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這一足部畸形會對青少年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擾。那么,究竟什么是青少年拇外翻?它是如何產生的?又會帶來哪些影響呢?本文將介紹青少年拇外翻的原因、典型癥狀、危害、診斷及治療方法,旨在為青少年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拇外翻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畸形,表現為拇趾向外側異常偏斜移位,伴隨第一趾骨向內偏移。青少年骨骼發育尚未成熟,主要表現為足第一跖骨的內翻偏移及拇趾近節趾骨的外翻偏移。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拇趾囊腫。
1.遺傳因素
遺傳在青少年拇外翻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大約58%~80%的青少年拇外翻患者存在家族史,這表明遺傳傾向在該疾病的發生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如果家長有拇外翻,其子女患拇外翻的風險就會顯著增加。遺傳因素可能影響足部的骨骼結構、關節形態以及肌肉力量的分布等,從而引發拇外翻。
2.穿鞋不當
鞋子尺碼不合適: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腳部關節與骨骼也在迅速生長。因此,青少年若選擇尺碼過小或過于擠腳的鞋子,可能會阻礙其足部骨骼的正常發育,使腳趾長時間處于擠壓狀態,從而增加拇外翻的發生風險。
鞋型問題:窄頭鞋、高跟鞋、尖頭鞋等不適合青少年的鞋型也是導致其發生拇外翻的重要因素。這些鞋子會使腳趾長期受到壓迫和束縛,使大拇趾發生外翻。例如:窄頭鞋會限制腳趾的活動空間,使拇趾無法自然伸展;高跟鞋會改變足部的受力分布,增加前腳掌的壓力,從而導致拇外翻的發生。
3.自身生理結構異常
扁平足:足弓較低或完全消失,導致足底受力分布不均。內側足弓缺乏足夠的支撐,拇指一側會受到向外的應力,這種長期的力學不平衡容易引起拇外翻。
高弓足:足部的拱形較高,導致足底壓力主要集中在特定部位,可能影響足部的正常發育,從而增加拇外翻的發生風險。
第1跖列關節面結構異常:第一跖列關節面結構異常包括關節面的形態、傾斜度等問題,會影響足部的力學平衡,從而導致拇外翻的發生。
其他足部骨骼結構或關節功能異常:除了上述因素外,其他足部骨骼結構或關節功能異常,如第一跖骨過長或過短、脛后肌腱止點變異等,也可能增加患拇外翻的風險。
1.疼痛
在拇外翻的早期階段,尤其是年幼的患兒,拇外翻引起的疼痛并不明顯,也不會限制其活動。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可能僅在行走和勞累后感到足部疲勞,通常不會出現顯著的不適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畸形程度的加重,疼痛癥狀可能在青少年時期逐漸顯現出來。這種疼痛通常與鞋子的擠壓刺激或拇趾與第二趾的擠壓有關。例如:青少年選擇不合適的鞋子,可能導致拇趾囊腫與鞋子反復摩擦,從而產生炎癥和疼痛;同時,拇趾的偏斜也可能導致與第二趾相互擠壓,引起疼痛。
2.其他骨科癥狀
足外翻:青少年拇外翻患者可能同時伴有足外翻的癥狀。足外翻是指足部向外翻轉,導致足底受力分布發生改變,可能會加重拇外翻的畸形程度。
足弓結構改變:拇外翻還可能導致足弓結構的改變,如加劇扁平足或高弓足。足弓的改變會影響足部的穩定性和緩沖功能,增加其他足部問題的發生風險。
足跟疼痛:在某些情況下,青少年拇外翻患者可能會出現足跟疼痛的癥狀。拇外翻使足部的力學平衡被破壞,導致足跟部位承受異常壓力,從而引起疼痛。
1.影響生活質量
疼痛和不適:拇外翻會給青少年帶來疼痛和不適,影響他們的日常活動和運動。無論是行走、跑步還是參加體育活動,疼痛都可能限制青少年的行動能力,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
心理影響:足部的畸形和穿鞋限制可能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敏感的時期,對外表和他人的評價很在意。拇外翻可能會讓青少年感到自卑、焦慮,從而影響他們的社交和心理健康。
2.引發其他足部問題
合并足趾畸形:拇外翻還可能合并錘狀趾、爪形趾等足趾畸形。這些畸形因關節屈曲攣縮而形成,導致足趾呈現錘子或爪子狀,不僅會引起足部不適,還可能會增加選鞋難度,進一步加重拇外翻。
關節脫位和步態不穩:嚴重的拇外翻還會造成拇趾根部關節脫位,影響步態的穩定性。拇趾偏移擠壓了第二足趾的生存空間,導致其逐漸向背側脫位,出現重疊、騎跨在其他足趾上方的騎跨趾或交叉趾現象。此外,拇外翻還可能影響下肢力線,導致步態不穩,增加摔倒和受傷的風險。

3.影響骨骼發育
青少年正處于骨骼發育的關鍵時期,拇外翻可能會影響足部骨骼的正常發育,導致骨骼畸形加重。長期的畸形還可能會影響下肢的力線,進而影響膝關節、髖關節以及其他關節的發育。例如:拇外翻引起的足弓改變可能會導致下肢力線的異常,使膝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
1.外觀檢查
醫生通常會通過觀察足部外觀,判斷是否存在拇外翻畸形。檢查時,醫生會重點關注拇趾的偏斜程度、拇趾囊腫的大小、足弓的形態等。此外,還會觀察青少年的步態是否存在異常,以綜合評估足部的整體狀況。
2.角度測量
拇外翻的診斷及嚴重程度分級,可通過負重位下足的 正位X 線片進行角度測量。其中,最常用的測量角度包括拇外翻角和第一、二跖骨間夾角。拇外翻角為第一跖骨和近節趾骨干中線之間的夾角;第一、二跖骨間的夾角為第一、二跖骨干中線之間的夾角。當拇外翻角>15度,第一、二跖骨間夾角>9度,即可被診斷為拇外翻。
3.分級評估
按照拇外翻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層級。正常情況下,拇外翻角<15度,第一、二跖骨間夾角<9度。輕度拇外翻時,15度≤拇外翻角<20度,9度≤第一、二跖骨間夾角<11度;中度拇外翻時,20度≤拇外翻角<40度,11度≤第一、二跖骨間夾角<18度;重度拇外翻時,拇外翻角≥40度,第一、二跖骨間夾角≥18度。兒童時期的拇外翻一般都為輕至中度。
1.非手術治療
選擇合適的鞋子:對于輕度拇外翻患者,非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法。青少年應選擇合適的鞋子,避免穿過短、過窄、過高跟或尖頭的鞋子。選擇寬楦頭鞋子,確保腳趾有足夠空間活動,以減少鞋面對腳趾的壓迫。同時,要注意鞋子的舒適度和穩定性,優先選擇軟底、低跟的鞋子,如露趾鞋。
襯墊填充:可以使用軟墊填充拇趾囊腫區域,以緩解局部摩擦和疼痛。這些軟墊可以有效減少拇趾囊腫與鞋子之間的摩擦,減輕炎癥和疼痛。
活動調整:青少年應適當調整活動方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減輕足部的壓力。參加體育活動時,可以選擇對足部壓力較小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
抗炎鎮痛措施:如果患者疼痛較為嚴重,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炎鎮痛藥物,緩解疼痛和炎癥。
足部矯形器、支具:通過矯形療法,并配合適當的功能性足部矯形器,通常可以解決結構性足部問題。這些足部矯形器、支具等可以幫助糾正足部畸形,改善足部的力學結構。但這些方法需要在醫生或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使用,以確保正確的佩戴和調整。
足趾間隔套:足趾間隔套可以將拇趾與其他腳趾分開,減少相互擠壓,從而緩解疼痛。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矯正作用,能幫助拇趾恢復正常位置。
監測與治療調整:持續監測拇外翻畸形的進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骨骼發育成熟后,需重新評估并調整治療方案。家長與青少年應密切關注足部的癥狀變化,如疼痛加重、畸形惡化等,應及時就醫。建議青少年定期進行足部檢查,通過外觀檢查和角度測量等方法,以準確評估拇外翻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

2.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當保守治療無效,且疼痛癥狀非常嚴重、畸形進展迅速、關節活動功能受限時,需要考慮矯形手術。手術矯正適用于經保守治療仍無法緩解疼痛、畸形加重、日常生活受影響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
手術時機:手術矯正的理想年齡是11~15歲,此時青少年正處于骨骼發育接近成熟的時期。在此階段進行手術,骨骼的生長發育相對穩定,手術效果較佳,患者滿意度較高,且復發率較低。
手術類型:治療拇外翻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很多種,醫生會根據青少年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常見的手術方法包括軟組織平衡手術、截骨矯形術等。軟組織平衡手術主要是通過調整足部的軟組織平衡,糾正拇外翻畸形;截骨矯形術則是通過截斷骨骼,重新調整骨骼的位置,以達到矯正畸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