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千百年來,龍的形象廣泛運用于青銅器、金銀器、石器、玉器與瓷器之上,或描繪龍紋之灑脫,或呈現龍形之矯健,滲透于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華夏文明起源之初的紅山文化玉龍,到秦漢時期被視為祥瑞之兆而大量運用于各種器物之上的龍紋,再到明清時期作為皇權象征的五爪金龍……各種含有龍元素的文物大量涌現,成為兼具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國寶”。
【新石器時代,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C形玉龍是中國最早的龍的形象,代表了上古黃帝文化的傳承,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這是一條高26厘米,重約1000克,周身呈墨綠色的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通體琢磨、光潔溫潤。玉龍的造型非常耐人尋味:龍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平齊又微微上翹,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細長的眼睛睥視前方,頸部一道夸張的長鬣雄健地飄拂上卷,粗壯的龍尾內屈,迎向龍首,整個身體構成一個很有力度的“C”,仿佛瞬間就要騰空而起。龍身大部分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顎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呈規整的小菱形。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小圓孔。
在目前已發現的原始玉雕中,時代較早、工藝最有特色的,首推紅山玉雕。已見報道的紅山玉雕有百余件之多,被確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紅山玉龍造型獨特,雕藝精湛,它身上所負載的龍文化元素,對于研究中國的原始宗教以及總結龍形的發展序列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尤其是玉龍身上那種蓄勢欲飛的勃勃生機,讓人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

綠松石龍形器

龍形觥 商代(前16世紀—前11世紀) 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出土 山西博物院(白英攝影)
【夏代,中國考古博物館】
綠松石龍形器不是考古發掘出土的最早的龍形象器物,但因其與后世中國龍的形象最為接近,被認為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直接的淵源。
這件綠松石龍形器發現于河南洛陽的二里頭遺址3號宮殿遺址內一座貴族墓葬里,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認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這件綠松石龍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獨特的文物之一,有“超級國寶”之譽。
龍整體長64.5厘米,巨頭蜷尾、鼻尖朝上,身軀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騰躍。龍身中段的一只桶狀物為銅鈴,內有白玉鈴舌。這條綠松石龍最特別之處是它整個由2300余片形狀各異的綠松石細片拼合而成,這些石片十分微小,厚度僅0.1厘米左右。
目前,對于這件綠松石龍的功能尚未有定論,有龍牌、龍杖、龍旗等各種說法,但學者普遍認為,這件器物是高等級貴族的專屬,與祭祀有關。其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
【商代,山西博物院】
龍形觥,是商代的一件酒器,通體為角狀,頭部是一個龍的形狀,露齒昂翹,兩只角高高地翹起,眼睛圓瞪,特別是它的牙齒非常鋒利,而且做成了一種鏤空的狀態,這樣酒就可以從嘴中流出來。這件器物兩邊的紋飾也非常地奇特,是鱷魚和夔龍紋的形象,它們的頭部和龍的頭部位置,正好是相反的,兩邊對稱,器物的底部是矩形的圈足,器形獨特,紋飾精美粗獷,線條流暢明快,鑄造得非常精細。而且它的功能也非常專一,能夠體現出商代人對青銅藝術審美的水準,反映出商代青銅器鑄造的高超技藝以及當時人們藝術上的追求。
【春秋,河南博物院】
禁,在東周時期的文獻記載中,指的是盛放酒器的器物。禁的材質大多數是青銅,也有一些是漆木的,可以理解為是高級的酒臺。
云紋銅禁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之子,器物本身處處彰顯著“大國制造”的實力,粗細不一的銅梗,如編織中國結一般筑成銅禁禁體的朵朵“云彩”,銅禁禁體四周的12條龍形附獸昂首鼓腹翹尾,頭頂的冠飾與兩旁的角飾都是浮雕透孔云紋,獸尾插著尾花。獸首面對禁面張嘴吐舌,舌頭翻卷至禁面上邊,其狀像是眼睛在盯著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個龍形獸支撐著禁身,挺胸凹腰。
有專家認為,云紋銅禁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失蠟法鑄件,對研究古代科技意義重大,展現了中國傳統紋樣藝術的魅力。

唐代鎏金走龍
【唐代,西安博物院】
唐代以前,龍更像獸,唐代之后才慢慢有了我們熟悉的龍的樣子。大體是蝦眼、鹿角、牛鼻、狗嘴、鲇須、蟒身、魚鱗、鷹爪等等特點。
西安博物院這只鎏金走龍,呈行走狀,右側雙腿向前邁去,左側雙腿向后。龍嘴張開,長舌卷曲,看上去只有一只角,雙耳貼于龍首兩側,須發向后。背脊部有鋸齒,龍身飾魚鱗紋。龍爪有三指,龍腿筋肉突起,看起來強健有力。氣宇軒昂,高視闊步。貴氣十足,又威風凜凜。通體鎏金,金光燦燦,處處流露著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的氣息。
與常見的龍不同,唐代鎏金走龍小巧玲瓏,甚至透著一點兒萌。據記載,唐代祭祀大典中,會舉行一種投龍儀式,這種小巧的走龍或許就是為投龍所用。

【明代,孔子博物館】
蟒袍,因袍上織有蟒紋而得名。在中國封建社會,龍袍代表的是皇權,龍為皇帝專屬。蟒袍雖說在很多方面與龍袍極其相似,但蟒非龍,皇家之龍有五趾,而四趾則稱之為蟒。蟒是僅次于龍的尊貴紋樣,需得皇帝御賜才能使用,其他人等不能自行織買穿用。
明墨綠地妝花紗蟒衣,孔府舊藏,為賜服。男服,道袍式。直領,大襟右衽,寬袖并收口,兩側開衩并接內擺,加白暗花紗護領。前胸、后背及兩肩的云肩內飾織金妝花過肩蟒,四周飾海水江崖,間飾雜寶、彩云紋。左右袖襕織一對升蟒,膝襕織行蟒。二經絞紗地以平紋組織顯花,紋樣為四合如意連云紋,間飾雜寶,有如意頭、金錠、火珠、方勝、古錢、犀角、珊瑚等紋飾;云肩、袖襕、膝襕處紋樣采用局部“挖花妝彩”的技法織成。即便是蟒,也側面體現了明代龍紋的尊貴和威嚴。

龍號機車模型
【近代,下落不明】
“龍號機車”是中國第一輛火車,又名“中國火箭號”,于1881年6月9日投入使用。
1878年,開平礦務局在直隸總督李鴻章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唐胥鐵路”的修建及“龍號機車”的制造最初皆為解決唐山礦的煤炭外運銷售問題。“龍號機車”按照英籍工程師金達的圖紙制造,當時礦務局的英籍工程師薄內的妻子為機車起了名字,叫“RocketofChina”,意思是“中國火箭”,這是仿照斯蒂芬森那臺著名機車“火箭”號而命名的。參與制造機車的中國工匠在車頭兩側各鑲嵌了一條金屬刻制的龍,因此大家又把它稱作“龍號機車”。

〔明〕 妝花紗蟒衣 攝影丨六月
“龍號機車”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的交通陳列館,當時還可以生火行駛,以供觀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占北京,該館遷移到和平門內一條胡同里,以后這臺中國制造的著名機車便離奇地失蹤了。
盡管“龍號機車”下落不明,但中國人的“龍號”情結依然很深。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擺放著“龍號機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