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父母來德國看望我時,曾問起我,德國的“唐人街”在哪里。我回想了一下,發現德國當下確實沒有豎立著“唐人街”牌坊的華人街區,也不像美國的紐約或舊金山、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或海牙、法國的十三區一樣,有著不曾中斷的“中國城”歷史。
不過在早期華人入歐的落腳點,和現在華人喜愛的居留地,一些德國城市現在還存有過去“唐人街”的印記,以及中式店家的聚集區域。
漢堡是德國的港口之城,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它是華人最為聚集的城市。當時,不斷有華人水手來到這座城市,有些停留一兩周后返航,有些則用積蓄在這里購置店鋪,經營起餐館、茶樓、雜貨鋪、發廊、洗衣房等生意,成為常住居民。此外,1921 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與德國政府簽訂的《中德協約》,則為雙方居民在對方國居留和營商提供了保障。因此,位于漢堡圣保利區的首飾街,一度成為德國最大的華人區。
根據德國華人史專家拉爾斯·阿曼達的研究,還有不少華人是從英國輾轉來德國的水手。1923 年,德國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英鎊在德國具有很強的購買力,他們趁此機會在漢堡購置房產,并引起了當地警察的注意和調查。
希特勒執政時期,開始不斷出現針對華人的逮捕行動。特別是1944 年蓋世太保發起的針對漢堡華人的“中國人行動”,基本上終結了漢堡的“唐人街”歷史。如今,和披頭士樂隊發跡地繩索街相鄰的首飾街處的“唐人街”原址上,當年的店家已面目全非。一塊紀念牌在靜靜地訴說著“唐人街”存在的歷史—地面上13 塊寫有中國人姓名的金色絆腳石,默默地紀念著當年經歷納粹“中國人行動”的遇難者。
在一條名為“漢堡山”的小巷里,可以看到正在營業的Das Hong-Kong Bar und Hotel(香港酒吧和飯店)。這家店始于張添林在1936 年開始營業的一家小酒館,他在經歷納粹迫害后重開此店。1981年由他的女兒瑪莉特接手經營,直至其2021 年去世。
如今,“香港飯店”依舊閃爍著色彩斑斕的霓虹燈。推門進去,據說這扇門還是創始人親手打造的,點一籃子9 歐元的一口杯(shot),看著墻上各種各樣的貼紙,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時代。
離我在柏林住處不遠的康德大街,聚集了不少的中餐館。我通過史料得知,20 世紀初,第一批華人來到柏林,他們大多數人在夏洛特堡區的大學學習,還在康德大街上設立了華人學生會辦公室。中餐館在這里開始聚集。
當年還是學生,后來成為中國外交部部長和總理的周恩來先生,曾短暫地居住在康德大街附近,并在這里的中餐館內舉辦過學生聚會;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期間,也曾到過這里的中餐館。
二戰結束后,這片區域曾屬于西德,也就是聯邦德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來到夏洛特堡區經營生意,原因是當時的西柏林及后來的統一柏林,有著相對低廉的租金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如今,某種意義上,柏林的康德大街不僅是德國低調的“唐人街”,也是亞洲城。漫步街道,可見亞洲超市、越南湯粉店、日本花店等。
坐在有著中國風格紅木裝飾的多得利餐廳,看著進進出出的客人,不禁感嘆: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與細節敘述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被裹挾進入大事件的無奈,和他們或平靜或跌宕起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