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十月,天氣變得涼爽了許多。山谷背面的云朵家族,開始了橫跨天空的秋游,大搖大擺地從醫館上空飄過。
當第1955朵云彩飄過的時候,一輛灰綠色的小車慢吞吞地停在醫館門口,車上走下來一位老先生。他看起來比孟里奶奶年長許多,腋下夾著一沓厚厚的資料。他在一張空椅子上坐下,把那沓資料遞給正在欣賞云朵的孟里奶奶,說道:“給,你要的報告。”

孟里奶奶推開吃剩一半的蛋糕,翻開報告的第一頁,上面用藍墨水寫著一行字——姓名:朱翊(yì)鈞(萬歷先生),年齡:58歲。
“自述病史為長期牙痛,口臭……”孟里奶奶低聲讀著。
“他那一口牙,嘖嘖嘖。”老先生嚴肅地表示,“真是壞得不能再壞了。我拍了一小段視頻,你可以點開看看。”
孟里奶奶向后翻動報告,果然在第五頁的正中間找到了一個播放鍵。她輕輕一按,紙面上多了一個黑色的播放器。幾秒鐘之后,播放器里出現了一把銀色的長柄口鏡以及病人的下半張臉。
病人僵硬的嘴費力地微微張開,露出一小排牙齒。長柄口鏡輕巧地在病人的口腔里四處“查看”,它先是對著上門牙“打量”了一番,又繞著下面“巡視”,片刻之后,它抬起頭,扭轉身體攀向上排的牙齒。跟著口鏡,孟里奶奶看到了兩排東倒西歪、搖搖欲墜的牙。
不知道是不是光線的問題,鏡頭里的牙齒并不是白色的,而是米黃色的,表面還有大大小小的棕色斑塊。
孟里奶奶按下了暫停鍵,抬起頭說:“他的牙齒狀況,看上去很糟糕……”
“可不是嘛,他有蛀牙和嚴重的牙周病。有幾顆牙齒,都是因為嚴重的牙周病脫落的。你看,牙齦紅腫、發炎,還有許多牙結石!”老先生戴好帽子,把進度條往后拉了一段。
現在是探針在探查,只見探針輕輕碰了碰牙齒表面,尤其是靠近牙齦的部分,這里積著一層厚厚的“污垢”。
“這些硬硬的東西是什么?”孟里奶奶問。
“那些都是牙結石……病人平時不注意口腔衛生,口腔里就容易滋生細菌,這些細菌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等物質混合,會形成牙菌斑附著在他的牙齒上。長年累月,牙菌斑沉積鈣化,形成硬殼,就叫牙結石。”老先生耐心地解釋道。
“他是不愛刷牙吧?”看到這一口糟糕的牙齒,孟里奶奶感覺渾身不舒服。
“他也刷牙,就是方法不太對。他總是把牙刷橫過來,左右拉鋸式地刷,這種刷法無法清理干凈牙齒上的食物殘渣,還容易損傷牙齒和牙齦。”老先生嘆了口氣,接著說,“陳年的牙垢讓他的牙周病越來越嚴重,他的9顆牙齒先后‘犧牲’了。”
孟里奶奶又按下了暫停鍵,她從視頻里清晰地看到,牙齒缺失后的黑洞集中在上頜的左側,尤其是上頜左側的磨牙,大概很早就“退休”了,還有一些牙齒的牙冠部分也消失不見,只留下長短不一的牙根和黑褐色的堅硬的齦下結石。
“你看,他這左邊都沒什么牙了,肯定只能用右邊的牙嚼東西。怪不得他的臉好像有點兒不對稱,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笑過……”老先生推了推快要滑下來的眼鏡,繼續解釋道。
孟里奶奶贊同地點了點頭,心想,缺了這么多牙,誰還能笑得出來呀?
“不過他家的伙食應該不錯,吃的都是精致、柔軟的食物。你看他的牙齒,只有輕微的使用痕跡,我看過很多病人,比如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山頂洞人,新石器時代的人,戰國時期的人,他們的牙齒都有很嚴重的磨損。”老先生掰著手指,仔細回憶自己看過的病例。
“他的牙齒怎么有這么多黃斑呢?”孟里奶奶再次追問。
“不止,”老先生搖了搖頭說,“這叫氟牙癥。他家的飲用水含氟量應該很高,人常年飲用這樣的水,牙冠就會出現黃褐色斑點,甚至還會出現小窩。”
“那如果要修好這口牙……”孟里奶奶猶豫地問道,“就要把壞掉的拔掉,把蟲蛀的補起來,再把缺失的牙補上——植牙,對!可以給他植牙嗎?”
“這可是個大工程呢!”老先生用夸張、驚訝的聲音說,“他都這樣了,還有必要嗎?”他指了指報告中的最后一張圖,那是他為病人拍攝的面部照片,一個小巧的人類頭骨,皮呀,肉呀,全都不見啦。
“他好像并不愿意看醫生呢,我剛剛檢查完,他就偷偷溜走了。”老先生苦惱地說道,“不愛看醫生,也不愛惜自己的牙齒,唉,還有許多小朋友也是如此呢——吃完甜食也不刷牙……”
說著,他看了看桌上的蛋糕,又看向孟里奶奶。
“哎呀,我要去刷個牙!”孟里奶奶跳起來,急匆匆地奔向帳篷,“嗖”地一下不見啦。
這時,一陣微風吹過,那沓資料露出了藍色的封面,上面寫著“《明萬歷帝及其兩后的口腔情況》(周大成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