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2021年,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蔡美娜,帶著獨具閩南特色的劇目《番婆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新年戲曲晚會。她采用“一人雙偶”的表演形式,同時表演了旦角和丑角,讓觀眾瞠目結舌。
掌中木偶戲又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其源頭可追溯到東晉時期《拾遺記》、唐末五代《化書》中。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明顯,行當角色分工細致,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逼真。表演中的每一個細節,如音樂與唱詞的銜接、動作與步伐的一致、手指與偶形的配合、演員與角色的交流等,都要求做到極致。2006年,掌中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掌中木偶戲驚艷世人的背后,是一代代“木偶人”不舍晝夜的堅守與努力。
蔡美娜從小就對戲曲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逢村里來戲班子,她都要跟著長輩去看戲。十三歲時,在老師的推薦下,身高、音色條件出色的蔡美娜順利通過了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木偶班的面試,就此開始了與掌中木偶戲的不解之緣。第一年,蔡美娜幾乎都在練習壓指、劈指等基本功。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最重要的,必須練扎實。每天凌晨五點多,蔡美娜就要起床,洗漱后喝上一杯淡鹽水,便開始一天的練習,這一練就是六年。有時舉手練習練得雙臂酸痛,但蔡美娜從不偷懶,也從未叫過苦。
“要做傳承人,就必須全面地學,只練一個行當是不成的。”蔡美娜不敢忘記老師的話。掌中木偶戲表演中同樣有生、旦、凈、末、丑這些行當,每個行當都有門路技巧,要想全部掌握好并不容易,但她暗下決心:努力鉆研,像老師一樣掌握全部行當,傳承好這門藝術。心底的那份熱愛,讓蔡美娜逐漸在掌中木偶戲表演中脫穎而出。
剛到晉江掌中木偶劇團時,蔡美娜就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到上海參與拍攝52集木偶電視連續劇 《白玉堂》。“拍攝所用的木偶帶有機關,操作更難。同時,我飾演的主角白玉堂是一個武生,與我熟悉的旦角大不相同。”蔡美娜說。看到厚厚的劇本,初出茅廬的她心中十分忐忑,但她沒有退縮,一咬牙投入了練習。在拍攝的半年多時間里,蔡美娜沒有流連大城市的繁華,而是“躲進小樓”,專注琢磨角色,刻苦練習動作、念白和唱詞,最終《白玉堂》得以順利播出。
抱著接力匠心、傳播藝術的態度,蔡美娜在晉江掌中木偶劇團里逐漸挑起大梁,走出閩南,走出國門,把掌中木偶戲的魅力傳播到遠方。作為掌中木偶戲最年輕的省級傳承人,蔡美娜數十次出訪歐洲、非洲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
2012年,中國“木偶人才培養計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蔡美娜說道:“作為南派掌中木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對傳承和發揚這項藝術,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工作之余,蔡美娜赴泉州藝術學校木偶班授課,并聯合漳州的北派掌中木偶戲大師進行教學,共同培養后繼人才。從學藝到傳承,從傳承到傳播,蔡美娜的青春寫滿了無悔的初心。
十指演繹人間百態,一手托起古往今來。將傳承與發揚的重任扛在肩上,蔡美娜一路堅定前行,并將為之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