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好萊塢電影《瓊斯的自由國度》改編自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歷史事件。在當時,大多數應征入伍的士兵皆為貧窮白人。與此同時,南方邦聯政府通過《二十黑奴法》,亦即凡擁有超過20 名以上黑奴的種植園主不必入伍。由此可見其中的階級差異。
然而,貧窮白人士兵缺乏食物及補給,且擔心留在家的妻兒處境而逃離前線。于是許多逃兵后來組成了叛軍游擊隊,他們在沼澤地遇到黑奴并與他們合作。南方白人士兵原本準備為了蓄奴制度而戰,但卻成為逃兵并開始與逃亡的黑奴合作,如此戲劇性的轉變其實經過了電影的一層浪漫處理。
不過,得州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韋姬·拜南指出,在當年許多口述歷史記錄中,確實可以看到不少困窘的白人逃兵及黑人逃奴共享食物或互助的情形。盡管這可能更多是短暫的互助,而非長期穩定的常態,但這確實存在。
相較之下,人們往往會設想在戰場的另一端,在反對蓄奴制度的北方聯邦軍陣營中,應該只有白人與黑人士兵共同戰斗的英勇畫面。但在普渡大學歷史學者喬納森·藍德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雖然眾多黑人士兵奮勇作戰促成了勝利的到來,但北軍陣營也有許多不自由及差別待遇,使得18 萬黑人士兵中也約有1.2 萬多名逃兵。
軍中最明顯的差別待遇之一是薪資。北軍最初招募黑人士兵時承諾的是與白人同酬的13 美元,但后來卻只能拿到7 美元。很大比例的北軍黑人士兵原本都曾是奴隸,到了軍隊之后服從白人軍官的管控,被分配從事苦力勞動,他們感到這場追求解放的戰爭竟意外與奴隸生活相似。
“同軍不同酬”的情況使得一些黑人兵團拒絕支薪以表達抗議。對于另外的許多士兵來說,當他們接到家中來信時,更可能選擇逃離前線,回到家中照顧貧困的家庭。
林肯政府在戰爭之初對征募黑人士兵有所疑慮。1863 年美國國會通過征兵法案后,富人可以雇用他人當兵或花錢換取免役。當時貧困的愛爾蘭裔移民作為美國低技能勞動力的主要來源,這時成為了征兵的重要對象。在紐約因此發生了愛爾蘭裔移民反對征兵的暴動,暴動者尤其針對黑人社區發動攻擊,這是紐約歷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暴亂。
今天的愛爾蘭后裔或許更明白黑人受壓迫的歷史,但當年的許多貧困移民無法與其他歐洲裔移民競爭,經常將更加處于社會底層的黑人視為威脅,在這場暴動中將矛頭指向他們,鑄成可怕的悲劇。
從北美殖民地的歷史來看,弗吉尼亞最早的詹姆斯敦煙草種植園使用的勞動力,很多是來自英國底層貧困階層的白人契約勞工。這些勞工可以在種植園里工作4—7 年后換得自由身,他們需要面對的待遇或許還沒有黑奴那么惡劣,但已經有一些相似的處境。而黑奴所受到的控制是在這一基礎上變得更加徹底且絕對。
南北戰爭過后,美國北方引領的工業化進程加速,南方依賴種植園及奴隸制的經濟快速沒落;紐約港的碼頭由愛爾蘭裔工人主導,眾多南方黑人遷徙到北方的大城市務工,新的城市黑人文化逐漸展開。