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60)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匯率雙向波動常態化且彈性增強,偏離基本面的市場調節時有發生,給外經貿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的不確定影響。若不進行有效的匯率風險管理,微觀層面會造成資金損失、侵蝕利潤空間,影響企業穩健運營;宏觀層面會影響國家對外貿易和外匯市場發展,影響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因此,匯率風險管理應成為外向型企業的必修課。本文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近年發布的有關匯率避險的政策文件及工作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對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和管理建議,期望對國有企業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提升匯率風險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國家外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首次開立匯率風險管理賬戶的企業新增3.3萬家,2023年1—9月新增2.7萬家,至2022年末企業利用外匯衍生產品管理匯率風險比例已提升至24%,同比增長10.6%。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外管局不斷深化外匯市場改革,創新匯率避險模式,降低外匯套保成本,多措并舉服務企業匯率風險管理。在此過程中,匯率風險中性理念逐漸得到認可,企業匯率避險意識不斷增強,外匯套保的規模和力度持續提升。
但在與金融機構接觸過程中得知,目前本區域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企業及套保比例尚未達到國內平均水平,且參與者多為外資、民營及中小微企業,部分國有企業因受體量、制度、流程等因素制約而鮮有涉足。匯率波動會對進出口企業經營產生顯著影響,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日益常態化,涉外國有企業有必要提高對匯率風險的認知,全面推進匯率風險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穩健經營。
匯率風險是企業在對外經貿及金融活動中以外幣結算產生的款項收支、資產或負債等因以本幣記賬在匯率變動時帶來的意外損失或收益。
“匯率風險中性”是企業為控制和降低因匯率不確定性產生的風險,把匯率波動納入日常財務決策,盡可能降低匯率波動給主營業務和財務指標帶來的負面影響,以聚焦主業、順利實現經營目標[1]。
為實現管控匯率風險的目的,企業應參照商品期貨中套期保值的決策程序和方法,對外匯匯率進行套期保值。
外匯套期保值工具包括遠期結售匯、外匯期權、外匯掉期、貨幣掉期等方式:遠期結售匯結構簡單、機制成熟、市場接受度高,應用范圍最為廣泛;外匯期權具備一定的交易靈活性,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匯率敞口判斷選擇買入期權、賣出期權或期權組合交易;外匯掉期適合持有外匯資產或具有外幣收付匯需求但存在幣種或日期錯配的進出口企業,可以靈活調劑本外幣資金、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滿足流動性管理或短期融資需要;貨幣掉期可同時規避中長期匯率、利率風險,適用于長期投融資企業或持有外匯并看漲的企業,以盤活外幣負債(或資產)、降低融資成本(或提高資產收益)[2]。
(1)風險評估。有外匯套保意向的企業向經辦銀行提出申請,由銀行進行金融衍生品適合度評估,從而判斷企業是否適合操作期權類產品,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交易品種的匹配推薦。
(2)簽署協議。企業通過評估具備操作資格后,銀行提供相應的衍生品服務協議,企業經法審通過后簽署并提供相關授權書及承諾函。
(3)開立賬戶。企業進行外匯套保交易需開立本外幣結算賬戶及保證金賬戶,用于繳納期權業務保證金及到期交割操作,保證金視期間長短不同按3%~5%收取,匯率波動高于一定幅度時會按相應比例追加。在金融機構有授信的企業也可申請從授信額度中扣除相應比例作為保證金。同時,部分省市及地區也推出了政府性融資擔保政策,以“政府+銀行+擔保”的運作模式降低企業匯率套期保值成本[3]。
(4)背景審核。操作期權業務前,企業需遞交外貿合同、商品提單、承兌函等證明業務真實性的資料,銀行根據“實需”原則對匯率套保業務進行審核,確保公司經營合法、交易業務合規。
(5)簽約及交割。銀行根據企業申請資料進行遠期交易確認,并在簽約完成后出具確認書,在合約到期日根據約定匯率及金額完成交割。
(1)線下柜臺交易。銀行服務人員可通過現場、電話或微信對企業提供匯率咨詢、交易報價、策略建議服務,企業根據目標匯率及風險偏好確定交易后由專人到柜臺填寫相應單據在現場進行交易匯率及交易品種的確認。
(2)線上自助交易。通過線上一體化交易平臺、網上銀行、銀企直聯系統等渠道,進行“無紙化全線上”匯率風險管理操作,實現實時價格報送、即時達成交割、企業自主盯盤、擇機進行交易。能夠制定明確目標匯率及套保額度的企業也可利用系統中設置的掛單功能設定目標價位和目標金額,一旦觸發交易條件即可自動成交,節省人工盯盤成本。
(1)目標匯率。企業應以保證預期利潤實現穩健經營為前提,根據業務訂單簽訂時的成本匯率以及交易存續期間測算目標匯率和止損點位,降低交易風險。
(2)操作時間。合同簽訂后至業務到期前的全區間,只要企業確定匯率避險交易方案,即可向銀行提出交易申請,由專人在銀行柜臺或線上以“經辦+復核”的模式進行交易確認,規避操作風險。
(3)比例選擇。根據企業對未來市場匯率走向的預期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以保證實現利潤目標為底線,合理制定外匯避險交易比例。既可一次鎖定全部風險敞口,也可分批多次鎖定匯率,或者保留較低比例的風險敞口,根據市場變化和估值情況進行動態管理。
(4)工具運用。企業應優先通過經營安排、結算方式、貿易條款等策略方案實現外匯風險敞口的自然對沖,未能消除的部分視為匯率風險凈敞口,使用套保工具進行管理。對處于匯率風險初期管理的企業應視自身業務能力,優先選擇結構簡單、對沖效果充分的遠期結售匯及簡單期權進行套期保值操作。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可同時運用不同類別的避險產品或產品組合,按既定比例匹配產品進行操作,將匯率風險進一步降低。
雖然主管部門著力推動企業開展外匯風險管理,但是外匯套保操作的主要參與者仍以管理規范和制度健全的上市公司、獲得政策支持力度較大的中小微企業以及自主決策程度較高的外資和民營涉外企業為主,依然有眾多國有企業尚未轉變觀念,在匯率風險管理領域存在監管盲區。
部分集團企業產業多元化,外貿非主業且下沉至子公司,匯率浮動的盈虧被掩蓋在利潤總額中,除非產生巨大虧損否則無法引起足夠重視。某些企業通過代理商從事進出口業務,自身不了解匯率市場變化,與代理公司信息不對稱,導致涉外業務呈現大量風險敞口。有的企業雖意識到此項風險,但因歷史上曾發生不當交易導致的投機事件扭曲了決策者的認知,視金融衍生品為不能觸碰的紅線,嚴禁開展此類業務,對風險持觀望和承受態度。
部分企業未設置與外匯避險相關的風控部門和崗位,無專業外匯管理人員,未建立完善的匯率風險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雖允許下屬公司開展外匯套保業務,但無法實行統籌管理,任由下屬企業各自為營、自行操作,造成判斷方法隨意、套保形式隨機的粗放式管理現狀。
部分企業對匯率避險持過度審慎態度,對套保業務實行審批制,授權額度小、審批環節多、業務線條長、溝通成本高,而匯率市場瞬息萬變,往往在等待過程中錯失良機。
某些企業不能秉持“風險中性”原則,習慣性將套保合約價格與到期日即期匯率比較。在不采用套期保值會計方法核算情況下,當市場向不利方向發展時,會引起企業表面浮虧增加,將影響財務費用考核指標完成甚至導致相關參與者被問責。這種情況給操作人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難情緒。
2021年國資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金融衍生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均提出,中央企業要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避免偏離風險中性的“炒匯”行為[4];2022年在《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提出,完善合規風控體系,降低風險凈敞口;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加強外匯市場管理、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國有企業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有管理責任,因此必須加強對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將其作為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以降低風險敞口為目標,合理審慎運用外匯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通過支付少量成本將匯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減少匯率波動對企業經營造成的影響。
企業應將匯率風險管理納入整體發展戰略,結合經營特點制定匯率風險管理目標,構建匯率風險管理機制。配備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組織包括公司高層、業務、財務、法務、審計部門在內的專業團隊,制定適合自身實際的匯率風險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業務特點的套期保值策略,以制度取代主觀決策。建立職責明確的匯率風險管理流程,堅守紀律,嚴格執行操作規范,避免因外部環境變化及個人意志轉移引發操作風險。
大型企業集團應對外匯套保業務采取相對集中的管理模式。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外匯風險管理系統,集合匯總敞口規模及避險需求、分配權限及額度、辦理流程審批、發布市場資訊和定制報告、提示和分析在途交易、監測和評價各層級業務動態等多種管理功能。集中管理可將集團所屬公司各自面臨的匯率風險統籌考慮,實現集團內部的風險對沖。
在風險管理框架內可對子公司適度授權,根據規模體量明確各層級執行頭寸,適當縮短事前審批時間,提高決策效率和執行效率。例如,合作銀行支持通過占用集團整體授信額度為成員企業辦理套保業務,將便于集團進行統一議價,有助于企業降低套保成本。
匯率風險管理具有高度專業性,需配備專業化團隊開展工作。在提升管理層風險意識的同時,必須提高基層業務人員及操作人員的專業性與主動性。有條件的企業可引進專門人才;一般企業可通過加強與外管局、銀行溝通交流獲取多角度信息,組織管理層和參與者參加專項培訓,不斷強化相關人員對外匯風險的認知,逐步提升業務水平。同時,外匯風險管理不能脫離公司業務,參與者必須對公司貿易模式、資金流向、定價策略、結算方式充分了解,才能切合實際進行風險管理。
企業應認識到匯率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為了鎖定成本、實現保值而并非謀求盈利,轉變外匯套保既要避險又要增值的非理性目標。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將匯率風險管理視為“成本中心”,把交割匯率與訂單成本做比較,做到“看淡浮動盈虧,提前鎖定利潤”。對操作人員的考核重點應側重于對公司制度、流程和既定策略的遵從,即將規范性和紀律性作為考核依據,這樣既能達到降低匯率風險的目標,又能進行免責保護,從而提高參與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隨著人民幣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匯率雙向波動日趨常態化。國有企業應秉持風險中性理念,結合風險管理工具的運用,把匯率波動對生產經營造成的不確定性降低、鎖定,助力企業聚焦主業穩健經營。通過健全管理機制、規范操作流程,不斷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實現匯率風險的精益化管理,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