作物水稻秸稈粉碎全量還田的情況下,小麥播種量要適當加大,為262.5~337.5 kg/hm2。
春性小麥品種若播種過早,在冬前氣溫較高的情況下,會較早地通過春化階段,易在冬前旺長,甚至提前起身拔節,導致其抗寒能力下降,遭受凍害的風險加大,在進入越冬期后容易遭受低溫凍害[3];播種過遲則可能會因冬前氣溫較低而無法長成壯苗。該地區種植小麥的上茬作物為單季晚稻,上茬水稻收割期一般為10月中下旬,因此實際小麥集中播種時間一般為11月上旬。
上茬作物水稻在收獲前7 d斷水,成熟后及時收割。適時播種對土壤墑情的具體要求為旋耕開溝,覆土細碎、均勻,從而有利于麥種出苗。若土壤水分含量過大,機械旋耕覆土成團,土散不開,會造成麥種裸露在外,對出苗不利;若土壤過干,土壤水分含量過少,機械旋耕作業困難。在下茬小麥確定播量后,可使用無人機或背負式電動播種器均勻撒播麥種。麥種播種后覆土深度不宜過深,一般要求在4 cm 以下,播種過深會影響小麥出苗;播種過淺易使種子落干,影響正常發芽,進而造成缺苗,更易遭受凍害。
對于上茬水稻秸稈全部打捆離田的田塊,待田間土壤稍干時即可播種,播種要均勻。麥種播下后可直接采用T-151 型手扶拖拉機進行開溝,按畦寬140 cm,溝寬22 cm、溝深25 cm 的標準開溝。畦的寬度過寬會導致畦面上覆土量少,部分麥種裸露在外,種子易落干,造成缺苗;畦的寬度過窄時,手扶拖拉機開溝會造成畦面覆土太厚,不利于出苗,也不利于提高用地效率。
對于上茬作物水稻秸稈全量還田的田塊,需使用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完成收割、秸稈粉碎和均勻拋灑等作業,收割時稻樁留茬高度在10 cm左右,秸稈粉碎時要求切碎尺寸為6~7 cm。水稻秸稈全量還田后,應用耙子將田間秸稈耙勻,使秸稈在田間均勻分布,待田間土壤稍干時,即可進行播種。麥種撒播后易落在粉碎的水稻秸稈上,因此要進行大田土壤旋耕作業,使麥種與土壤充分混合。在旋耕方式上,對于地勢較高、排灌條件好的田塊,提倡使用中型拖拉機旋耕、開溝一次性作業,深旋耕可促進小麥根系生長發育,增強抗倒伏能力。特別在水稻收割后,連續陰雨天氣到來前,可采取上述一次性作業方法,以縮短秋種時間,充分發揮其秋播秋種效率高的優點,確保雨前完成秋種任務,避免因等待雨后播種造成播期過遲,影響冬前育壯苗,一般一臺904型拖拉機的作用效率為5 hm2/d。對于地勢相對較低、排灌條件較差的田塊,提倡播種后先旋耕,再單獨開溝,采用拖拽式旋耕機進行大田旋耕,種子和土壤充分混合,緊密接觸,旋耕作業完成后用T-151型手扶拖拉機開溝、覆土。為了避免小型手扶拖拉機單獨開溝時覆土過厚影響出苗,可以將麥田畦寬適當放寬,一般可放寬到180 cm,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率。由于該地區早春雨水偏多,采用小型手扶拖拉機單獨開溝的溝體具有比較結實、不易垮塌、排灌通暢且利于排水等優點。
麥田開好“三溝”(畦溝、腰溝和邊溝)非常重要,也是較為簡便、有效的增產措施,要確保在小麥整個生長季節做到田間溝溝相通、排水通暢和雨止田干。
播種開溝覆土后,土壤墑情適宜時,應立即噴灑除草劑丁草胺或異丙隆,用50%丁草胺EC 1.5 L/hm2,或50%異丙隆WP 1.5~1.8 kg/hm2對水均勻噴霧。如遇土壤墑情較差時,應在灌“跑馬水”后施藥,將水灌至廂面平齊,隨后將水排掉,再施用除草劑,以優化控草效果。小麥苗期除草宜早不宜遲,拔節后通常不再使用化學藥劑除草[4]。
小麥不同生育時期所需肥料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應根據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特點科學施肥。根據小麥生育期需肥規律,應重施基肥,適時適量追施分蘗肥、拔節肥和孕穗肥,即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合理追肥。可將農家有機肥、70%磷肥和50%~60%氮肥和鉀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余下的30%磷肥、40%~50%氮肥和鉀肥作為分蘗肥、拔節肥和孕穗肥施入。有機肥的肥效期長,施足底肥不僅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小麥整個生育期提供養分,防止后期早衰,還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地力。小麥不僅可通過根系吸收養分,還可通過葉片吸收養分,通過向葉面噴施營養液,可直接供給小麥養分,避免了養分被土壤固定。結合病蟲防治噴施磷酸二氫鉀可起到增加粒重、促進早熟和提高產量的作用[5]。
苗期田間管理的目標是苗全、苗勻、壯苗早發和促根增蘗,為下一階段生長奠定基礎。
4.2.1 清溝理墑遇到連續降雨天氣時,應及時將田間積水排出,防止造成漬澇。要開好“三溝”,及時清溝理墑,保持麥田排水通暢,確保根系活力、促進根系生長。
4.2.2 查苗補缺為了保證基本苗數及麥苗分布均勻,應事先準備好催芽露白的種子,出苗后及時補種。可選擇在3 葉期前,氣溫適宜時進行補種。具體方法是用40 ℃的溫水浸泡小麥種子4~5 h,待種子吸足水分后撈出,裝進透氣的袋子中,等到種子露出白根時即可播種。對于苗齡較大、缺苗較輕的田塊也可以進行移密補稀,即在苗齡5~6 葉,平均氣溫3 ℃以上時,帶土移栽[6]。
4.2.3 苗期施肥看苗施肥,苗期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遲播小麥田,早施、適施苗肥可以培育壯苗,增加低位分蘗。小麥高產栽培應重視臘肥的施用,根據苗情適施臘肥,提高麥苗的抗寒抗凍能力,為壯稈大穗打下基礎。臘肥應以農家肥為主,適當輔以化肥,對于播種較晚、底肥不足的小苗、弱苗,要早施、足施臘肥,以促進莖稈生長、分蘗增加,實現壯苗越冬。
拔節至抽穗、開花期是小麥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此時期對水肥的反應敏感,土壤缺水、養分不足會嚴重影響葉片生長以及穗、花的發育;水肥供應過多則會造成田間郁蔽,莖葉擠占空間,導致麥株間光照不足,嚴重時會發生倒伏。小麥生育中期是高產栽培田間管理中的關鍵時期,在田間管理上應做好以下方面。
4.3.1 清溝理墑排水不暢的麥田土壤濕度較大,影響根系呼吸,進而影響小麥生長。要及時疏通田溝,確保田間“三溝”暢通,保持土壤通氣不漬水,促進根系良好發育。
4.3.2 施拔節肥、孕穗肥一般情況下,小麥3月上旬開始起身拔節,田間群體莖蘗數適宜的麥苗,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時追施拔節肥[7],拔節肥以氮肥為主,搭配適量磷、鉀肥,具體施用時間和數量根據小麥苗情而定。孕穗肥一般在劍葉露出一半后根據苗情施用,以氮肥為主。
小麥開花到成熟期間田間管理的目標是養根護葉,延長上部葉功能期,防止早衰或貪青,確保籽大粒飽。
4.4.1 清溝瀝水小麥生育后期氣溫較高,降水偏多,如排水不暢,田間漬水,會影響小麥根系活力,使根系活力下降,嚴重時造成根系窒息死亡而喪失吸水能力,最終導致麥株出現生理干旱,影響籽粒灌漿,使粒重下降。因此要將清溝瀝水、防澇防漬貫穿小麥田間管理的始終。
4.4.2 葉面施肥小麥抽穗開花后,對于表現缺肥的麥田,多采用葉面施肥,可被小麥直接吸收利用,以防早衰,是提高小麥產量簡便有效的措施[8]。
在麥田水肥充足、群體較大的情況下,如果品種抗逆性不強、莖稈過高或根系發育不良,隨著穗重增加,重心逐漸上移,導致小麥生長后期遇到大風和持續降雨天氣時,容易出現倒伏。在田間管理上要采用綜合措施防倒伏:適度控制播量,避免群體生長過大;控制好氮肥用量,重視磷肥和鉀肥施用,防止麥株徒長;開好田溝,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對于群體過大且有旺長趨勢的麥苗,拔節時要及時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如多效唑、矮壯素等,以抑制株高,縮短麥株節間長度,促進小麥莖稈粗壯,防止倒伏,并提高葉綠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
小麥熟期分為乳熟期、蠟熟期和完熟期,蠟熟末期至完熟期是收獲適期[9]。適期收獲的小麥產量高、質量好,留種發芽率高;收獲過早會導致籽粒不夠飽滿、產量較低且品質較差;收獲過遲則籽粒因呼吸作用使有機物減少,出粉率、粒重下降,如遇連續降雨天氣易造成麥穗發芽,在田間落籽。蠟熟末期時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備好收割機,趕在雨前及時完成收獲,一般在5月下旬陸續收割。
小麥主要病蟲害有赤霉病、紋枯病、銹病和蚜蟲。
赤霉病是小麥主要病害。春季雨水偏多,是小麥赤霉病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期,與小麥開花期吻合度較高,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較大[10]。當小麥揚花10%時,用25%氰烯菌酯SC 1.5 kg/hm2或25%咪鮮胺EC 0.9 L/hm2對水600 kg,對準穗部均勻噴霧。對于發生重的年份,盛花期須再噴1次。
小麥紋枯病在小麥返青后期至拔節初期,平均病株率達10%時噴藥防治。用12.5%烯唑醇WP 0.60~0.75 kg/hm2或24%噻呋酰胺SC 0.15~0.30 L/hm2對水600 kg,進行葉面噴霧,使藥液流到莖稈基部。
小麥條銹病、葉銹病發生時,要圍殲防治拔節至孕穗期出現的銹病發病中心,嚴格控制蔓延。當田間病葉率達0.5%時,用15%三唑酮WP 1.5 kg/hm2、25%丙環唑EC 0.6 L/hm2或80%戊唑醇WP 0.150~0.225 kg/hm2對水600 kg,噴霧防治。
當苗期田間蚜蟲量超過500 頭/100 株,穗期超過800頭/100株時,可選用10%吡蟲啉WP 0.6 kg/hm2或25%吡蚜酮WP 0.3 kg/hm2對水600 kg,噴霧防治,可兼治麥田灰飛虱。
該地區春季雨水較多。麥田內應做好“三溝”配套、開好田頭溝,做到麥田雨止田干。該地區小麥栽培方式絕大多數為撒直播,全年茬口安排為小麥—水稻,撒直播小麥應在栽培上選擇良種、合理輪作,提高播種質量,做好田間管理、適時收獲和病蟲害防治等,為推進撒直播小麥高產栽培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