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波
(欽州市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廣西 欽州 535000)
隨著政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推進告知承諾制的實施,檢驗檢測機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更應該警惕隨之而來的各種內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以及各類風險的變化和轉移。一方面,監管部門優化了準入服務,方便了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加強重點監督和抽查比例,對發現虛假承諾或承諾嚴重不實的撤銷相應的資質認定事項,并在誠信系統記錄其不良記錄。這就對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自身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檢測機構必須進行嚴格、規范、科學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有助于實驗室制定組織戰略,實現目標,使管理層作出合理決策。風險管理旨在保證組織能恰當地應對風險,通過對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采取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提高風險應對效率,增強行動的合理性,有效地配置資源。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創造和保護價值,提升績效,鼓勵創新并支持目標實現。
圍繞風險管理的核心理念,實驗室管理者制定風險管理體系的框架時,風險管理體系應融入組織管理活動中,所有的決策都應考慮風險;其系統化和結構化的方法有助于獲得可比較的結果;其框架和流程根據組織所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而制定;其管理過程要以有效的信息為基礎,考慮利益相關方適當、及時的溝通和參與,體現風險管理的包容性;隨著環境信息的變化,風險可能會出現、變化、轉移或消失,組織應適當和及時地調整風險管理策略,使風險管理得到持續改進。
風險管理框架包括組織內的整合、設計、實施、檢查和改進5 個要素。風險管理體系是一個動態PDCA 循環的過程,P 代表計劃(plan),首先要對整個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整合,明確風險管理的目標和策略,設計建立風險管理流程,制定風險評價準則;D 代表執行(do),風險管理實施的過程包括風險評估和風險處理;C 代表檢查(check),是指風險管理的監督和評價;A 代表行動(act),是指對風險管理框架的持續改進。對于風險管理體系來說,實驗室面臨多種風險,包括戰略風險、市場風險、公正性風險、財務風險等,這里我們以實驗室活動為主線作為風險管理框架的建立。
參考《風險管理原則和指南》(ISO31000)建立風險管理過程。
通過收集充分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信息,實驗室能有針對性的設置風險管理流程,實現有效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外部環境信息包括國家、地方和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生態環境保護、市場競爭環境、市場訴求、影響公正性的外部因素等。內部環境信息包括實驗室總體目標、質量目標、質量方針、實驗室管理體系、組織結構、人員能力、設備、樣品、方法、信息系統等。
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等內容。
3.2.1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過程包括對風險源、風險事件及其產生原因、潛在影響和后果的識別。根據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自身特點,識別風險源主要考慮公正性風險、過程風險(包括從合同評審到報告/證書發放)、安全風險和資源風險。除了識別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外,還要考慮其可能的原因、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后果,同時,關注其中蘊含的機遇,生成一份全面的風險源清單(見表1)。

表1 風險源清單
3.2.2 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根據實驗室風險類別,深入分析風險事件的正面和負面的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不同風險及其風險源的相互關系和風險的其他特性,進行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的分析。參照《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GB/T 27921—2011),風險分析較常用的方法有檢查表法、預先危險風險(PHA)、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樹分析(FTA)、事件樹分析(ETA)、LEC評價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風險矩陣法等。本文采用風險矩陣法運用于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風險分析,首先要評價風險源發生風險可能性的高低,再評價風險對目標影響程度的大小,評估方法可采用定性、定量等方法。本文采用定性方法進行風險分析,定性方法是直接采用文字描述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嚴重程度,如“極低”“低”“中等”“高”“極高”等,見表2 和表3。

表2 風險發生可能性等級

表3 風險對目標影響程度等級
3.2.3 風險評價
對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后果嚴重程度進行定性評估后,依據評估結果繪制風險矩陣圖譜,一個坐標軸表示嚴重程度等級,另一個坐標軸表示可能性等級,見表4。得分在1~5分的記為低級風險、6~10 分的記為中級風險、11~25 分記為高級風險。

表4 風險等級矩陣圖
風險應對一般包括接收風險、降低風險、轉移風險和規避風險4 個方面。對于建設工程檢測機構而言,針對風險等級的不同,可以采取一種或多種風險應對措施。對于低級風險是可接受的,不必投入高于風險成本的預防成本去應對,但應記錄并予以關注;對于中等風險,機構及相應責任部門應采取應對措施,如制訂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管理制度、人員培訓制度、人員監督、不符合工作控制等,以降低風險和分擔風險;對于高等風險,除采取應對中等風險措施外,還可以通過重新配置資源、購買保險、協議約定等措施分擔風險,以及通過充分的決策考慮是否保留風險。
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效果應給予跟蹤、檢查和監督,確保風險應對措施的有效性,及時修正與預期效果甚遠的應對措施,監督與檢查活動可以包括日常監督、監控已知的風險、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對于實驗室來說,風險管理部門應針對風險分析的結果密切關注對行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變化、市場變化、客戶的反饋、能力驗證的結果、內外部評審的結果和標準的變化等影響風險產生的變化,適時改進應對風險措施。
溝通與咨詢的目的是協助利益相關方理解風險、明確作出決策的依據以及需要采取特定行動的原因。溝通旨在促進對風險的認識和理解,確保適當考慮不同的觀點;而咨詢涉及獲取反饋和信息以支持決策,提供風險管理的每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獲得足夠的信息促進風險監督和決策。實驗室在收集環境信息、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過程中都應開展溝通與咨詢。下面,以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合同評審環節中如何實施溝通與咨詢舉例。合同評審的目的是對客戶的要求、標書、合同進行評審,評價實驗室是否滿足客戶的期望,同時,確認實驗室能否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排除檢測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避免在檢測過程中出現因信息不對稱、不明確或缺失而導致影響實驗室結果的情況或客戶的期望。因此,合同評審應保持有效的內部和外部信息溝通,便于實驗室活動實施人員與實驗室利益相關方(客戶)能夠相互理解,正確理解實驗室風險管理決策的依據、風險對應的措施和采取風險應對措施的原因。實驗室在與利益相關方溝通中應記錄對方的風險偏好和傾向。合同評審存在的風險見表5。從合同評審存在的風險出發,在與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和交流中記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關注點、價值觀和訴求,在促進與客戶相互理解時,能夠指導實驗室在風險管理中采取合適的風險應對措施,將之傳達給實驗室活動實施人員。

表5 合同評審存在的風險
在風險管理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應對風險管理全過程進行持續改進,如風險識別是否全面具體、風險評價是否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影響、風險應對措施是否有效、跟蹤措施是否到位等。通過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不斷總結及時調整管理內容,改進工作方法,向實現風險管理的目標靠攏,創造和保護實驗室價值。
通過記錄與報告風險管理過程和結果,主要目的可以向整個組織傳達風險管理的活動和成果,為組織提供決策依據,改進風險管理活動,協助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和互動。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應每年將風險管理流程中計劃、實施、監督、改進等執行情況和各部門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結果匯報給風險監控責任部門或負責人,形成實驗室的年度風險管理報告。
綜上所述,隨著建設工程領域實驗室內外政策的變化,實驗室應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把風險管理引入實驗室活動的全過程,通過一系列風險管理流程,保護實驗室價值的同時抓住機遇,促進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有序、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