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攝影與化學,一如詩與遠方,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在化學的世界里,元素與分子交織成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它們在光的作用下,綻放出千變萬化的色彩,如同詩人筆下的情感,深沉而富有內涵。而攝影,正是捕捉這些瞬息萬變的色彩與光影的魔法師。它用鏡頭定格化學的動態美,讓那些肉眼難辨的細微變化,成為觸手可及的藝術品。
暗綠的“樹叢”頂端頂著深深淺淺顏色不一的“樹冠”,那是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置換出的銀;白色晶體排成整齊的直角形狀,那是鋅與氯化錫溶液反應置換出的錫……這些充滿后現代主義氣息的畫面皆出自“美麗科學”聯合創始人、攝影師朱文婷之手。

維生素C 晶體,偏振光顯微攝影,朱文婷 攝

硅酸鈉環狀圖案,朱文婷 攝
2016年,朱文婷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后,她加入了“美麗科學”團隊擔任攝影師。她拍攝的創意影片《凌》(THEARCTIC)獲“歐亞國際電影節月度最佳影片”和“最佳紀錄片獎”并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參與創作的《四季》(SEASONS)獲“2017好萊塢國際獨立紀錄片獎”和“北美國際電影節”金獎;攝影作品《煙酸晶體》(Crystalofnicotinicacid)獲“國際單色攝影獎”抽象類專業組榮譽獎。化學為攝影提供了無盡的創意與靈感,攝影則以圖像的方式詮釋了化學的詩意。這不僅僅是對美的追求,更是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探索與贊美。
我原本學的是設計專業,大學時我常常關注自然中的紋理和現象用于我的設計作品。這種觀察使我不時驚嘆于大自然創造出的無限豐富的形態。后來我使用日常普通的材料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并拍攝實驗過程中隨機產生的圖形。隨著這種喜好的逐漸深入,我進入了更微觀的世界,開始利用顯微鏡探索實驗中微妙的細節。

混合有機酸結晶,朱文婷 攝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開始思考:在現今這個充斥著人造物的世界里,能否通過一些方式,實現我與自然之間的共同創作?也因為這個問題,我開始了對于不同物質與媒介的探索,接觸真實的物質材料成為激發我與世界對話的途徑。
設計師的思維方式是按照內心規劃好的一切去掌控全局,而我著迷于物質的自然形態,越來越順應自然的吸引,遵從物質的天然屬性,尊重并欣賞“自然”狀態下產生的變化。
大學時期的探索只是通過拍照的方式記錄,還算不上是攝影。真正接觸攝影并逐漸讓它變得專業是在我加入美麗科學團隊之后。
“美麗科學”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及留學歸國的碩博士團隊組成,自主研發科學可視化內容、產品和平臺的科學文化與科學教育品牌。它以創始人梁琰老師在2014年開展的“美麗化學”科普項目為基礎。2017年,我們拍攝“重現化學”項目,從拍攝技術和內容上進行提升和拓展,用攝影這種藝術媒介探索并展現物質變化中的詩意世界,讓抽象的知識轉換成具體可感知的畫面。

煙酸晶體,朱文婷

《夜琉璃》系列:纖云凝夜,朱文婷 攝
在所有的科學領域中,化學和感官打交道最多。化學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每當提及化學的時候,“化學”總是會讓我們聯想到污染、添加劑這些負面的詞匯。因此,我們想用一個平等的視角去看待它。
在美麗科學工作期間,我接觸到了更好的拍攝設備和更專業的實驗室,并進行了一些創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重現化學》系列,它使我從技術和科學知識的維度收獲了很多經驗和對世界的新認識。在展現形式上,我們從視頻開始,現在延伸到書籍、展覽、文創產品等多種形態。此外,美麗科學也在不斷發掘科學圖像背后的故事,讓科學圖像得到更豐富的詮釋和應用。在近七年的商業類合作中,我們結識了不同領域的合作伙伴。比如,在剛工作一年的時候我就有幸參與到《風味人間》紀錄片的顯微攝影,到現在已經合作過四季了。在與各位導演老師的合作中,我的攝影技術與審美都有了很多提升。
我的創作是在“美麗科學”這樣綜合性的團隊中得以實現的,從一個想法的產生、到解決知識層面的問題,然后通過攝影來達到最終的呈現。
拍攝化學題材時,團隊中懂化學的同事會事先教會我正確的操作方法,熟練操作后,我就可以自由發揮了。做實驗和拍攝同等重要,拍攝對象首先需要被創造出來。實驗的結果具有隨機性,我會反復大量地做同一種實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逐漸熟悉不同的物質,那些透明的、像水一樣的化學溶液就像無色的顏料,通過調整反應中溶液的濃度、用量等條件以及對它們的運用和組合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景象。
拍攝《重現化學》的設備除了顯微鏡之外都是常見的微距攝影器材。顯微鏡和微距鏡頭提供了不同的觀看方式和視角。顯微鏡可以捕捉到實驗中更微小的變化,微距鏡頭則在拍攝角度和布光上有更大的靈活性。

《夜琉璃》系列:花影婆娑,朱文婷 攝

紅色液滴中的氯化銨晶體,朱文婷 攝
印象深刻的一個經歷是拍攝沉淀反應。沉淀反應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兩種或幾種透明的溶液在相融的瞬間產生變化的形態和色彩,仿佛一個個變化的“生命體”。
通常,沉淀反應會發生在試管中。但在實際拍攝的時候,為了避免試管玻璃外壁對畫面的影響,我試著轉變視角,用培養皿重現這個過程:我搭建了一個可以俯視拍攝的裝置,培養皿放在相機鏡頭的正下方。與試管相比,培養皿的橫向距離很長,所以在生成沉淀的過程中,沉淀物質會從中心向四周擴散,就像活的一樣。另外,實驗中對于數據的精確控制也可以產生無限豐富的結果。
特殊的觀看視角使我們從已知的知識中發現了未知的驚喜。利用攝影這種媒介來探索化學會發現它不為人知的方方面面,并且這樣的認知也超出了知識本身的定義。
在實驗中,一切都隨著物質間的相遇而復活:沉淀變換著形態與色彩,仿佛飄蕩在夜空中的精靈;纖細的銀針散發著靡麗的光輝,烏黑的鉛葉勾勒原生的棱角;虛實閃爍的泡泡,熙熙攘攘地舞動與變化,宛若無息止的生命……這些微小真實的造物,其形態變化所產生的與自然界種種玄妙的關聯,延伸了我們對美的感知和對大自然的崇敬。

《奇觀之谷》:重瓣綠絨蒿AI 圖像生成:朱文婷

《奇觀之谷》:藍莖油菜AI 圖像生成:朱文婷
拍攝化學現象就像是我和自然共同創作。我不干涉物質反應過程中的“創作”行為,而是觀看它們自己塑造的小世界。另外,顯微攝影也提供了一種天然存在的未知性。新的觀察方式讓原本熟悉的知識回到陌生的原點,所以我需要放下曾經對事物固有的偏見,以一種平等而又謙卑的視角去發現和欣賞那些自然造物的結果。
攝影在創作中的意義并非僅僅是為了獲得好看的照片或視頻。它也是一種認知方式,幫助我們溝通不同維度的空間,再現我們看不見的世界,讓復雜的探索過程最終通過一個個簡單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近幾年拍攝化學實驗中,我積累的對于物質材料的新認識,也逐漸轉化成二維影像外的其他呈現形式。2023年創作的《夜琉璃》這組作品,利用結晶原理制作,在實驗中將傳統顏料與有機化合物融合,形成藝術創作的新媒材。物質從無序的溶液形成有序的結構,演繹出自然狀態下產生的豐富形態,在培養皿中形成一個個微縮景觀,讓不可見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以觀看和觸摸的實體。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我也在嘗試將攝影與AI技術相融合的方式進行創作。
《奇觀之谷》就是一組結合科學攝影和AI生成的作品。這組作品關注自然界豐富的藝術形式,利用AI技術探索了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之間轉化和共存關系。我將化學實驗中捕捉的無機物質的科學圖像與植物的照片相融合,這些重合而生的造物兼具有機生命的形式之美和無機物特有的質感,創造出具有新形態的“生命體”。

《奇觀之谷》:銀霞石蒜AI 圖像生成:朱文婷

《奇觀之谷》:瑰銅嘉蘭AI 圖像生成:朱文婷
在自然界中,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之間發生著各種相互作用和轉化過程。這組作品通過藝術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表達了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
與拍攝化學實驗一樣,AI生成圖像的過程充滿未知與偶然,提供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相遇的事物在虛擬的世界里互相影響,重新定義著彼此。
攝影技術是科學發展的產物之一。它作為一種強大的觀察工具促進了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在科學與藝術之間建立了一種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連接。
攝影既是抽象的科學知識可視化的工具,也是創造、表達觀點和引導思考的媒介。通過攝影,那些太小、太大或太遠而無法直接體驗的,或變化太慢或太快而無法察覺的,都成為我們可感知的對象。攝影通過捕捉現實世界的鏡像,使抽象的知識更容易被理解。另一方面,攝影開辟了新的表達方式。攝影所呈現的對象有些是客觀存在自發產生的,有的是由我們在人為創造的條件中誘發出來的。它超越了單純的真實再現,創造出觀察者未曾經歷或想象的現實,從而擴展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豐富了視覺和情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