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 喬洪文 帥冬梅 崔春蕾 馬素文 張 春 盧 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與核醫學科,北京 100053)
一體化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MRI)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臨床常用的核醫學影像手段,在神經系統疾病、心臟系統疾病及全身各系統腫瘤的診斷和研究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20年,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1]對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2019年的核醫學情況進行了普查,普查結果表明全國大約有86萬人進行了PET/CT和PET/MRI檢查,且近年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在PET/MRI和PET/CT檢查中,因針對不同的疾病可能需使用不同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示蹤劑,這就對放射與核醫學科護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首先,在一個檢查日內,放射與核醫學科可能同時存放多種示蹤劑,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示蹤劑;其次,同一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時間使用不同示蹤劑進行檢查;再次,放射性示蹤劑受到半衰期限制,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示蹤劑注射和圖像采集,應特別注意操作時效性;最后,患者需依次注射示蹤劑、接受檢查,工作流程必須順暢才能保證所有受試者采集影像的時間窗,因此制定完善的核醫學護理工作流程,對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
目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與核醫學科臨床中常規使用的放射性藥物有葡萄糖代謝示蹤劑18F-脫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多巴胺神經元完整性檢查示蹤劑18F-FP-DTBZ(AV133)、Aβ斑塊示蹤劑18F-florbetapir(AV45)和心、腦血流示蹤劑13N-氨水;科研方面應用的放射性藥物包括針對神經系統炎癥、腫瘤等多種疾病的靶向性示蹤劑。聯合應用多種示蹤劑可以更準確、全面地評估患者的病情,有利于疾病的精準診斷。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理表現為腦中Aβ斑塊和Tau蛋白纏結沉積,臨床表現主要為認知功能障礙。目前廣泛應用于AD患者病情評價的PET檢查為18F-FDG和18F-AV45腦顯像聯用[2]。18F-FDG用于顯示腦灰質細胞的區域性活性改變,18F-AV45用于反映Aβ斑塊沉積的病理情況。由于AD患者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所以在護理時需特別關注提前引導、跟陪同人員溝通注意事項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針對PD患者采用18F-FDG和18F-AV133聯合應用可評價腦部葡萄糖代謝和多巴胺能神經元完整性[3]。PD患者容易發生震顫,所以護理時需要評估患者能否順利配合檢查及是否需在檢查前提前調整用藥等情況。另外,18F-FDG和13N-氨水聯合應用可用于心腦功能和血流狀況的評估,由于13N-氨水半衰期較短,故需要在檢查儀器的床旁注射,因可以在同一個工作日內完成該兩項檢查,所以各環節的時間安排非常重要。
通過以上三種疾病可見,多示蹤劑聯合應用時規范化護理工作應涉及的指標包括:①根據檢查項目和醫囑提前核對和使用對應的示蹤劑;②根據示蹤劑的不同做好檢查前準備工作和時間安排,保證整個工作流程順暢;③根據患者病情不同,確定特別注意事項,保障溝通過程順暢;④依據示蹤劑的不同,為受檢者做好有針對性的護理工作。本研究通過對行PET/CT和PET/MRI多種示蹤劑顯像的患者的不同護理方式比較,探討規范化護理在多示蹤劑顯像中的應用價值。
納入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與核醫學科行窗口靜脈注射示蹤劑患者90例(PET/MRI檢查40例,其中注射18F-FDG和18F-AV133的受檢者各20例;PET/CT 檢查50例,其中注射18F-FDG和18F-AV133的受檢者各20例,注射18F-AV45的受檢者10例)和行床旁注射13N-氨水的受檢者20例(PET/MRI和PET/CT檢查各10例)。納入標準:①根據臨床病史及相關影像檢查,經神經內科確診為AD或PD的患者;②近期無明確外傷史;③受檢者年齡在40~75歲之間;④受檢者能配合完成檢查及問卷量表。排除標準:①受檢者無法配合完成影像檢查;②受檢者既往有抑郁癥病史;③未完成檢查后滿意度調查。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受檢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55例,觀察組接受規范化護理,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本文研究得到全部研究對象及家屬知情同意。本文研究利用的研究信息不含有使受試者的身份被直接識別或通過與其相關的識別物識別的信息,免除倫理審查。
1.2.1 對照組常規護理措施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護士向對照組受檢者做好檢查前宣教,所有受檢者均在候診室休息并等待檢查,檢查過程中依據不同示蹤劑相應一般護理措施完成檢查,結束后離開診室,完成檢查全過程。行PET/CT和PET/MRI檢查前,護士向受檢者做好檢查前宣教。注射18F-FDG的受檢者檢查前需禁食4~6 h,護士經留置針靜脈注射18F-FDG示蹤劑,給藥劑量根據3.70~5.55 MBq/kg計算,示蹤劑注射完成后用5 mL 0.9%(質量分數)NaCl注射液進行沖洗留置針,然后測量注射器中的殘留活度,患者注射后休息45 min行PET/MRI或PET/CT掃描[4]。注射18F-AV133的受檢者檢查前無需禁食,經留置針靜脈注射18F-AV133,給藥劑量約250 MBq,然后測量殘留劑量,受試者休息90 min后行PET/MRI或PET/CT掃描[5]。注射18F-AV45的受檢者檢查前無需禁食,經留置針靜脈注射18F-AV45,給藥劑量為370±37 MBq,然后休息45 min行PET/CT掃描。注射13N-氨水的受檢者檢查前無需禁食,受檢者排尿后平躺于檢查床,護士于床旁經留置針靜脈注射13N-氨水示蹤劑370~740 MBq,然后立即進行PET/MRI或PET/CT掃描[6]。
1.2.2 觀察組規范化護理措施
護士向觀察組受檢者做好檢查前宣教,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規范化護理措施:①檢查前護理。護士向每位受檢者詳細講解相關輻射安全知識,告知其檢查所受輻射劑量符合國家標準,是一項安全的檢查。接受一次18F標記示蹤劑檢查所受的輻射劑量僅相當于一次CT檢查(2~10 mSv),使受檢者正確認識輻射安全問題并減少不良情緒,能夠順利配合完成檢查。護士引導注射完示蹤劑的受檢者去相對應的候診室休息,候診室根據示蹤劑不同劃分區域,并在各區域內貼有區別標識。對于示蹤劑為18F-AV133的檢查,因其主要針對PD患者,此類患者特點為運動遲緩,因此其候診室距離檢查室最近。對于示蹤劑為18F-AV45的檢查,因其主要針對AD患者,此類患者特點為認知功能障礙,因此其候診室應有足夠空間容納患者及家屬。對于示蹤劑為18F-FDG的檢查,因其主要針對腫瘤患者,此類患者大多數可以自理,因此其候診室可安排在距離檢查室相對較遠的位置。②檢查中護理。行PET/MRI檢查時,由于檢查過程中噪聲較強,需為受檢者佩戴專用耳機保護聽力,確保線圈不壓迫受檢者身體,提醒其檢查過程中如出現不適可按壓報警球。顯像設備通常要在溫度相對較低的環境下運行,因此必要時受檢者需加蓋毯子進行保暖,以防患者因體溫降低導致棕色脂肪或骨骼肌顯影。③檢查后護理。護士引導受檢者到休息室等候,醫生確認圖像質量后如需要延遲顯像,受檢者要等待1~2 h再進行掃描。檢查結束后,叮囑受檢者多飲水,多排尿,24 h內避免近距離接觸孕婦及嬰幼兒并從專用通道離開。
1.2.3 對照組與觀察組護理措施分析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檢查前的護理工作充分考慮到患者病情,并根據實際需要為候診室劃分空間,解決了患者行動不便的就醫顧慮;檢查中的護理規范性更多地為受檢者提供了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從身心上緩解了患者對于病情和醫療恐懼的焦慮狀態;檢查后的護理規范性方面,因檢查后需與醫生確認圖像質量,觀察組檢測等待時間比對照組較長,但從受檢者就醫效率上來看,檢查后通過與醫生確認圖像質量,更能緩解患者對于病情焦慮的心情,同時也避免因圖像質量問題出現延誤病情診斷等情況。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護理后患者焦慮程度。50分以下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2)滿意度評分。科室人員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操作、檢查秩序衛生、心理護理、健康教育5項,每項20分,總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1~79分為一般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

納入110例受檢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1.80±7.89)歲。兩組受檢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入組患者基本信息
110例受檢者的圖像清晰,結構完整,對比度好,符合診斷要求。在所有檢查中,未發現因護士應用示蹤劑不當所造成檢查失敗的案例。2組受檢者SAS評分、滿意度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2組患者SAS評分和滿意度評分比較
PET多示蹤劑顯像有利于AD和PD早期診斷、鑒別診斷及病情分級[7-10],檢查順利進行離不開規范化的護理操作和患者的積極配合。核醫學示蹤劑存在半衰期,需要在較短時間窗內使用,受試者必須依次注射示蹤劑,等待一段時間后再依次接受檢查,因此護士需要按照當日檢查內容制定工作流程,對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以保證數據采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隨著PET/MRI和PET/CT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放射性示蹤劑檢查應用于臨床,同一個時段可能有多種示蹤劑待注射給不同患者,而且同一患者可能在不同時間段接受不同檢查,因此護士需要嚴格核對用藥信息,并協調推動檢查流程運轉。這些核醫學檢查的特殊性對護理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
本文研究的局限在于患者檢查中應用的示蹤劑及檢查設備不盡相同,檢查前等候時間與圖像采集時間不等,未能評估規范化護理對檢查時長的影響。
目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已開展了多種示蹤劑聯合用于疾病的評價工作,在護理工作過程總結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制定、培訓和使用放射性示蹤劑使用手冊等方法,有效保證了各項臨床檢查工作的順暢執行,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受檢者的安全性和檢查的有效性。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楊宇、喬洪文、帥冬梅:提出研究思路,設計研究方向,撰寫并修改論文;崔春蕾:修改論文;馬素文、張春:審閱論文;盧潔:總體把關,審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