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類海上導航方法,相信大家肯定會有疑問:要是陰天的晚上,航海者在茫茫大海上看不到星星怎么辦呢?
敲黑板,那就要用到指南針啦!

指南針是全天候可用的導航工具,有了它,航海家們在茫茫大海上就能夠更安全、更高效地進行長距離的海洋航行了。因此,指南針的應用不亞于一次航海科技史上的革命。
大家都知道,指南針的應用離不開人類對磁的認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發現了天然的磁石,認識到“磁石”和“指示方向”之間的聯系,并利用天然磁鐵制作了指南工具——司南。
司南的樣子像一把湯匙,被放在銅質的方形地盤中,地盤四周刻有方位,司南在盤子中轉動,停下來時,匙柄就指向南方。當時的《鬼谷子》中記載,鄭國人到山上采玉,一定要帶上司南,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這是關于司南較早的記載。

到宋朝時,人們發現了一些易于操作的人工磁化技術,并開始用人造磁鐵制造指南工具。比如,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利用人工磁化技術制作而成的“指南魚”,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介紹了一種用人工磁化方法制作的指南針。
這種指南針是利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 使之具有磁性,把這樣的鋼針放在碗邊或者用線懸起,鋼針就可以靈活地指向南方。這種方法簡單易行,被迅速推廣使用。沈括還提到了一種“水浮法”,就是把幾小段燈草穿在帶磁的鋼針上,讓磁針浮在水面上,同樣能起到指南的作用。

用于航海的指南針,最初就是用這種水浮磁針和圓形方位盤組合而成的水浮式磁羅盤,即水羅盤,也叫針盤。最晚不遲于北宋末期,即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指南針已經作為導航儀器應用于航海了。北宋朱彧(yù)在1119年寫成的《萍州可談》一書中記載,“舟師……陰晦觀指南針”,意思是船夫在陰天的時候會看指南針辨別方向。這是世界航海史上人類使用指南針導航的最早記錄。
隨著航海羅盤的廣泛應用,海船上甚至出現了專門管理航海羅盤的技術人員,叫作“火長”。明清時期用于冊封琉球的冊封舟,船尾處就設有專門的針房,火長與舵工一起居住在針房中,掌控海船的航向。
南宋時,途經印度洋往返于中國與阿拉伯地區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當時的泉州、廣州都是世界大商港,聚集了不少旅居中國的阿拉伯商人。在頻繁的交流中,航海羅盤通過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各國。
12世紀末,英國學者亞歷山大·尼坎姆用拉丁文撰寫了《論自然界的性質》一書,書中首次出現并介紹了歐洲指南針。此后,歐洲人開始仿制水羅盤。到了13世紀中葉,法國人改進旱羅盤,制作出了更便攜的儀器,這種儀器在歐洲各國逐漸流行。
不過,當海船遇到大的風浪時,早期的旱羅盤磁針會因為過分傾斜而出現無法轉動的情況。14到16世紀,歐洲人使用“萬向支架”解決了這個問題。無論船體在波浪中如何搖晃,羅盤總能保持水平狀態。歐洲改進后的羅盤又在明朝中期由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傳回了中國。
歐洲人使用了航海羅盤,也能夠小心翼翼地探索大西洋了。稱手的裝備為西方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提供了保障。
可以說,正是小小的指南針開創了人類航海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