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語文教師應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利用心理健康指導讓小學生以積極、熱情的心理狀態迎接學習生活,并充分吸收語文知識中蘊藏的文化資源,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本文介紹小學語文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策略。
小學生正處于情感發育的關鍵階段,在此時期開展情感教育尤為重要,情感教育包含道德、審美與理智。其中道德感是推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應積極滲透道德方面的情感教育,為學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學生通過瀏覽課文感受周恩來立誓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周恩來少年時代背景,使學生了解周恩來偉大志向的由來。通過講述中國人在租界地受到外國人欺凌的歷史,讓學生產生心靈上的震撼,進而讓學生真正領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內涵與思想,學習文章中主人公的品質。
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皆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環節都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和文化素養奠基大有幫助。若想要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師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語文課程的方方面面,通過主題活動的創設,讓學生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進而收獲良好學習成效、豐富學習經驗。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最難忘的經歷”展開主題活動,通過口語交際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近期最難忘的經歷,可以是煩惱的事,也可以是快樂的經歷,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抒發,也讓教師及時了解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在閱讀板塊帶領學生閱讀如《我好擔心》《生氣的亞瑟》等有關情緒類的繪本故事,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讓其逐步學會如何正視并處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在寫作板塊鼓勵學生將自己難忘的經歷寫出來,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逐漸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現代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得到家人的百般呵護,這樣的成長環境可能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滋生各種不良品性,對身心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教育的交融作用,結合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
例如: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積極開展如課外閱讀分享、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互愛、友善等優良品格,使學生在暢所欲言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思想與情感方面的正向帶動,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促進文化傳承與發揚的效果。語文教師需關注小學生的厭學、畏難等心理問題,結合語文知識給予針對性引導,塑造學生三觀與人格,助力學生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