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梅
(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江蘇 南京 210036)
作為教育類新聞信息的“專門”提供方,教育專業報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勇擔教育輿論引導主力軍的重任,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在這一過程中,教育專業報要樹立獨家意識,堅持原創新聞,唯有如此,才能體現教育專業報的價值,也是教育專業報在全媒體時代的生存之道。
筆者供職的《江蘇教育報》,由江蘇省教育廳下屬的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主辦,是省內唯一一家教育類專業報紙。筆者從事教育新聞報道十余年來,撰寫各類教育新聞報道近千篇,其中獲獎作品20 余篇。在這些作品中,不少系獨家和首發。本文中,筆者從自身實踐出發,回顧總結獲獎作品,其采寫過程對全媒體時代教育專業報如何獲得獨家新聞具有啟示意義。
新聞報道的特點是真實、新鮮、及時。要想做到這三點,“閉門造車”顯然不行。所以深入現場是產出好新聞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中,現場采訪顯得格外重要。面對教育領域的突發事件,教育專業報應該在第一時間掌握突發情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深入突發事件現場,從而得到突發事件的最新發展動態。然而,當其他媒體也在第一時間“蜂擁”至現場,如何捕捉獨家線索?筆者的經驗是從現場“抓緊”新聞,獲取“獨一無二”的有用信息。該經驗讀起來可能有點“深奧”,下面筆者通過一篇采訪案例作進一步解釋。
刊發在《江蘇教育報》2016 年6 月29 日一版頭條的新聞報道《一切為了孩子們的生命安全——記阜寧縣抗災救童的幼兒教師們》獲“2016 年度江蘇教育新聞獎”一等獎,同時獲得“全國教育新聞”二等獎。該報道由筆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采寫而成。2016 年6 月23 日,江蘇省阜寧縣遭受龍卷風冰雹災害的嚴重襲擊,阜寧迅速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災害發生后,筆者深入幼兒園和受災幼兒家庭采訪,挖掘了多位幼兒教師奮力護童的感人細節,其中有些故事為獨家新聞。
2016 年6 月23 日,末日般的龍卷風突襲阜寧縣,一時間,驚雷四起、黑夜驟臨、萬物呼嘯,颶風卷起樹木、房屋、鐵塔[1]……災害發生后,不少網絡媒體第一時間發出新聞報道。作為紙媒,《江蘇教育報》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網絡媒體相比略顯不足,加上其所在辦公地點距離受災地有200 多公里,想做獨家報道實屬不易。盡管如此,筆者依然第一時間聯系當地教育局,在教育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受災現場。
位于當地省道邊上的阜寧縣計橋幼兒園,所處位置交通相對便利,加上幼兒這一特殊群體,因此在災害突襲時,該園是最先受到媒體關注和采訪的。另一個媒體的“關注點”和“采訪點”是阜寧縣南灣小學幼兒園,該園周邊道路非常狹窄,窄到會車都很困難,但園長李玉紅的事跡卻感動了無數人。災難中,李玉紅看到玻璃碎片飛來,緊緊地將一個孩子抱在懷里,孩子安然無恙,她自己卻受了傷。這一舉動讓李玉紅成了此次災害報道中的“最感動人物”之一。
采訪過程中,筆者通過阜寧縣陳莊小學校長朱克文了解到一件“新鮮事”。朱校長向筆者介紹說:“風災發生后,大家都在忙著搶險救災。事后才想起來反思,為什么陳莊小學附屬幼兒園的房頂都掀掉了,但孩子們卻還都是安全的,這得益于該園教師姜必芬恰當的應急處置。”[1]
聽了朱校長的介紹,筆者喜出望外。當所有的媒體都把“話筒”對準計橋兒園和南灣小學幼兒園時,發生在阜寧縣陳莊小學附屬幼兒園的感人故事外界卻鮮為人知。因為該園位于縣城東郊,地理位置相對而言比較偏遠,加上災難發生后周邊的交通全部癱瘓,該園在筆者采訪之前并沒有被其他媒體關注,陳莊小學附屬幼兒園教師姜必芬和她的同事們的感人事跡也被“淹沒”了。
筆者緊緊抓住這一線索,一路顛簸、加急趕往陳莊小學附屬幼兒園采訪。筆者率先抵達該園采訪,是媒體中的“獨一無二”。見到姜必芬時,她的腿上還包扎著紗布,神色平靜。筆者問她:“腿上的傷怎么樣啦?”她笑了笑說:“沒什么大事,過幾天就會好。”[1]接著,筆者與她細聊了當天發生在現場的感人情節。有關發生在該園的感人故事也成了本篇報道的“獨家記憶”。
該作品在參評新聞獎過程中,有新聞專家評價道:“本報道時效性強、細節豐富,具有較強感染力。該報道弘揚了江蘇教育正能量,彰顯了幼兒教師群體的奉獻品格。”報道刊發后,受到了全省教育系統廣大員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被不少媒體和網站轉載刊發。
不在其境則不知其事。新聞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寫。新聞人也明白,新聞采訪工作絕不是一項舒適的工作,它區別于坐在辦公室里寫材料。新聞工作者要想勝任新聞工作,必須要有職業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敬業精神和冒險精神。由于獨家新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采寫過程往往比一般的新聞活動難道大、困難多,有的時候還會面臨生命危險。譬如,戰爭、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新聞現場采寫。如果新聞工作者不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崇高的職業精神,不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發生的現場,那就無法掌握第一手新聞資料,也就無從談起獨家新聞,新聞記者這一職業本身也就毫無意義可言。
細心觀察和發現,是捕捉獨家新聞的關鍵。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有一些舉世矚目的大人物、大事件引發眾人關注,但更多的是普通人、平凡事。作為教育專業報,只關注宏觀層面是不夠的,還要從微觀層面的小處著眼,報道更多有價值的鮮活小事。而獨家新聞往往隱藏在這些“小事”中,這些“小事”常常“獨樹一幟”,需要新聞工作者從小處“細嗅”新聞。
刊發在《江蘇教育報》2013 年4 月26 日一版倒頭條的新聞報道《射陽組織開展學生座位專項督查 從小處著手做好教育公平大文章》,是筆者2013 年寫的一篇獨家報道,該報道獲得了江蘇省報紙優秀作品和江蘇省專業報優秀作品三等獎。此報道簡潔明了,立意深刻。通過對江蘇省射陽組織開展學生座位專項督查這么一件“小事”的敘述,反映了該地區教育公平的“大文章”,也弘揚了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主旋律。整篇報道從家長和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展開,不刻意回避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學生座位成為有些教師‘私有商品’”等問題,而是正面直視、敢于揭露,并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通過細節的描述,展現出了當地教育部門為辦好教育所推出的實實在在的舉措。
有首歌唱得好“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不僅對平常生活有所啟迪,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想要獲得更有價值的獨家新聞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新聞工作者要廣交友、多涉獵、勤溝通,要與自己采訪報道“條口”上的人構建“關系網”,以便他們隨時可以提供豐富的新聞線索。作為教育專業報的記者,要與廣大教育工作者打好關系,常常與一線教師、學生溝通交流,在與他們的閑談中獲取新聞線索,為采寫獨家新聞開拓空間、提供源泉。
筆者當時寫《射陽組織開展學生座位專項督查 從小處著手做好教育公平大文章》這篇報道時,其線索就來自于與學校教師的一次交談。2013 年年初,筆者在射陽縣采訪另一個新聞選題時,從一名基層教師口中得知,該縣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專家對學生座位開展專項督查。“對座位進行督查?”筆者感到很是意外。出于新聞的敏感性,筆者隨即聯系射陽縣教育局,了解事情的背景,內心感受從“意外”變成了“欣喜”。因為筆者通過對教育專業人士的采訪得知,對于安排學生座位問題,此前并無基層教育部門專門把它“當個事”來督查,射陽縣開展學生座位專項督查的做法是首創。因此,筆者如獲至寶。
接下來的幾天,筆者深入走訪了射陽縣多個中小學校,親身參與了該縣教育局組織的學生座位專項督查活動,進入課堂,實地了解學校座位安排的真實情況以及督查的全過程,采訪了部分督查人員和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等。在采訪過程中,筆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通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式,收獲了一個個生動而真實的故事,并結合當地教育局提供的相關材料,寫成了《射陽組織開展學生座位專項督查 從小處著手做好教育公平大文章》這篇報道。
該作品在參評新聞獎過程中,有新聞專家如此評價道:“報道呈現了射陽縣在追求教育公平道路上的探索和實踐,展示了該地區以生為本,努力為當地學生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的新做法,同時也為江蘇其他地區在加強教育公平的探索和創新方面提供了參考。”報道一經刊發,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還被《中國教育報》刊載,并被人民網、鳳凰網、新華網等多家網站轉載。
古人云:處處留心皆學問。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處處留心皆新聞。”新聞工作者應該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即隨時隨地都可以采訪。也應該銘記這樣一個工作格言,即不在采訪就在采訪的路上。在司空見慣的小事中發掘與眾不同之處,是新聞工作者采寫獨家新聞的重要路徑。但要走好這條路并非易事,需要新聞工作者具有獨到的新聞視角,還有從小處著眼的分析能力。因此,教育專業報的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從身邊的普通人、普通事中發現其“獨樹一幟”之處,從小處“細嗅”新聞,寫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獨家新聞。
從政府部門相關平臺了解最新政策是新聞報道的信息來源之一。作為教育專業報,通過教育部門官媒掌握最新教育政策是“必修課”。江蘇省教育廳“教育新聞網”上的“通知公告”欄目,是發布文件通知的平臺,如何從一推文件中找出有新聞價值的獨家線索是一大考驗。對教育政策解讀類的新聞報道,往往天生有著“板正”的面孔,中規中矩、“不茍言笑”,可讀性不強。如何讓“硬新聞”實現“軟著陸”?筆者認為,要獨具慧眼,具備挖掘優質新聞線索的能力,并利用“攻其一點,帶及其余”的手法順藤摸瓜,從文件中“扒出”獨家新聞,同時要在報道形式和標題上標新立異。
刊發在《江蘇教育報》2015 年7 月24 日一版頭條的報道《江蘇設立50 個省級職教名師工作室 力促職教師資由“高原”向“高峰”轉型》,獲“2015 年度江蘇教育新聞獎”三等獎。該報道言簡意賅,意義深遠。作者通過剖析一份由江蘇省教育廳師資處發布的關于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文件,敏銳地發現江蘇在逐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方面尤為重視。
該文件介紹了江蘇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背景和舉措,其中提到江蘇設立50 個省級職教名師工作室,并公布名師工作室名單。從全國各省教育發展情況來看,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工作舉措都大同小異;從教育新聞報道的角度來說,必須要從文件中挖掘出“江蘇特色”。筆者通過深入采訪,了解到文件中“江蘇設立50 個省級職教名師工作室,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實在舉措為“江蘇亮點”。筆者從這一“新聞點”出擊,“攻其一點,帶及其余。”將其他文件材料作為背景介紹和陳述鋪墊,深挖其中的獨家線索。
筆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江蘇設立50 個省級職教名師工作室的具體舉措和重要意義,并對采訪所得的新聞事實進行了信息提煉和理論升華,使文章的可讀性和信息的含金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筆者撰寫新聞報道時,沒有像傳統政策解讀類報道那樣,采取“某時某單位出臺某文件……”的“套路”形式,而是先描寫了一段職教名師工作室的新聞案例,通過實例這一“縮影”映射出全省職教名師工作室的作用和價值。再通過對兩位職教名師的現場采訪,了解到他們對名師工作室的認識和看法,道出了文件背后更為具體的情況,也進一步佐證了江蘇省教育廳對職業教育以及職業教育教師的高度重視。
此外,該文章標題設計得比較傳神,很能抓人眼球。一般的政策解讀類新聞標題是一行標題,與文件本身的標題差異不大,只是縮減了字數,換了一種新聞語言的表達,很難有新意。但筆者為了突出職教名師工作室的重要價值,把職教名師工作室的意義做了深入分析,用了“高原”和“高峰”兩個比喻詞作為標題的畫龍點睛之筆。“高原”和“高峰”既形象又貼切,“高原”反映的是教師的整體水平,“高峰”則反映的是領軍人物的水平,標題一下子就把文章的主要精神拎出來了,既吸引了讀者的目光,又表明了新聞的價值,可謂是一箭雙雕。
該作品在參評新聞獎過程中,有新聞專家評價道:“通過本篇報道,呈現了江蘇在追求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道路上的探索與實踐,展示了江蘇努力為職校教師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的做法,反映了江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走向,同時也為我國其他地區在加強職業教育發展方面提供了參考。”報道刊發后,受到了全省教育系統廣大員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該報道被新華網、《現代快報》等多家媒體轉載。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各種新聞資訊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所發現,而一些內容相同的新聞信息則被眾多媒體反復報道,失去了獨家新聞最重要的獨特性,這種“味同嚼蠟”的新聞報道引起了讀者的不滿。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新聞工作者要有創新思維,在面對同一條新聞線索時,不拘泥于一種報道方式,而是能夠從別出心裁的角度去傳播,讓這條新聞信息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令讀者眼前一亮。這種“化舊為新”的方法正是新聞報道的創新之處,也是將普通新聞變成獨家新聞的重要法寶。因此,教育專業報的新聞工作者要有“獨具慧眼”的創新精神,從文件中“扒出”新聞,寫出獨家報道。
綜上,在全媒體時代,教育專業報意識到新聞獨家屬性的關鍵點,在新聞報道上精耕細作,依然擁有發現獨家重磅報道的可能,從而使傳統媒體煥發生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前進道路上,教育專業報應肩負使命,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創新意識,在激烈競爭中創作獨具特色的教育新聞內容,發掘新的教育新聞形式,提升教育新聞的質量與深度,為受眾展現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新聞,實現新聞價值與社會價值“比翼齊飛”,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