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偉 影子

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
舞龍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在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關于龍的文字記載。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 條龍同舞。
明清時形成規模和表演體系,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里,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泄著歡快的情緒。舞龍隊一般由5 人組成,其龍骨由竹條扎制,外面用彩絹纏裹,龍身龍頭需由民間藝人糊裱、繪制,方可色彩艷麗、形象逼真。民國以后,民間社火中的舞龍越做越長,舞龍之人越來越多,氣勢亦越來越壯觀。
現如今,民間的舞龍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

劃龍舟,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事項。相傳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屈原的遺體被魚蠶食。慢慢地這種競渡之風就盛行開來,尤其是當時的吳國、越國、楚國。
雖然龍舟競渡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古人十分喜歡的體育運動,但這一古老的活動在唐代以前僅為劃船活動,并無“奪標”這一環節。到了唐代,賽龍舟成了一項獨具特色而又極為隆重的競賽活動,其目的在于爭奪第一名。為了裁定名次,人們在水面的終點插上一根長竿,竿上纏上五顏六色的錦布,鮮艷奪目,稱之“錦標”,也叫“彩標”。競渡船只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標”成了冠軍的代名詞。宋代以后,奪標成為競渡的法定規則,一直沿用到明清兩代。

在《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著北宋時期,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在汴梁城(今開封)的金明池舉辦的龍舟爭標比賽。比賽當日,汴梁城的百姓們都趕著來看龍舟賽。一時間,金明池畔熱鬧非凡,也吸引了北宋詞人黃裳。置身在歡騰雀躍的人群中,他感受到現場“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龍舟上的健兒們士氣高漲,越比越勇,龍舟如離弦之箭一般飛快地劃開水面,氣勢磅礴,引得圍觀群眾發出陣陣震天動地的歡呼聲。如此振奮人心的競賽場面便被黃裳永恒地定格在《減字木蘭花 · 競渡》當中。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劃龍舟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民俗活動和體育運動。

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經濟繁榮,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采眾家之長,過去說濰坊的風箏,有“十個風箏九個蝶,九個蝴蝶九個新”的說法,人們用“魯蝶”來概括濰坊風箏的特點。而現如今,最具濰坊風箏特色的要數“龍頭蜈蚣”了,在2012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全國共有622 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展,最終以“龍頭蜈蚣”為代表的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由此可見,“龍頭蜈蚣”的風箏有多么受人喜愛。


其實,在非遺文化里,除了舞龍狂歡、龍舟競渡和風箏界的寵兒龍頭蜈蚣,龍鳳呈祥的剪紙、龍形圖案的刺繡與繪畫等生活藝術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有龍文化的影子。
龍的形象對于中國人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宮廷到民間,服裝首飾、生活用具、工藝禮品,飾有龍的圖案非常普遍,歷代經久不衰。特別是剪紙、刺繡、繪畫等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手工藝創作中,龍的圖案可以說是“常客”。在這些藝術品中,龍的造型通常設計得威猛、雄壯,同時搭配相關的吉祥圖案,如與龍一起飛舞的祥云等,這些“仙境”中常見的事物自然使得整體感覺更加圓滿。在山西的手工藝之鄉陽泉,就有這樣一位創作“龍鳳呈祥”陽泉盤合剪紙的非遺傳承人梁盛萍,在剪紙作品中融入了豐富的龍文化元素,生動地表達著人們對于龍這一神秘之物的敬仰和想象,也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于龍的形象的熱愛和崇拜。
梁盛萍老師創作的剪紙作品《龍鳳呈祥》,是一件表現婚俗的文化作品,用中國圖騰文化的龍和鳳作為主圖案,象征新婚夫婦,將石榴牡丹(多子多福)、愛情堅固如意(剪刀紋、如意紋)、幸福綿長(盤長紋)、紅雙喜字、連年有余等生活中提煉出的吉祥紋樣穿插其間,既有美好寓意,又使畫面生動。
創作完成的《龍鳳呈祥》剪紙作品,龍飛鳳舞,大氣喜慶,洋溢著浪漫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僅構圖新穎生動,線條委婉流暢,而且造型美觀大方,渾厚中有細膩,纖巧里現淳樸,表達著對愛情與生命的熱烈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