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防員在滅火救援過程中面臨諸多風險,如火災復燃、結構倒塌和有毒氣體暴露等,這些風險對消防員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為了減少這些風險,本文探討了幾項重要對策。首先,建立標準化操作程序,確保救援過程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其次,加強轟燃應對措施,提高火場控制能力;再次,實踐開門內攻方法,提升救火作業效率與安全性;最后,組織實戰化專業訓練,構建科學的訓練評估體系,以不斷提高消防員的應對能力和實戰水平,從而有效減少滅火救援過程中的風險。
關鍵詞:消防員;滅火救援風險;對策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高層建筑、工業設施的增多,火災事故的復雜性和危險性也日益提高。消防員在執行滅火救援任務時,面臨著火災復燃、結構倒塌、毒氣泄漏等多重風險,這些因素不僅威脅著消防員的生命安全,還影響了救援效率。盡管近年來消防技術和設備不斷進步,但在極端復雜的火災場景下,消防員仍然處于高風險環境中。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減少消防員在滅火救援過程中的風險,制定科學合理的安全防護對策,已成為當前消防安全管理和救援行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消防員滅火救援風險
(一)火災復燃風險
火災復燃是指在滅火后,火源未完全撲滅或因滅火不徹底、環境因素等原因,導致火災重新發生的情況。在滅火救援作業中,此類風險對消防員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馂膹腿级嘁娪诨馂膿錅绾笃?,尤其在結構繁復或火種不易暴露的火災現場?;馂脑俅稳紵闹饕蛩匕ㄒ韵聨讉€方面。首先,火災防控措施執行不力。消防員在撲火作業中可能遇到復雜場況、火點難以查找或滅火設備缺乏等情形,火源未完全熄滅,火災轉為隱匿期。一旦滅火設備撤除或滅火藥劑耗盡,火災復燃風險可能短期內重現。其次,火災現場氣溫異常偏高,特別是在高溫物體或易燃材料周邊,即便看似平靜,內部尚存火種。此類“熱斑”往往不易察覺,易引發二次燃燒。最后,火災后氣候及風力等要素或可助長復燃風險。在特定情形下,風力可攜余火蔓延至未熄滅區域,火災再次發生風險較大,滅火作業時間會逐漸延長,提升了操作難度。特別是在封閉空間或撲火緩慢的高層建筑火災情況下,火災復燃的可能性較大,消防員會遇到二次傷害威脅。因此,在火災現場清理、殘余火勢處理和后續監控環節,要確保所有火源被徹底撲滅,并持續監測火情,防止火災重新復燃。
(二)結構倒塌風險
結構坍塌風險是消防人員在滅火救災過程中遇到的最嚴峻風險之一,尤其在高層建筑、舊建筑物及工業建筑火災現場表現得尤為明顯?;馂膶е陆ㄖY構受損,救援行動中消防員可能遇到建筑坍塌情況,消防員生命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建筑物坍塌的成因通常與火災造成的極端高溫和火勢蔓延緊密相關。在高溫環境下,建筑材料(鋼材、混凝土、木材等)的物理特性將發生改變。例如,高溫導致鋼材軟化,承載能力大幅降低;混凝土材料可能因水分揮發或膨脹產生裂縫,削弱其抗壓性能;木材將因高溫及燃燒效應而導致結構不穩定。因此,一旦建筑穩定性受損,可能突發局部或整體坍塌,對現場消防員構成嚴重威脅。此外,火災現場情況復雜,增加了對建筑結構安全性的評估難度。在火災初期,由于煙霧和火焰的遮蔽以及現場混亂,消防人員往往難以準確判斷建筑物的損毀程度。即使火災被撲滅,建筑內部可能仍存在隱患。例如,若部分承重墻受損或樓層結構不穩定,就可能存在坍塌風險。因此,為確保建筑結構安全,在救援行動中,消防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建筑安全評估規范及操作規范。另外,進入火場時,應先行評估建筑結構的穩固性,特別是在高風險地帶,如屋頂、地下室等。火災發生后,應立即展開排查與整治工作,確保消防員疏散通道暢通無阻,并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同時,對建筑結構進行鋼結構加固處理,以防止進一步損壞[1]。
(三)有毒氣體暴露風險
消防員在滅火救援過程中面臨的有害氣體泄漏是一個重要的安全隱患,尤其在工業火災、化學品泄漏和高溫火災等特殊場景下更為嚴重?;馂闹挟a生的有害氣體對消防員的健康構成直接威脅,長期暴露于這些有害氣體中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風險,甚至危及生命。火災事故現場產生的有害氣體種類多樣。此類氣體在火災期間以煙霧或氣體形態擴散,高濃度易引發急性中毒。由于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密度較大,吸入后容易導致快速中毒,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此外,氯氣、氨氣等有毒氣體通常由化學品燃燒或反應釋放出來,它們對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有嚴重危害,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可能對消防員的皮膚和視力造成損傷。首先,在火災撲救階段,可能引發火源與有毒物質反應,釋放大量有害氣體。消防員如果未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中毒風險較高。其次,火場煙霧密度較大,視線受限,消防人員難以快速判定有毒氣體的存在及其濃度,造成未能及時疏散或缺少有效防護措施。此外,特殊火災事故,如化學品火災、油品火災等,火災產生的有害氣體通常持續時間較長,確保消防員在火災撲滅后繼續在危險環境中作業。減少有毒氣體暴露的危險,消防人員需配備適宜的個人防護設施,如呼吸器、防毒面罩等。此外,火災現場應充分利用排煙通風設備和氣體探測儀器,實時監控有害氣體的濃度,以確保消防員能夠及時撤離至安全區域。同時,加強消防員對有害氣體的識別和應急處置技能的培訓,也是減少其暴露風險的重要措施[2]。
二、減少消防員滅火救援風險對策
(一)建立標準化操作程序
制定規范化作業流程是提升消防員滅火救援風險防控水平的關鍵舉措。規范化操作規程確保消防救援作業流程的一致性,進而顯著增強救援效能與聯合作戰實力。規范化的流程有助于消防人員快速融入崗位,依照既定流程高效落實工作。此外,在新隊員培訓中,規范化操作規程作用顯著。由于缺乏相關經驗,消防員常常難以快速掌握繁復的救援任務。進行系統培訓及實戰操作,規范化作業流程有助于新手快速掌握救援規程、操作手法和緊急應對措施,減少因操作不當或知識不足引發的安全風險。制定標準化作業流程,不僅有利于現場操作,還為后續評估與優化提供了關鍵參考。對每次救援作業進行復盤與評估,消防機構能揭示潛在隱患與不足,及時作出歸納與回應。在救援行動中遇有突發情況,對標準化作業流程與實際操作進行對照,可迅速鎖定問題焦點,找出不當操作或遺漏環節,針對這些問題,對操作流程進行修改與優化。另外,持續優化機制,可以更有效地增強團隊戰斗力,有效提升救援行動的安全性與效能,降低消防員執行任務時的風險程度[3]。
(二)加強轟燃應對措施
轟燃是指火災發生時,尤其在密閉空間內,煙氣層積聚到一定濃度后,隨著氧氣的引入或火源的反應,可能引發劇烈的爆炸。為了有效降低轟燃的風險,消防員在滅火過程中應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確?;馂哪軌虮话踩珦錅绮p少對人員和設備的傷害。首先,通過冷卻煙氣層是抑制轟燃的有效手段之一。消防員可以通過快速點射噴霧水,直接向煙氣層噴射冷卻劑。點射時間控制在2秒左右,并根據現場情況反復進行,達到降溫效果。這一方法能夠迅速降低煙氣溫度,減少火源和煙氣的活性,進而降低轟燃發生的可能性。其次,破壞煙氣層的結構可以有效防止火災擴散。利用直流水噴射上層煙氣層,通常持續3秒至5秒或者使用開花水進行“O”形射水,可以增加房間內氣流的旋轉,改變煙氣的流動模式,使其迅速通過排煙口排出。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加速煙氣排放,還能減少煙氣對火源的影響,減少火災復燃風險。最后,冷卻房間內的可燃物也是關鍵措施。通過噴灑水霧冷卻可燃物表面,能夠有效地減少上層煙氣層對可燃物的熱輻射,使可燃物的溫度保持在安全范圍內,從而避免火源因熱輻射而重新引燃。這一方法在避免大范圍火災蔓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排煙口的破拆與控制需格外謹慎。在煙氣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排煙時應配合使用水槍掩護,防止突然開啟排煙口時引發的氣流變化導致火源復燃或爆炸。此時,排煙操作需按照嚴格的安全程序進行,確?;饒龅臍饬鞣€定,避免意外發生。因此,加強轟燃應對措施,通過冷卻煙氣層、破壞煙氣層、冷卻可燃物以及謹慎控制排煙口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滅火過程中的危險性,保障消防員安全。
(三)訓練開門內攻方法
開門內攻是消防員進入火場進行滅火救援的關鍵環節。正確的開門技巧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火勢,還能減少煙氣和火焰對消防員的威脅。在執行這一操作時,消防員必須嚴格遵循一系列操作程序,以確保滅火任務順利進行。第一,在開啟著火房間門前,消防員必須確保全面防護到位,防止火場中的熱氣、煙霧和火焰對身體造成傷害。消防員所有的皮膚應避免外露,人員應站在房門一側,盡量避免與房門正面接觸。同時,水槍掩護也至關重要。消防員應確保水槍能夠隨時投入使用,以應對可能的火源復燃。第二,在打開燃燒房間門窗前,消防員應先進行充分地觀察和觸摸,以初步預判室內火勢情況。觸摸房門時,要感知溫度變化,判斷火勢強弱及其分布情況。這樣可以幫助消防員選擇合適的開門方式,從而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第三,開門時應從一側緩慢開啟一條縫隙,觀察室內情況。如果室內溫度較高且煙霧濃重,應立即使用直流水向房間頂棚灑水,降低溫度并減少煙氣濃度。待充分灑水后,再逐步擴大開門面積。若開門或破窗后發現火勢不強,溫度較低、煙霧不濃,應使用噴霧射流技術控制空氣流入,避免火勢突變或火焰擴大。第四,開門后,消防員需要對房門進行固定限位,防止因風力或其他外力作用導致門突然打開或關閉。這是為了避免開門后因煙氣噴涌造成傷害或在緊急情況下門突然關閉,導致消防員被困。第五,進入燃燒房間后,必須安排水槍先行出水掩護,以保護進入人員免受高溫和火焰的傷害。此外,水帶必須隨身攜帶,防止在突發高溫情況下無法及時出水防護,造成不必要的風險。訓練開門內攻方法不僅是消防員操作技能的體現,還是確保滅火任務安全和有效實施的關鍵環節[4]。
(四)組織消防員開展實戰化專業訓練,打造科學的實戰訓練評估體系
為確保消防員實戰效能與安全防護水平顯著提升,開展消防員實戰化專業技能培訓,構建科學實戰訓練評估機制不可或缺。對既有的實戰訓練模式進行創新,確立更科學的訓練評估準則。在以往的訓練中,消防員的評定主要依賴專業技能和專項訓練,盡管他們面臨著復雜的火災情況和多變的救援環境。然而,評估標準和預防措施需要與時俱進。傳統的單一競技評價模式通常過于強調速度和成績,忽視了操作規程和流程的規范性。在新型訓練評估機制中,重點應轉向作戰技術的規范化執行,確保消防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每個訓練動作的準確性和連貫性。這樣的評估方法有助于消防員在訓練中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從而提高戰斗力,更好地應對復雜火災及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因此,消防員培訓應依托經久考驗的成熟經驗與技術,保障其在繁復火災場景下準確抉擇,開展高效的救助行動。同時,優化訓練評估機制時,還應將消防員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納入職業技能測評范疇。這不僅有助于全面評估個人技能,還能更好地反映其在實際救援與團隊協作中的效果以及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5]。
結語
綜上所述,減少消防員滅火救援風險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既要通過標準化操作程序提升救援效率,也要借助現代科技加強現場監控和指揮。精準的火災現場風險評估、有效的實戰化訓練以及科學的評估體系,都是保障消防員安全的重要手段。面對日益復雜的火災形勢,消防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具備應變能力和協同作戰素養。因此,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消防救援工作將更加依賴智能化設備和大數據分析,從而實現實時監控與預警,最大限度減少風險。
參考文獻
[1]張楊.優化消防滅火救援安全管理的策略探析[J].今日消防,2022,7(12):136-138.
[2]陳鵬.消防滅火救援安全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2,8(22):79-81.
[3]張樊.提高消防救援人員實戰能力的舉措分析[J].今日消防,2022,7(07):136-138.
[4]周越.消防員在滅火救援中的緊急避險[J].消防界(電子版),2021,7(12):91-92.
[5]楊洪春.消防滅火救援現場的緊急避險和安全防護措施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21,7(10):86-88.
作者簡介:劉俊偉(1989— ),男,漢族,河南開封人,本科,站長助理(三級消防長),研究方向:滅火救援和消防裝備維護與管理;李同磊(1988— ),男,漢族,河南周口人,本科,站長助理(三級消防長),研究方向:滅火救援和消防裝備維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